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满天飞,怎样揪出假消息?

谣言满天飞,怎样揪出假消息?

自肺炎暴发以来,你听过多少不实信息?

有多少消息后来发生了反转?

你已经不知道要信什么了?

疫情信息因为涉及到生命健康、疾病、死亡,新闻价值极高,公众有很强烈的获知欲望。互联网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知情欲,一方面又让人们暴露于信息轰炸之中,对各类信息应接不暇,一不小心就成为虚假信息的“受害人”。

就拿最近的事情来说:

WHO要将中国划为“疫区国”,中国一旦被划为“疫区国”,将会保持三年,从而令中国经济全面崩盘,甚至经济倒退20年。

湖北武穴市最硬管控:乱上街的被抓去体育馆考黄冈密卷,及格才能放出来。

以后都不能吃牛蛙了!!!

以上消息,你信了吗?遇到这种消息你会怎么办,是立刻相信并转发,还是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疫情信息满天飞,有什么办法来鉴别真和假吗?

筛选专业的信息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曾对“虚假信息”的内涵作出界定:“虚”就是不科学、伪科学;“假”就是与事实相悖,颠倒是非。他认为虚假信息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谣言,第二种是认知问题,第三种是随着科学进步被证伪的信息。

普通公民不可能是所有领域的专家,即使他是所有领域的专家也不可能有精力去一一验证所有信息,所以,为了减轻认知成本,一般会采取“委托信任”(信任权威,进而信任他们所发布的信息),帮助判断自己专业能力以外的信息。

对于健康传播类的信息,首先是要筛选信源。

信源也叫信息来源,它一般包括两个概念,一个是信息的原始来源,一个是信息的最初发布渠道。以“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为例,信息的原始来源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信息的发布渠道是人民日报、新华社。

一个权威信源,并不是单指权威媒体平台,有时候需要更进一步,找到信息原始来源,把两者结合起来分析。

收到一则新消息,以你的知识储备难以判断,那么先问两个问题:

1、这是谁说的?

2、他说的内容,跟他的专业领域一致吗?

一位艺术史学者,对于雷东的鉴赏是权威的,但在病毒领域不算权威,很简单的道理。尤其是在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医疗、卫生、法律等,选择有专业知识和信任背书的媒体、自媒体及专家等权威信源,可以有效减少上当几率。

如果一则信息已经被上百家媒体报道,无法直接确认信源,可以在搜索引擎里面输入标题或关键词,按照时间排序,最早发布的应该就是第一信源。通常经过这样的溯源后,来源最多不超过5个(这是Google的数据,国内应该更少),这5个信源里面,没有一个专业信源,基本可信度就很低了。

单一非权威信源: 微信截图

但社交网络的情况有些特殊,每个人都拥有发布、分享信息的权利,有时权威报道来得比较迟,消息由个体先发布,怎样评价这类信息呢?

面对这种未经核实的信息,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位用户的历史网络痕迹串联起来进行审视、鉴别,看他是否有相关知识背景,是否是事发地附近的人,是否有可能接近真相,这也是在鉴别信源的可信度。

提防读者错误

然而,在复杂的网络传播环境下,选择权威信源并不意味着完全隔绝虚假消息,有时权威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也可能被“二次加工”,源头是真实的,传到一半就变了味。

2月19日晚上,微博突然开始刷屏“以后再也不能吃牛蛙了!”“我还说疫情结束要立刻吃牛蛙啊啊啊!”“我现在比锅里的牛蛙还难过!”

吃货们嚎啕痛哭送别干锅牛蛙,但,没头没脑的一件事,从哪里蹦出来的?

后来经检查证据发现,“不能吃牛蛙”来源于中国野生动物协会的一个声明。2月18日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就《野生动物养殖是人类祖先的伟大创举》一文发布了声明,该文章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协会深表歉意,并且决定撤销蛙类养殖专业委员会。

原文内容

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声明

明明是撤销蛙类养殖协会,怎么就演变成“以后没有牛蛙吃了“? 这种歪曲理解、夸张性发散结论,往往就是虚假信息的重灾区。

李兰娟院士曾在一次发布会上说,宠物的皮毛可以作为媒介传播病毒,建议遛宠物远离疫区,如接触到疑似病例也需要隔离。这番话被媒体断章取义,理解成“宠物也会感染新型肺炎”,有些人看了新闻,恐慌之中丢弃自己宠物,甚至直接抛下了楼。虽然后来被辟谣,但失去的生命却再也回不来了。

美国巴拿马做过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假新闻现象的最大原因是 “读者错误”,以媒体报道的虚假故事或事实错误为主。 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认为, 虚假新闻的问题源于人们通过社交媒体“曲解或夸大了真实新闻”。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社交网络是一种无限循环传播模式,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把关人”,尤其是媒体或者有影响力的博主,更有能力对传播中的信息进行“自我理解”。于是我们不仅要甄别信源,还要进一步检查证据,这样说是什么依据?上下文语境是什么?推论是否合理?跟原始信源是否存在偏差?每一个环节都尽力还原,减少信息“失真”。

让子弹飞一会

有时候,你实在无法判断一则信息的真伪,不妨先放一放,让子弹飞一会。

比如这次疫情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对这个信息的判断,就完全超出了普通人的专业水平,那就等等,等到各方的反馈、评论都出现以后,再比较决定。

当一个事件出现超过一种声音时,我们就可以交叉核对信息来源,从不同视角去验证信息的真伪——尤其是那些对任何偏见都开诚布公的角度。 这其实也是一种同行评议,看看其他人怎么说,尤其是专家学者们,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可得性偏差的局限。

正如一个研究的发布不是结束,同行的建议和“挑刺”才是科学进步的过程。 真理越辩越明,对于围观受众而言,多听听不同的声音,不仅是越来越接近真相的过程,也是在事实、逻辑洗礼中不断提高媒介素养的过程。

在许多社会事件爆出时,我们都能听见“先观望着,坐等反转”的言论,这表明了人们对于当前信息环境的失望。其实了解事情的真相,永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核心就在于如何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锻炼检索信息、合理怀疑、独 立思考的能力。

面对信息,我们不应该是应声而倒的靶子,要做会主动思考的人,谣言不可怕,盲听、盲从才更加可怕。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