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笔下的人物,深藏着天津的性格和文化
文化读书
文化读书 > 读书 > 正文

他笔下的人物,深藏着天津的性格和文化

“一周书单”又跟大家见面啦!

本期的主打推荐书目,是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全本》。它像是在各种调研考察和日常生活中顺带收集到的边角故事,冯骥才凭借文字匠人的高超手艺,将其敲打、裁剪、切磋、琢磨,最后成为一件件精巧玲珑的艺术品。这些故事带着些许古典气息,让我们重温天津卫的奇人异事。

此外,本周书单从法学、文学、艺术、新知等类别选择了5本好书为大家推荐。来看看书评君都选了哪些新书,或许值得你关注和借鉴。

本期主持|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主打

《俗世奇人全本》

作者:冯骥才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1月

(点击书封可购买)

冯骥才先生是作家这个行当里头极特别的一位,他的特别就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位擅写各类文体的职业作家,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传统文化研究和保护者。两件看似不太相干的事情,却被他极为妥帖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并且都力争做到极致。他主持过许多传统民俗技艺、民间口头文化的收藏、整理和保护工作,对传统的器物、居所和生活方式都十分迷恋,表面上这些工作会耽误写作,但实际上它们既充分满足了作家的好奇心,也为其写作提供了难以穷尽的素材,打开了一扇扇独特的文学之窗。

《俗世奇人全本》大概不是作者花费大量精力去刻意完成的作品,而更像是在各种调研考察和日常生活中顺带收集到的边角故事,只不过他凭借文字匠人的高超手艺,将其敲打、裁剪、切磋、琢磨,最后成为一件件精巧玲珑的艺术品。这些故事都是带着些许古典气息的白话短章,所写的是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奇人异事,他们是市井生活中“非凡的凡人”,也是寻常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些“俗世奇人”大多不属于上流社会,而是游走于充满烟火气息的底层。

天津是五方杂处的水陆码头,是“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故地,居民大多血气刚烈,风习强悍。在冯骥才笔下,这些被人传颂或笑话的人物身上,深藏着天津的地域性格和文化。无论引车卖浆、鸡鸣狗盗之流,还是有淫巧奇技傍身的手艺人,它们身上都体现着传统的江湖道义和世俗生态,这些东西貌似已远离了今日社会,但实则早已注入国人的精神血液,只不过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因此,读这些俗世奇人谐趣动人的故事,在哑然失笑之间,会不经意地接续起某种传统并重识生活的真义。(徐学勤)

法学

《清代习惯法》

作者:梁治平

版本: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1月

(点击书封可购买)

在今天思考“法”,我们会迅速将它与法条、律师或法庭等要件联系起来。对于过去的“法”,也会在脑海里浮现出律例、讼师或县衙,尽管如今它们可能只是在小说戏剧或影视剧里为更多人熟悉。这些都可以叫作“大传统”。有“大传统,自然也就有“小传统”。小传统诞生于民间,是人们自发形成并遵守的交往规范,多用来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婚姻或债务、交易、契约等日常活动,大致相当于现代“民法”范畴。

法学家梁治平《清代习惯法》一书对清代官府档案、民间契约和民国初期的司法调查等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探讨的便是清代之法的“小传统”。他在这里称之为“习惯法”。律例以赋税、刑事为重,对民事处理不多,也基本上缺乏具体的细则,而这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就由习惯法承担。

习惯法不意味着它是随意的、草率的。只是从条约上看,习惯法也自成体系。就像梁治平整理的,习惯法有“法语”,比如人们使用庚书、财礼、长租、田皮、让租等等特定表述词汇。习惯法也有“法谚”,表达基本的权利与义务原则,比如“小修归佃,大修归东”一说,约定的是房主和房客之间如何分担修房费用。习惯法还有“法谚”,那是一些固定的、被共同认可的表达,比如契书中表示绝卖的“永不价贴,永不回赎,永断隔绝”。

不过,不同地方山水相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说,“大传统”的立法、执法和审判在一个政治共同体内比较统一,尚且还会因为地方官个人意志和当地习惯而表现出差异,那么,不同地方的“小传统”差异就更大了。这是研究“小传统”必然要遇到的问题。也因此,多年来关于一地或多地的区域性“小传统”的研究更常见。

而地方差异之所以没有在《清代习惯法》成为一个问题,是因为梁治平要理解的是清代习惯法的一般形成和运作逻辑。习惯法之间有没有共同的逻辑?他认为,习惯法实际上受到了国家法或者说“大传统”的影响。反之亦然。恰如该书1996年初版的副标题“社会与国家”,社会领域的习惯法与国家领域的“大传统”历来相互重构。这使得习惯法能突破地方性而表现出一些一致性。“大传统”无力顾及,为节约成本,也需要习惯法或使用习惯法的做法来建立社会秩序。自近代以来,“大传统”随着现代国家建制而完成转型,并通过立法也将过去的“小传统”变成“大传统”。当然“小传统”在今天也并未完全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只不过,它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小。如今《清代习惯法》重版,即便对法律文化兴趣不大,我们从这一本紧凑的小册子里仍可理解人们过去是如何建立一种秩序并受其影响的。何况该书对习惯法的演变、习惯法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的探讨在学理上曾引领一时风气。(罗东)

文学

《聊斋新义》

作者:汪曾祺

版本:中图网|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年1月

汪曾祺改写《聊斋志异》篇目起始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三十多年过去,现今有了首个单行本,改写全貌整体地出现在读者眼前,名为《聊斋新义》。该书共收录小说十三篇,改写的原文本包括蒲松龄的名篇《促织》《陆判》《画壁》等。

将“旧酒”装到“新瓶”,基本要求自然是出新。汪曾祺在前言中有自己的说明:“我想做一点试验,改写《聊斋》故事,使它具有现代意识,这是尝试的第一批。”可见“现代意识”是其改写的手段,应该也是目的。比如《促织》篇的光明结尾,有些落入中国古典小说常见的俗套,汪曾祺一改而成为一个悲惨世界:变成促织的孩子最终还是死了。这一改,无疑深化了作品对彼时社会制度的批判,凸显了悲剧力量。

不过也许是因为蒲松龄的“ 旧酒”有其明确且强大的美学风格,包括篇章结构和文字节奏,改写后的文字略显拘谨,少了些洒脱和精准——这原本是汪曾祺为文的长处。反而是改写自录于“异史士曰”中的一则不成篇的小逸事,获得了鲜明有趣的想象力。大概是因为原文本相对简略,束缚小的缘故。(张进)

艺术

《朴赞郁的蒙太奇》

作者:(韩)朴赞郁

译者:杨帆

版本: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年1月

(点击书封可购买)

《朴赞郁的蒙太奇》是一本作者的个人随笔集,作为韩国最为重要的世界级导演之一,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朴赞郁本人和韩国电影的可贵一手资料。

近年来,韩国电影越来越得到国际影坛的关注,而朴赞郁正是比较早的一位走国际路线的韩国导演。可以说,正是朴赞郁与他的同代人一起开创了一种新型的韩国电影模式,他们将韩国民族性和类型电影进行结合,成为今天韩国电影得以行销全球的法宝。朴赞郁本人也是佳作频出,拍出了《共同警备区》《我要复仇》《老男孩》《亲切的金子》等一系列重要电影。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韩国一直处在大国政治的夹缝之中,也生发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朴赞郁的文字对此并不讳言,这本书和他的电影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位韩国导演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思考,以及他对好莱坞的复杂态度。

这本随笔集也不断强调个性对于创作者的重要性,认为个性高于一切。从中我们也不难窥视出韩国电影成功的秘密。朴赞郁不仅是一位导演,还是一位高明的编剧和富有洞见的影评人。他的观影量巨大且有很明显的个人偏好,因此这也是一本“迷影性”很强的书籍,对于电影发烧友来说,看一位知名导演对其他知名导演的点评和“吐槽”,是一件十足具有趣味性的事情。(余雅琴)

新知

《老鼠博物学》

作者:朱耀沂 著;黄一峰 绘图

译者:李盎然 译

出版:商务印书馆

2020年1月

谁在共享我们的生存空间?老鼠、蟑螂、蜘蛛……这些可怕而又讨厌的“邻居”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在台湾昆虫泰斗朱耀沂看来,这些与人类相伴而生的物种与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我们想要与之来一场对决,还是单纯的希望了解它们的世界,去了解这些伴生动物和昆虫都是极为有意义的事情。作为朱耀沂的“暗黑三部曲”之一,也是“大树教授博物学”系列的重量级著作,在《老鼠博物学》这本书中,朱耀沂将为我们讲述那些与老鼠有关的事情。

全世界有多少种老鼠?哪些动物冒用“鼠”名却不是鼠,哪些动物是鼠却不叫鼠?最近经常被提及的“黑死病”罪魁祸首究竟是谁?老鼠成功繁衍,几乎占据全球各个角落的奥秘在哪里?人和鼠之间又有着哪些故事?朱耀沂指出,老鼠之所以如此讨厌,原因不外乎它们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接触过于密切,而且带来的影响负面多于正面。很少有人真正仔细研究过老鼠,也从未思索为什么这些看似渺小脆弱、不堪一击的老鼠,为何竟是地球上最为兴盛成功的动物之一。显然,这本书有助于使普通大众得以进入老鼠的生活,了解这群成功的生物,也让人类重新反思老鼠与人类的复杂关系。(何安安)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