艾丹:集古是一种自我的事情

艾丹:集古是一种自我的事情

古典凝视

文/艾丹

有一个人,在欧洲的古代战场上游走时丢失了戒指,大概是结婚戒指吧,他想找回来,于是用探测仪器寻找了许久,自己的戒指未寻到,却拾了数以百计的各式各样的戒指,居然还有几枚金银钱币。这会让人想到一个典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还有一位是收集陨石的,大概是个月亮迷,他的心愿就是能拥有来自月球的东西,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甄别的难度不小。为此,他钻研了这门学科,终于寻到了一些月亮陨石。对于许多人来讲,这类石块并不美观,也没多大价值,对他来说,却是满足了自己的一个愿望。

我收集古物的兴致,想一想,跟父亲有关。他在小时候就喜欢民间工艺,少年时候考入美术学校,十九岁时,与几个艺术青年赴巴黎勤工俭学,三年的时光影响其一生。1932 年回国,积极从事反帝活动,被捕入狱,弃艺从文,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又为民族解放而讴歌,被誉为爱国主义诗人。1949 年定居北京,之后历经各种运动,在上个世纪50 年代末,携家人前往西北边彊生活劳动,前后近二十年。父亲在困难时期,还时不时的做些手工艺品,连葫芦、核桃以及香烟盒都是材料,做出的各种玩意儿,就是孩子们喜爱的玩具。父亲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还记得,我跟着他站在夜晚的戈壁滩上,他一边比划着一边教我识别星座,行星与恒星是怎么回事。那时的夜空中,银河就像涌动的河流。还记得,父亲曾注视着色彩浓重的晚霞,问我有几块云朵像什么,我发觉他的眼里闪着泪光。有很多时候,他总是遥望远山,我知道那就是天山,即使夏天,山顶也是白雪皑皑。父亲遭受磨难却少有怨恨,晚年时,他在回忆文章里写到:遥远的天山总是朝我发出和善的微笑。他这种达观的态度,多少也影响了我。所谓收藏也是如此,看着千年之物,再想想短暂的一生,不就明白了。

集古是一种比较自我的事情,每个人的观念、趣味、实力、目的不尽相同,但是,再多的不同又可以归其一点:在漫长的历史面前,他们都十分的渺小。正如小时候,我在戈壁滩上看到的夜空,星星之多是数不过来的,芸芸众生也是如此,每个人发出一点光,但凡是一丝微光,别人也许是会看见的。一个人所能做的无非是这点事情。

1 戴胜鸟

艾丹:集古是一种自我的事情

黄河流域中游

夏代(公元前20—前1600年)

高 12.5cm 厚 0.3cm

远古时,人类像是在一条幽长的岩洞中摸索、前行,远处隐约出现了光亮,走出岩洞,山峦起伏的天边出现了文明的曙光。人类的启智比较奇妙,东方的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佛国的释迦摩尼,相隔千山万水,几乎同时现身于思想与哲学的巅峰。华夏文明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在新石器与青铜器时代之间,出现过一个以玉礼器为统治观念的时代,就是夏王朝。

在黄河中游,河水转了一个大弯,由北向南的河流沿岸,考古中,发现了许多商代之前的玉器,陕西一侧的被命名为“石峁文化”期,山西一侧的被命名为“陶寺文化”期,而黄河上游的被命名为“齐家文化”期,下游有“龙山文化”期,看似一脉相承,却在时间的划分上相差甚远,令人眼花缭乱。

其实,可以简而言之,属于商代之前的这些文化期,其中精品一类的玉器,特别是玉礼器,均属于夏代文明,其统治中心处于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夏朝都邑,也就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

两只玉鸟,眼部的拉丝工艺是典型的夏代风格,后世的秦式玉器,明显带有此类工艺特征。一对出自黄河流域的戴胜鸟,丰收时节的吉祥物,一雌一雄,形影不离,曾经翱翔在夏王朝的天空。

2 瑗

艾丹:集古是一种自我的事情

黄河流域中游

夏代(公元前20—前1600年)

直径 9.6cm 厚 0.6cm

《史记》里关于先帝尧、舜的描写带有神化色彩,写到禹时就比较具体了。大禹统治夏王朝,分封九州,治理洪涝,恩威并施,天下臣服。夏代历法又称“夏时”,“城郭禹始也”,有管理贡税、土地、农牧业的机构, 形成了初期的农耕社会与国家雏形。

3500年前,黄河流域,中原大地,夏代先祖设计玉制礼器,用于礼天祭祖、分封赏赐。喜爱玉器,形成了先民独特的审美,贵族人士,头部饰有簪、箍,耳部有玦、坠,颈部有珠串,胸前有环、璜等。

此件玉瑗,看上去带有西周风格,其实不然,一是此种玉料在商周时期罕见,二是工艺细节有别于西周,三是同时出现的器物有典型的“龙山文化”特征。 古人云:“美玉不琢”。谁又会在如此之美的玉料上雕琢图案呢? 玉环的一面保持原貌,另一面因土沁,色泽金黄。可以想象,在夏王朝的一个春日,有位窈窕女子在城郭上伫望,远有黄河,近有绿洲,她面容姣好,神情安谧,发髻高耸,束以玉箍,胸前佩有瑗、璜、环、珞,在微风中玎玎作响,在阳光下灼灼闪光。

3 配饰

艾丹:集古是一种自我的事情

艾丹:集古是一种自我的事情

长江流域下游

夏代(公元前20—前1600年)

直径 5.6cm

长江下游、太湖周边,有过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主要地点在浙江良渚镇一带,以玉器精美而引人关注,包括纹饰繁复的玉琮、玉璧、玉钺等礼器。

将目光转向黄河流域。中上游,中游,下游,先后出土过大批的琮、璧、钺等玉质礼器。如果不是出自同一种理念与意识,同一类型礼器怎么会四处出现呢。用于祭祖的琮、礼天的璧、兵戎的钺、分封的圭等,理应出自统一的设计。“礼”涉及了制度、规范、标准以及法律。

可不可以这样认为,玉礼器的制定与尧、舜、禹相关,又被大禹推广,这是一种国家意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诸多“文化期”,在年代的划分上差异较大,但是,在玉质礼器的断代上,都多多少少的将年代推前了。举个实例,像“石家河文化期”出土的神面、神鹰一类的玉饰,从工艺与风格上分析,定为夏商之际还较为靠谱。因早于青铜时代,缺乏文字的佐证,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当华夏文明之曙光在各处升起时,中原大地却是一片混沌。有些考古学者在讲述“文化期”时,往往将早期的陶器与晚期的精美玉器混为一谈,偷换了概念。如此这般,夏王朝是难以在考古中证实的,近五百年的历史还将停留在传说之中。有一个现象,在考古发现中,定为夏代的玉器很少见,礼器一类的通常与之无关,这种状况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是如此的乏善可陈,还是被概念化的归类了,或者另有其用,填补了一些“文化期”的空白呢?

两件出自长江下游区域的配饰,玉质温润,工艺精良。

4 发箍

艾丹:集古是一种自我的事情

艾丹:集古是一种自我的事情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直径 5.3cm 高 3.5cm

商朝创造出一种象形文字,通常錾刻在龟甲或牛骨上,又称甲骨文。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当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有丰功伟绩需要记载时,文字会应运而生。

商代的青铜器的特征鲜明,玉器往往与青铜器一同出土,在断代时相对简单。这样一来,商之前的玉器与之后的玉器都比较容易区别,在鉴定上,商代玉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中原一带的先民,自古就有蓄发传统,无论男女,打理长发为日常之事,或简易的梳妆,或繁复缠绕,配以簪笄、梳篦、发箍等饰物。头部装饰十分重要,其阶层、等级一目了然。

从心理学的角度,端庄的发饰,典雅的仪表,往往会生成一种自尊与自我约束。

一件商代中晚期的出自中原地域的女性发箍,玉质细腻,工艺精致,内侧呈弧形,易于整束头发,箍身的孔眼有系绳固发之用途。因长期经受朱砂浸蚀,周身呈现棕褐色泽。

商王武丁妻子妇好的墓中,出土有多件同类造型的玉箍。

5 牛

艾丹:集古是一种自我的事情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长 4.6cm

关于“三代”,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意思是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制。又:“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大意是西周的礼制借鉴于夏商两代,文彩灿烂,我赞颂周礼。

在考古发现中,商晚期与西周时期的出土实物比较丰富,而夏代与商早期的实物较为罕见,可以用“讳莫如深”来形容,当然也不排除在考古断代上存在一些问题。

西方的一些考古学者、古物爱好者,早在清代至民国时期就对中华早期文明发生兴趣,进行专项研究并广为收集。其中有位德国人,中文名字叫罗樾,曾任哈佛大学东亚艺术史教授。他于1940-1949年居住北平,任中德研究所所长,在此期间,从古玩市场及藏家处购买了许多高古玉器,每有所得,均记下细节并绘制线图。此件商代玉牛即为罗氏在此期间购藏,再次出现,为2016年巴黎苏富比拍卖会。

此件玉牛大概是玉器工艺中最早出现的“巧雕”作品,利用了玉石皮色,表现出动物的主要特征。不难看出,凡是杰出的艺术品,不仅能超越国度,又能超越时代。

艺术生命何其久长,反复见证了一句成语:物是人非。

此件玉牛原为德国罗樾(Max Loehr,1903-1988)旧藏。

(以上图文均摘自《古典·凝视》,艾丹 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

艾丹:集古是一种自我的事情

作者简介

艾丹,生于1962年,现居北京。长期从事古物研究,相关著作有《玉器时代》《宋金茶盏》《古典凝视》。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