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三和人才市场半年,他们写成一本社会调查实录还原三和青年处境

深入三和人才市场半年,他们写成一本社会调查实录还原三和青年处境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群被称为“三和大神”的年轻人出现在深圳龙华三和人力资源市场。他们只做日结工作,干一天玩三天;白天四处闲逛,晚上睡大街;吃5块钱一碗的“挂逼面”,喝2块钱一大瓶的水,抽5毛钱一根的散装红双喜,在臭气熏天的网吧里呆到天明。

网上流传的关于“三和大神”的信息十分破碎,公众对“大神”们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人们津津乐道于“宋总”“红姐”等三和奇人的传说,惊讶于他们“以天为盖以地为庐”的生活方式,甚至对“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态度心生向往,对“三和大神”的真实生存状态却不甚知晓。

社科院社会学学者田丰与学生林凯玄历经180多个日夜,写成《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一书。采用白描式研究手法,还原三和青年生存处境,打破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刻板印象。以点窥面,了解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之下的城市化问题,探寻解决底层社会问题的进路。

8月11日晚,田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社会学家张翼展开畅谈,聊了聊“三和大神”这个群体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

分享会现场

分享会现场

三和大神,中国都市隐秘角落里的传说

2018年,日本NHK电视台播出了一部纪录片。NHK在这部片长近两个小时的纪录片里,探索了三和这处城市角落,记录“三和大神”的生活状况。影片一经播出,便引起轩然大波。人们惊讶,深圳这座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梦之城”中,竟然存在这样的地带。“三和大神”这一群体掀起了广泛讨论。

众多媒体涌向三和人才市场,操起相机和手机冲进人群,渴望拍到第一手独家信息,本就拥挤的三和一时间水泄不通。“大神”们频频被粗暴地打扰,甚至被恶意羞辱,因而对外界的警惕与敌意骤增,他们抢夺拍摄者的相机,逼迫他们删掉手机中的照片,甚至对激怒他们的人大打出手。在如此防备之下,三和蒙上一层迷雾,“大神”们完整、真实的面貌则鲜为人知。

提及“三和大神”,不了解的人往往觉得匪夷所思,甚至有时会觉得他们生活在与常人不同的世界。而对此略有耳闻的人,要么鄙夷地认为“大神”们都是社会败类,要么则一厢情愿地觉得他们早已无欲无求,得道成仙。

作为社会学学者,田丰无法接受这种主观臆断的想法。他与林凯玄一拍即合,组成二人研究团队,展开了长达半年的三和研究。他们希望,这次研究能够突破网络上人们对“三和大神”的刻板印象,达到真正学术研究的目的。

林凯玄深入三和,展开了半年的田野调查。他与“三和大神”同吃同住,一起去做日结,曾经去工地帮人搬砖、提灰,到了“潜伏”的后期,“三和大神”甚至已经完全与他熟识。在三和这一环境极度恶劣的场所进行调研,其艰辛难以言表,而林凯玄为此付出的努力,是本书极为珍贵的部分。

两位作者以社会学者的专业眼光凝视三和,抛弃一切假设、偏见与理论束缚,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还原出客观而真实的三和图景,从衣食住行、工作娱乐、社会交往等角度,将“三和大神”群体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田丰、林凯玄 著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田丰、林凯玄 著

他们曾经怀揣梦想,却在城市迷失

大多数“三和大神”也曾拥有梦想。他们怀着成家立业的美好愿望奔赴三和,在与招工企业、市场中介的三方博弈中,历经求职失利、繁重劳动、微薄收入以及证件被骗、博彩失利等大大小小的挫折,陷入了失望、怠惰、沉沦的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三和的生活似乎格外令人愉快:日结源源不断,食宿无比便宜,身边热热闹闹,随时可以躺下睡觉。更重要的是,三和遍地都是好逸恶劳、精神萎靡的同类,谁都可以理直气壮地“挂逼”,不用担心世人的歧视和冷眼。

在巨大的失落与三和生活的强烈诱惑面前,“三和大神”自然而然选择了后者。而一旦进入三和,就像陷入一个巨大的泥潭,初入三和的青年一开始还会羞愧、抵触,不久便会放弃挣扎,任由自己沉沦。

普通人与“三和大神”最大的区别在于,普通人可以从低谷中站起,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而后者恰恰相反。他们意志力薄弱,对未来迷茫无措,也没有职业技能;既没有改变现状的勇气,又没有摆脱“挂逼”境遇的能力,一旦陷入深渊,便会一蹶不振。

“三和大神”之所以难以摆脱三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接受的教育极其有限。“三和大神”中有许多来自农村,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没有知识和技能,只能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如今,东部沿海地区不约而同地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模式,摒弃了低端产业的“人头经济”,那么,农村青年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注定要成为被时代抛弃的“零部件”。

“三和大神”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受害者,还没来得及选择自己的命运,便被社会淘汰。在时代的浪潮里,“三和大神”们最先被拍在了沙滩上。

田丰与张翼畅谈三和成因与解决之道

身为社会学家,田丰与张翼长年致力于社会分层与社会问题研究,对有底层社会的形成与应对策略有深入的了解。两人与读者分享了对“三和大神”的态度,剖析三和背后折射的中国现代化发展问题,并探索三和问题的解决之道。

“三和大神”的社会评价富有争议性,部分网友对其遭遇表达了理解与同情,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嗤之以鼻。面对社会舆论对“三和大神”的不同态度,田丰与张翼表示,“三和大神”群体的形成,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不应仅仅把责任归咎于个体。

“三和大神”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原因,也和青年人群特征的变化紧密相连。一方面,“三和大神”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困境的集中体现。地方政府希望农民工进入流水线成为廉价劳动力,却无意帮助他们真正融入当地社会。他们无法拥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只能在城市边缘的城中村生存。另一方面,两代农民工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于老一辈农民工,“90 后”和“00 后”身上带有强烈的权利意识和抗争意识,当遭遇不公,他们会主动维权。然而,他们身处底层,无力为自己争取权利,只能选择一种别样的抗争模式——在大都市里“混吃等死”。

张翼与田丰还提出了解决三和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三和大神”的离去有三种可能:个人觉醒、底层社会生态链断裂、城市社区改造。其中,关闭人力市场是最有效的方案。一旦失去日结工作机会,“三和大神”最典型的“做一天玩三天”的生活方式必然会改变。除此之外,城市社区改造也是选择之一。城中村综合整治的改造工程一旦开展,小旅馆、面馆、网吧的租金都会上涨,“三和大神”的生活成本将全面提高,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

然而,驱散“三和大神”只是治标不治本。“三和大神”的后备军,是数以万计的农村青年。只要教育模式、区域差距依然存在,农村青年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注定要成为被时代进步抛弃的“零部件”。因而,解决三和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防范于未然。只有通过教育系统的全方位改革,使教育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农村青年才能拥有改变人生轨迹的意志和能力。田丰表示:“三和青年之所以会沦落三和,主要原因是没有知识和技能,只有农村教育跟上,他们才能够在劳务市场中拥有竞争力,才不会因为种种打击而失去奋发向上的动力。”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