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还是降温?透视中国大学生民族主义思潮 | 文化纵横

升温还是降温?透视中国大学生民族主义思潮 | 文化纵横

✪ 桂勇、付宇、易新 |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导读】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政治心态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据“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数据显示,当代青年大学生以温和民族主义者为主,但是民族主义思潮呈现出升温趋势。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高速发展的时代因素,以个人主义为起点、以集体主义为终点的世代因素,是大学生民族主义思潮升温的两个主要原因。这种升温如果超出一定限度,可能会带来政治表达与政治参与的无序状态,挤压现实政治的决策空间,甚至导致民意裹挟政治的情况出现,未来实有必要将民族主义升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避免出现极端化趋势。

文章原载《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期,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思考。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民族主义始终暗潮涌动,不时有抬头的迹象。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出版的《中国可以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以及随后出版的《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被看作是90 年代民族主义思潮升温的体现。伴随着“南海仲裁案”以及“赵薇事件”等舆论事件,青年群体在线上线下参与了包括“刷屏”、“爆吧”、“围堵肯德基”等一系列事件。透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观察到:一方面,爱国主义情绪在“90 后”以及“95 后”群体中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另一方面,不同媒体与不同人群对这种情绪有着不同看法。

那么,在这些事件的背后,大学生民族主义思潮究竟以什么形态存在?如果存在,近年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本文利用 2015 年与2017 年“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的数据,尝试回答以上问题。 该调查由复旦大学社会治 理研究中心与上海开放大学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 新实验室共同开展, 从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等区域不同层次的高校(包含“985 高校”、“211 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大专 院校等)中抽取大学生样本。首次调查于2015 年9 月展开,从39 所中国高校中抽取了6351 名在校大 学生作为样本。第二次调查于2017 年9 月展开,从 42 所高校中抽取了6759 名在校大学生作为样本。调查内容涉及个人基本情况、校园生活、 社会心态、政治心态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基本状况。删除缺失值后,从 2015 年的调查中得到有效样本6192 个,从2017 年的调查中得到有效样本6671 个。

升温中的青年大学生民族主义思潮

民族主义反映了个体的国家优越感和对他国的支配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大学生中的民族主义思潮。关于民族主义思潮在大学生 群体中传播的研究很多,特别是近年来很多学者 开始关注网络民族主义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然 而,大学生民族主义的构成和发展趋势尚未得到详细考察。

本文 采取如下五道问题测量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态度:(1) 民族利益优先:当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发生 严重的利益冲突时,可以采取任何手段维护本民族 利益。(2)民族优越:中国人民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勤 奋的人民。(3) 文明优越:中国文化/传统价值优于其他文 化/文明。(4) 影响力扩大:一般来说,中国对其他国家的 影响力越大,中国(人民)将越好。(5) 控制权扩大:如果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拥有更 大的控制权,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好。上述问题的回答包括“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无所谓”、“比较同意”、“完全同意”等五 个选项。其中,“完全同意”反映了强烈的民族主义 情绪,而“强烈不同意”则反映了一种强烈的逆向民族主义情绪,其他选项可以看作是温和或中立(简 称“中立”)。我们在2015 年和2017 年的调查中 都采用上述测量,因此,我们得以将两次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合并比较。

通过比较2015 年与2017 年的比例变化,本文 发现在全部五个指标上,表示强烈支持的大学生比 例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强烈支持民族利益 优先的比例从13.0% 上升到21.3%,增长了8.3 个百分点,强烈支持民族优越的比例从12.9% 上升到19.4%,增长了6.5 个百分点,强烈支持文明优越的比例从9.2% 上升到14.1%,增长了4.9 个百分点,强烈支持影响力扩大的比例则从12.3% 上升到17.7%,增长了5.4 个百分点,强烈支持控制权扩大的比例从8.6% 上升到12.2%,增长了3.6 个百分 点。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强烈支持比例的上升主 要来自于中立比例的下降,而表示强烈反对的比例 在民族利益优先、影响力扩大和控制权扩大等三个 方面略有下降,在民族优越方面与先前持平,而在 文明优越方面则略有上升。 因此,我们基本可以认 为,相比于2015 年, 青年大学生群体在过去两年内呈现出了更加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这种变化主要来 自于中间温和群体比例的下降。

但是,有研究指出,民族主义并不是单一维度 的概念,民族主义至少存在国家民族主义与文化民 族主义两个不同的维度。 国家民族主义强调国家 至上,将国家的生存、安全和对他国的支配放在核 心地位。 而文化民族主义则把传统文化当作核心 底蕴,强调文化的优越性和重要地位。 因此,从 逻辑上来说,民族主义至少包含国家民族主义、文 化民族主义以及民族本位主义(同时认同国家民族 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三种不同的子类型。 在方向 上,还存着与民族主义相对的逆向民族主义,即对 所属共同体持否定态度。

因此,三种不同的民族 主义子类型都应该存在对应的逆向民族主义类型。 通过潜在类别分析, 本文的统计结果验证了民族主义逻辑上存在的六种不同子类型: 国家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民族本位主义及三种对应的逆向民族主义形式。

对比2017 年与2015 年两次调查的数据,本文 发现:

首先, 民族主义思潮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国家民族主义者、文化民族主义者以及民族本位主义者的比例有所增加 ,相比于2015 年,三个 类型分别增加了2.1、2.6 和3.0 个百分点,这一结 果同样印证了前文的发现。

其次, 逆向民族主义思潮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尽管逆向民族本位 主义者的比例下降了1.2 个百分点,但是文化逆向 民族主义者的比例上升了1.1 个百分点,逆向民族 主义者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两年来没有发生较 大变化。 最后,中间温和群体的比例呈现出明显 下降的趋势,温和民族主义者的比例从2015 年的 72.0% 下降到了2017 年的64.5%,降低了7.5 个百 分点。

这一结果说明了 民族主义思潮的上升最有可能对中间温和群体产生挤压效应,使得中间温和群体的比例下降,民族主义者的比例升高。

通过对比2015 年与2017 年的调查数据,本文 发现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民族主义存在升温趋势。 首先,当代大学生在民族利益优先、民族优越、文 明优越、影响力扩大、控制权扩大五个指标上的支 持率都显著提高。 其次,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国家 民族主义者、文化民族主义者以及民族本位主义者 都显著增加。 再次,非民族主义者在大学生群体中 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这部分温和的大学生群体两 年来显著减少。 总之,大学生群体中确实存在民族 主义升温现象。

青年大学生群体民族主义思潮为何升温?

民族主义往往流于盲目的国家优越感与排外情 绪,通常被认为是破坏性的。 有研究表明,发展 中国家的经济腾飞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民族主义的升 温。 在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民族主义 思潮在青年群体中间的升温并不意外。 我们需要理 性看待当前大学生群体内部的青年民族主义思潮, 认识到导致民族主义思潮升温现象背后的时代与世 代因素。

1.从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的时代因素

如何理解当前中国社会青年民族主义升温的必 然性? 首先,我们需要从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的时 代背景入手。 在经历了过去40 年的经济持续增长, 特别是过去十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 国经济仍然保持了稳定的高速增长,由低收入国家 逐步迈入中等收入国家,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 济体。 这些因素必然伴随着青年群体对于国家繁荣与民族富强的朴素自豪感,而这种朴素的自豪感既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也是青年民族主义思潮的重要来源。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在海外撤侨、护 航以及国际维和行动中所表现出的军事实力,进 一步激发了青年群体的民族自豪感。 近两年相继 上映的电影《战狼I I》《红海行动》得到广大青年的 热烈追捧,就是这种日益增强的民族自豪感的具 体体现。

除了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提升,当代青年民族主义升温还有另一个重要时代背景,即世界性的逆全球化。 伴随着大批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政党和政客在西方国家的现实政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 要的影 响,一股世界范围内的逆全球化浪潮正席卷而来。

这股浪潮对中国而言,在经济领域集中表现为贸易 摩擦,而在政治与文化领域则表现为外部世界给中 国带来的压力,这种外部的压力势必激发国内舆论 场的民族主义情绪作为反制。 与此同时,中国的国 际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中国在世界舞台扮演着越 来越重要的角色。 世界性的逆全球化与中国的国际化所形成的鲜明对比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来源。

大学生群体中民族主义升温是中国从富起来向 强起来转变过程中的伴生现象。 无论是以经济和军 事实力为基础的内部因素,还是以逆全球化与中国 的国际化为代表的外部因素,都表明当代青年大学 生群体中民族主义思潮升温的趋势有其必然原因。

这种升温既是对于国内建设成就的朴素自豪感,也 是对于外部压力的应激性反制。 因此,我们首先需 要把握当代青年的主流,正确认识青年民族主义的 基础和来源,在理性看待的同时,不必对青年民族 主义升温现象抱以过分的担忧。

2.以个人中心为起点、以集体主义为终点的世代因素

除了从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的时代背景,青年 民族主义思潮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升温现象也与 以“95 后”为代表的在校大学生群体自身的世代特 征有着密切联系。

无论是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还是作为 真正将“御宅文化”带入主流视野的一代人,不可否 认的是,“95 后”相比于“90 后”、“80 后”等世代群 体表现得更加以个人为中心。

这种个人中心倾向一 方面是技术进步与社会分工带来的。 “95 后”作为 “丰裕一代”生活在比较丰厚与充裕的物质环境中, 开始将自己的衣食住行全部“搬”到网上,这使得他 们不再需要依赖于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也可以满足 自己的生活需求。

而另一方面,也是更深层次上, 这种个人中心倾向则是来源于这一世代对于个人与 社会关系理解的变化,从“80 后”到“90 后”,再到 “95 后”,新的世代已经逐渐摆脱了社群规范对于 个体的影响与限制,越来越崇尚追求一种以自我实 现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生活方式。

上述两方面的 因素使得“95 后”表现出更加强烈的个人中心倾向, 这种倾向直接影响到这一群体在择业、婚恋等方面 的观念,自然也会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

那么, 为什么以个人中心为起点的个体-社会观念,最终会以集体主义为终点呢? 正如埃里 克·霍弗在《狂热分子》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狂热 者并不是真会坚持原则的人。 他拥抱一项大业,主 要并非由于它正确神圣,而是因为他亟须有所依 附”。 个人中心的背后事实上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使得“95 后”群体迫切地渴望拥抱某种观念上的(而不一定现实层面的)社群,以期获得个人主义无法带来的归属感。

从这个角 度而言, 青年民族主义的升温与当下互联网直播行业以及手机网络游戏的火爆在本质上是同一棵树上开出的两朵花。 青年群体在拥抱民族主义的 过程中既将个体融入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 能够提供归属感的群体,又将个体日常的无聊和 琐碎纳入一个正确的宏大叙事之中。 因此, 作为“95 后”世代的特征,这种以个人中心为起点、以集体主义为终点的社会观在民族国家议题上最终指向了民族主义思潮。

总之,本文认为从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的时代 因素,以及以个人中心为起点、以集体主义为终点 的世代因素,是导致青年大学生群体民族主义升温 的两个重要原因。

青年大学生民族主义升温的政治后果及其应对

1.青年大学生群体民族主义升温的政治后果

从时代和世代两个角度而言,当前青年大学生 民族主义思潮升温现象有其必然性,但是,这并不 意味着青年民族主义思潮不值得我们担忧。 民族主 义思潮往往流于盲目的国家优越感与排外情绪,具 有很强的破坏性。 具体而言,青年民族主义思潮 升温有可能带来多方面的消极影响,需要引起广泛 关注和重视。

第一,民族主义思潮升温必然影响青年群体的 政治社会化过程,可能导致政治表达与政治参与的 无序。 民族主义思潮带给青年大学生的是一种“虚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这种参与感和归属感可以赋予青年群体以生活的意义,却无法教会他们合理的、有序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反而流于民粹主义的话语和行动形式,并且这一趋势有从线上蔓延到线下的趋势。 进一步讲,民族主义思潮背后的认 识论基础是一元论的、非黑即白的,这种认识论不 利于青年群体理性地、全面地理解社会运行与现实 政治决策过程。 近年来,部分国家政党竞选过程中 反复出现的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在话语和行动层面 相耦合的现象,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放任青年民族 主义思潮泛滥的结果。

第二,民族主义思潮在舆论空间的泛滥会挤压 现实政治的决策空间,甚至导致“民意”裹挟政治的 情况出现。 民族主义思潮的升温不仅体现在青年群 体的观念层面,而且体现在网络舆论场的话语层 面。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青年大学生群体是 网络舆论场的重要参与者。 因此,青年大学生的 政治表达会直接影响到网络舆论场的政治生态; 而 作为公众参与政治的公共空间,网络舆论场的生态 环境又会影响现实政治的决策空间。 换言之, 青年民族主义的升温可能会加剧网络表达的“沉默螺旋效应”,使得网络舆论趋于盲目地激进和排外,特定舆论事件可能演化成为“表态”甚至“站队”,出现中间群体的分裂,不利于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第三,青年民族主义的升温有可能破坏中国的 国际形象,使得西方媒体借机炒作“中国威胁论”。 我国青年民族主义的升温极易唤起其他国家民众自 身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国家之间民众的敌对情绪 越演越烈,不利于创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2.采取措施将青年大学生民族主义升温控制在合理范围

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温和民族主义仍然将会占 据青年群体的主流,国家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 以及民族本位主义三者的比例变化可能受到外部舆 论事件的影响,但是主要取决于我们在应对舆论事 件过程中所采取的姿态与引领方式。

可以预见的 是, 国家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民族本位主义以及逆向民族主义无论何者比例不断上升,都将会严重挤压政治决策与政策执行空间,甚至可能出现“草根政治”裹挟决策的风险 ,必将对于中国的内政 外交以及国际形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本 文认为, 必须保持并努力扩大中间群体(即温和民族主义群体)的比例,避免将中间群体挤压向两个极端。

第一,肯定青年大学生的朴素爱国情绪,同时 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同时,避免泛意识形态 化,避免将是否自发组织参与爱国行为上升到是否 认同主流话语、是否认同现行政治体制的高度,避 免使用“左”或者“右” 的框架对青年爱国主义加以 评价。

第二,坚持在法律的框架内合理引导激进民族 主义情绪,坚决打击以“爱国”为名义的违法犯罪行 为。 在充分肯定青年爱国主义情绪的同时,必须 坚持依法治国的指导方针,在法律的框架内引导和 约束激进爱国主义情绪,避免激进爱国主义话语及 行动在网络空间发酵; 同时,坚决打击极少数借“爱 国”之名、行“打砸抢”之实的违法犯罪行为,避免将 极少数极端民族主义行为与占主流的青年爱国主义 情感混为一谈,造成社会共识的分裂。

第三,充分运用新媒体渠道,主动传递理性声 音,团结青年学生。 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与阵地, 借助舆论热点事件,主动传递真实、客观、理性的 主流声音,为青年组织树立起热忱、务实、平和、 冷静的媒介形象; 团结温和爱国主义青年学生,同 时积极引导激进爱国主义者以及逆向民族主义者中 间那些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年学生,主动 向主流价值观靠拢。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