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中国的经典更适合我们心灵的安顿

朱永新:中国的经典更适合我们心灵的安顿

11月28日,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数百位学术大家、文化名流以及政经、传媒、公益等领域精英人士共聚一堂,与全球网友一同见证这一顶级文化盛典。百岁翻译泰斗许渊冲、著名作家冯骥才等致力于中华文化传承的杰出人士,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文化书院等机构,电视剧《清平乐》、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戴老师魔性诗词课》、凯叔讲故事·国学系列音频等项目获得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24部学术著作获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本届国学大典增设的国学新秀奖则由10位优秀青年学者共享殊荣。而最受瞩目的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则被授予两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许倬云与陈来。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先生在颁奖典礼现场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先生在颁奖典礼现场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先生在颁奖典礼现场接受了凤凰网文化的独家采访,以下为对话实录。

凤凰网文化:朱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来参加这一届的国学大典,您对本次国学大典有什么样的感受,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

朱永新:应该说还是非常感动。致敬国学,致敬那些为传播国学、研究国学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像100岁的许渊冲先生把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诗歌、中国的原典介绍到国外去,他这样一种很强的文化自信给我们很多感动。像冯骥才先生,他是我多年的好朋友,这几十年来我一直见证着他为抢救保护古村落、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劳动,甚至耽误了自己的写作、创作。还有那些用新型的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的人们,都让我觉得非常感动。文化怎么从书斋里走出来?怎么从死的变成活的?怎么变成现代人的精神的家园?我觉得我们今天致敬的这些人,他们的确是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凤凰网文化:很多国学原典对普通人来讲非常晦涩难懂,但是过于浅显地解读国学,可能容易走向一个鸡汤化的状态。那么作为国学教育的倡导者,您觉得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既能让当代年轻人更加走进国学、热爱国学,又能够客观和全面地了解它?

朱永新:昨天全国政协召开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进课程、进校园的“三进”远程协商会议。汪洋主席在会上作了非常重要的讲话,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我在会上也做了发言。现在我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精神性的传承、有记忆性的传承,我觉得它是不可偏废的。国学其实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精神性的传承,当然它也会和那种记忆性的传承交融。

我是主张在中小学应该有国学原典课程的。现在我们都是把国学内容分散在各个学科里面,比如语文、历史、地理等等,但是没有专门的原典性课程。而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以及在我们国家的台湾地区、港澳地区,他们是有专门的原典教育。比如《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它们是作为课程来开发的,就是我们说的整本书学习。没有这样一种整本书的学习,仅仅是零碎地学习,是不够的。其实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都是以整本书教育为主体的。当然它会根据不同的年龄进行划分,比如说从最早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后来的《幼学琼林》、《笠翁对韵》,这样一些基础性的、适合儿童学习的,到再往上的《论语》,每个不同的阶段,应该选择和不同的原典来进行直接的对话。

当然对于低龄的儿童来说,需要对原典做一些大众化的解读,对普通人来说,也需要一种通俗的解读。经过解读以后,每个人理解的方式不一样,解读也肯定有不同层次、不同水准、不同风格,我们也鼓励对我们的国学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解读。今天获奖的戴建业老师就说了,如果在不同的年代都是用同样的话语解说经典,那就把它送到历史博物馆去了。经典需要用现代的语言、现代的思想、现代的方式进行重新的解读。只要你能够不断和它对话,从中不断领悟他们发出的智慧的声音,我觉得它对当下就有了新的意义。而好的经典、好的原典,其实在任何时代都可以用这个时代的语境来重新解读,重新进行对话和沟通。

凤凰网文化:您刚才也提到了原典对于当下的意义,其实现在当代人的生活压力比较大,可能很多人精神上都处在一种亚健康的状态,比如抑郁症。您觉得国学或者古典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代人的心理医生?

朱永新:国学的经典著作,我们经常说它是大智慧,对吧?那么大智慧它是可以帮助我们安顿心灵的,它会帮助我们去解决为人处事,解决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境、各种各样的矛盾、各种各样的挑战。其实从那些经典里面,比如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庄子的逍遥境界,老子的得失平衡,《论语》的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不同的经典都能够帮助我们缓解现代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各种冲突。所以我觉得原典之所以是经典,而且是更适合我们中国人的经典,是因为它是在中国土壤里面长出来的,它跟西方的经典具有不太一样的特点。西方的经典更注重理性的精神、逻辑的严密,更注重思辨。但是中国的原典更多地是针对人自身的生存来谈,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是更适合我们中国人心灵的安顿。

这样一种国学,既能够帮助我们每个人安顿好自己的心灵,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去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遭遇和困境。

凤凰网文化:您之前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那能否根据您自己的经验,给想要循序渐进了解国学的人指点一下国学经典的阅读顺序?

朱永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阅读史”,这句话现在被很多人所知晓,我也特别高兴,因为的确是这样,其实每个人阅读的高度最后成就了他精神的高度。这样一种阅读的历程,也是人的精神不断地走向高处的过程,所以读国学肯定也是需要循序渐进的。

我曾经专门请教过南怀瑾老师,他在苏州的时候我跟他交往很多。他就讲,孩子学国学应该从《幼学琼林》、“三、百、千”这些更适合儿童年龄的经典开始。在不同年龄阶段,我们对国学的理解和认识也会有不断地深化。

我专门组织专家研制了一整套从幼儿到大学的中国人阅读书目,有幼儿100种,小学生100种,中学生100种,中学领域里初中和高中各100种,然后大学生100种。同时我们还给公务员、企业家、教师、父母都选了100种对应的书目。其中就包括了我们在各个阶段的国学经典,包括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文学经典现在虽然不是正式列入国学经典的系列,但是像唐诗宋词也好、四大名著也好,本身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影响,通过艺术形态来表现的。所以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把它列为国学经典的范畴之中。总之,我觉得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需要读不同的书,而且有一些书在人生不同的阶段读,本身的感受、体验又是不一样的。比如《论语》,我们在小学就可以读了,对吧?但是小学时读过的《论语》,我们成年后再去读,感受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时期,同一本书、同一本国学经典可以进行再次阅读,会帮我们更加深刻地去理解。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