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欢娱和追求成功,都在摧毁年轻人

追求欢娱和追求成功,都在摧毁年轻人

阿兰·巴迪欧,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欧洲研究院教授,前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主任,现任位于瑞士的欧洲研究院(EGS)教授。 其主要著作有《存在与事件》《哲学宣言》《世纪》《世界的逻辑》等。

“我的目的就是去败坏年轻人”

哲学之父苏格拉底,在被指控“败坏年轻人”之后被判处死刑。

有史以来哲学的第一个记录是以控告的形式出现的:

哲学败坏年轻人。

所以,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简单地说:

我的目的就是去败坏年轻人。

但在指控苏格拉底败坏年轻人,判决他死刑的法官那里,“败坏”是什么意思?

这种“败坏”不可能涉及金钱。

它也不是你们今天在媒体上读到的那些“丑闻”,那些腰缠万贯的富人会在一个或另一个国家的体制内来拓展其势力。相反,苏格拉底对他的对手(所谓的智者)的一个批评,恰恰就是他们收钱。苏格拉底免费“败坏”年轻人,也就是说,他给年轻人上革命课程,而智者大大方方收钱开课,教的却是机会主义。

苏格拉底的“败坏”也不是道德败坏,

不是你们在媒体上可以读到的那种性丑闻。相反,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创作的苏格拉底——的观点,有一种爱的崇高的概括,这个概括并没有将爱与性分开,

但是,随着主观上的升华,爱与性逐渐分开。

可以肯定,这种升华可能或者应当是从与美丽身体的接触开始的。不过这种接触不能简化为单纯的性快感,因为这是通向苏格拉底所谓的美的观念的物质基础。因此,爱最终是新思想的诞生,它不仅仅产生于性,也产生于臣服于思想的性爱。这种爱-智慧,就是知识和精神自我建构的一部分。 最后,哲学家“败坏”年轻人既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快感的问题。那么,它是借助权力来败坏的吗?

性、金钱、权力是一个三元组,腐败的三元组。

苏格拉底败坏年轻人,也就是说他使用了引诱性的言辞来牟取权力。哲学家假借年轻人,来牟取权力或权威。年轻人被用来服务于他的野心。

恰恰相反,苏格拉底十分明确地谴责了权力的腐败本质。

是权力而不是哲学家在败坏年轻人。

哲学的主要问题就是真正的生活。

什么是真正的生活?这就是哲学家的唯一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真正的生活就是哲学家试图展现的东西。

他之所以“败坏”年轻人,是因为他试图向年轻人说明,有一种错误的生活,一种被破坏的生活,这种生活就是为牟取权力、攫取金钱而进行的残酷的斗争。

在任何情况下,生活都被简化为对直接冲动的单纯的满足。

“追求欢娱和追求成功,都在摧毁年轻人”

苏格拉底相信年轻人有两个内在敌人。

这两个内在敌人让他们远离了真正的生活,让他们认识不到他们自己创造真正的生活的潜力。

第一个敌人是所谓的当下生活的激情

,追求娱乐、快感、一晌之欢、歌曲、瞬间的放纵,吸食大麻,玩些愚蠢的游戏。所有这些都存在着,苏格拉底并不打算否认这些东西。一旦这些东西确立起来,一旦这些东西被推向极端,一旦激情产生了日复一日的醉生梦死,一旦生活依赖于时间上的及时寻欢,在这种生活中,就看不到未来,或者说未来完全是晦暗不明的,那么你们所得到的只是一种虚无主义,一种没有统一意义的生活概念,亦即缺乏意义的生活,最终无法走向真正的生活。这种“生活”,将时间分割为若干好的瞬间和若干坏的瞬间,最终,拥有足够多的好的瞬间,而且只拥有这些瞬间,就成了生活所希冀的东西。

年轻人的夜生活——蹦迪

最终,这种生活概念打破了生活本身的观念,这就是为什么

这种生活的意象也就是死亡的意象。

这就是柏拉图明确说明的非常深刻的观念:

当生活以这种方式从属于及时行乐时,生活本身就支离破碎了,化为灰烬,它自己变得无法辨识自身,也没有任何稳固的意义。

用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这种生活意象,

就是死亡驱力暗地里寓居于生命驱力之中的意象

(柏拉图在很多方面经常预期了这一点)。在无意识层面上,死亡掌控着生活,摧毁着生活,让生活不再有潜在的意义。这就是年轻人的第一个内在敌人,因为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有这种经历。他们必须痛苦地经受着当下的致命的力量。

年轻人的第二个内在敌人似乎恰恰相反:追求成功的激情,让自己变得富有,获得权力,飞黄腾达的观念。

这种观念并不是在当下直接耗散自己,恰恰相反,它是要在既定社会秩序中获得一个好的地位。那么生活变成为了飞黄腾达而进行的策略上的总体算计,甚至意味着你得比别人更好地顺从于既定秩序,而在其中功成名就。这并不是快感的瞬间满足的机制,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高度有效的计划。在你们的良好教育开始前,你若要成为最优秀的一分子,就必须谨慎择校。你最终要读上像亨利四世中学、路易大帝中学那样的学校,碰巧,我自己也是那里毕业的。如果有可能的话,你可以沿着同一条路径深造:精英学院、董事会股东、高端金融、大众媒体、政府官僚、贸易商会、在股市上用数十亿欧元资金起家。 基本上,当你们年轻的时候,通常没有弄清楚,你们面对的是两个人生的方向,这两个方向有时是重叠的,有时是矛盾的。

我可以将这两个方向总结如下:要么用激情燃烧你的生命,要么用激情构筑你的人生。

燃烧生命意味着对及时行乐的虚无主义式的崇拜,顺便说一下,这或许也是纯粹造反、起义、不顺从、反叛、向往新生活、对够炫够酷的生活的崇拜,但这种生活需要短暂的集体生活形式,如占领公共广场一段时间。但正如我们看到的,也正如我们所知的,这种生活不会长久,没有建构,没有以任何形式对时间进行有组织的掌控。你们在“没有未来”的口号下游行。但如果相反,你们让自己投身于实现未来,获取成功,赚取金钱,赢得社会地位,占据一个高薪职位,有一个安详静谧的家庭生活,经常可以到南方的岛屿上度假,这一切导致了人们对现存权力结构的保守主义式的崇拜,因为你会在其秩序下,以最有可能的方式来安排你的生活。 这两个选择,通常会在年轻的时候,即准备开始一个人的生活的时候,摆在人们的面前:燃烧生命还是构筑人生。或者两者全要,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意味着点燃一团火,这团火燃烧并熠熠生辉,发出热量,温暖和照亮生活的瞬间。然而,这团火破坏大于建设。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不仅仅是现在,有两种相互冲突的激情,它们就是关于年轻人的彼此冲突的看法。这些看法有着极大的差异,

从认为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到认为青年时期是人生中一段不堪回首的时光。

这些看法都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确,无论在什么历史时代里,

青年时代都有着某种独一无二的东西,我认为这就是两种最基本的激情之间的冲突碰撞:

渴望生命被自己的能量燃烧殆尽,以及渴望为了在城市里有着更为舒适优雅的生活,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人生。

“青春崇拜,就像商业广告一样,贯穿着整个社会

我们现在转向另一个问题,说句实话,我要求年轻人要像我一样问问自己:

今天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天平来衡量青春?

因为我们知道已经说过的两个截然相反的看法,我们在今天会怎样来说?我们会把什么东西作为青年时代对两个相矛盾的项进行衡量的结果?这个天平会偏向哪一边? 有几个积极特征可以用来概括当代的青年,以及他们与前几代青年有何不同。的确,我们有很多理由可以认为,今天的青年比过去的青年有着更多的行动自由,既可以燃烧生命,也可以构筑人生。简单来说,至少在我们的世界里,在众所周知的西方世界里,年轻人的共同特征看似就是更自由。

首先,青年再无须严格的成人仪式。

成人仪式,通常很严格,标志着从青年到成人的过渡。这种成人仪式存在了许多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数万年的人类这种无毛两足哺乳动物的存在历史而言,成人仪式始终存在着——尤其是从青年到成年过渡的既定阶段。或许还需要在身体上做上标记,经受严格的体力和道德上的考验,或者参加之前被禁止,之后才被允许的一些活动。所有这些事情都表明“青年”意味着“那些尚未接受过成人礼的人”。这是对青年限定性的、否定性的界定。

“青年”首先意味着“不够成熟”。

我认为这种象征习俗,一直持续到不久之前。我们的时代,尽管已经很发达了,但在整个人类动物存在的历史长河的范围中,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我可以说,我的青年时代就在不久之前。不过,这也很明显,在我年轻的时候,还有带着军事外表的男性成人礼。还有女性的成人礼,就是婚礼。两种成人礼最后的残迹不过是祖辈们的回忆罢了。因此可以说,年轻人摆脱了成人礼。 其次,过去时代的价值很小,无限地小。在传统社会中,老人通常是管事的,他们地位很高,自然他们要去伤害年轻人

人生的智慧建立在有着漫长的人生阅历、深谙世故的年纪。

如今,这种价值评价消失了,而更倾向于其对立面:年轻人更有价值。

这就是所谓的“青年崇拜”。

青年崇拜就是对睿智老者的古老崇拜的颠倒。

当然,权力仍然掌握在成人甚至老人手中。

但青年崇拜,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就像商业广告的主题一样,贯穿着整个社会,它将青年作为样板。

我们的印象是,老人总想不惜一切代价永葆青春,而不是年轻人想要变为成人。

青年崇拜,就是尽可能倾向于年轻人的趋势,开始于他们身体上的青春活力,而不是作为最高主宰的年龄的智慧。

这就是为什么“保持体形”是上年纪的人的绝对律令。他们慢跑的目的和年轻人打网球、健身、做美容手术等等的目的一样,就是年轻和永葆青春。穿着汗衫的老人在公园里跑步,虽然他们的血压保持着正常。所以,对他们来说,年纪是一个大问题,即便他们在公园里跑步,他们也注定会变老并死去。换句话说,所有人都会如此。但这是另一个问题。

所谓“冻龄”也可以算是青年崇拜的一种表现

根据我说过的一切,可以得出,青年不再是以成人礼为掩饰的年轻人与成年人之间社会区分的主体,从青年到成年的过渡更加轻松。

也可以认为,从仪式或习俗上看,简言之,从文化上看,青年之间没有那么多相同的东西。最后,可以说,

对老年人的精神崇拜已经被颠倒为对永葆青春的唯物主义式的崇拜。

最后,可以说今天的青年处境不算太坏,实际上,他们有很好的机遇,而之前很糟糕,处处受限。可以说,当代青年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拥有着新的自由,因为年轻,现代的年轻人很幸运,然而老人则不那么走运了。风向变了。

本书摘自

书名: 何为真正生活 作者: [法] 阿兰·巴迪欧

译者: 蓝江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9-8

编辑:_童_指杏花村

图片:网络

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