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文化读书
文化读书 > 滚动 > 正文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女性与艺术的故事,上及女王,下至贫民,其间之精彩丰富,足够好莱坞拍摄好几年。

然而五个世纪前,女人们还不能随意出现在广场上,不能衣衫不整地走上大街小巷,不能像男性一样晃荡在街头,更遑论扛着画板去写生,拿着锤凿去雕刻,又或者淡定地临摹人体。

那么从五百年前到今天,女性艺术家们都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当我们提起伟大的艺术家时,想到的都是男性艺术家?

16世纪初有一位女雕塑家普罗佩西亚·德·罗西,只能躲在修道院里创作,去世时一贫如洗、孤独无依。艺术评论家乔治奥·瓦萨里惋惜道:

“倘若她获得与其天资相称的运气和支持,如今,被埋藏在阴影之中默默无闻的她,定能与最负盛名的大理石艺术家享有同等的赞誉。”

从前的女性与艺术,大多如此。好在,每个时代总还是会冒出几个不服命运的女人。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01

拉维尼娅·丰塔纳

两幅画的暗示与生育大赛

16世纪的意大利,正值文艺复兴,正是艺术家们的集体高潮,但这是男性的事,女性在哪里?她们待在家里,或者教堂里。

“礼仪”曾经是一堵挡住女性自由表达与创作的高墙,而“持家”作为最大的美德,也一度成为女性受教育、获取技术渠道上的封路大石。女性被认为只能做做地毯编织、针线活这些小手艺,这怎么会是艺术呢?

这就是那个时候人们的普遍认知,但永远不要低估一个人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当时就有一位女性,出色地完成了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

拉维尼娅·丰塔纳,可能是第一个被认为与男性平起平坐的女性艺术家,拥有自己的工作室,为许多贵族客户画过肖像,一生中画了200-300幅作品。

但她并非出身贵族,那时的普通女性是没有机会受教育的,家庭教育就是唯一的途径,幸运的是,拉维尼娅的父亲是一位艺术家,虽然落魄,却给了拉维尼娅从小接触艺术的机会。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Self-Portrait at the Clavichord with a Servant, 1577

by Lavinia Fontana

等到谈婚论嫁时,家境并不富裕的拉维尼娅,给未来的公公送去一幅自画像,画中背景里有一口代表嫁妆的箱子,箱子旁边立着一个画架。她想要对未来的公公传达的意思是:

我的妆奁可能空无一物,但我的天赋才是我的财富。

作为一名职业画家,拉维尼娅很为女性客户着想,在她的画作里可以看见那个时代,不同身份的女性们正处于怎样的生活,比如她为贡扎蒂尼家族画的肖像画,就讲诉了一场堪比电视剧情的“生育大赛”。

一家之主贡扎蒂尼有两个女儿,他承诺说,家中财产将留给第一个生下男性继承人的女儿。劳多米娅作为其中一个女儿,被丈夫指责没有能力继承财产,因为她没有像她的姐妹吉纳维拉一样怀孕。劳多米娅当然不接受这种指责,于是委托拉维尼娅作了这样一幅画——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Fontana's The Gozzadini Family, 1584

画中,一家人盛装出席,吉纳维拉看起来丑多了,但父亲的手放在她的手上。不过这幅画真正的深意,你还得凑近脑袋去细看两个姐妹胸前的徽章——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BBC纪录片《女性与艺术的故事》

上面是她们各自丈夫裸露的形象,一旦对比,就会发现吉纳维拉的丈夫,是一个勃起、奔放的男性,而劳多米娅的丈夫却正相反……什么意思呢?

劳多米娅是在借画报复——不能生育的错又不在我。

拉维尼娅自己,大概是25岁时第一次成了母亲。她一共怀孕过11次,并不是11个孩子全都顺利长大,其中许多夭折了。与此同时,她一直坚持经营工作室。

那时意大利家庭总会为孩子匹配一对教父教母,她最初只能找一般的家庭,到后来,她联系上了当时最强大的家族,也就是贡扎蒂尼家族的劳多米娅。如此看来,拉维尼娅的事业已经成功到跨越阶级,但她在同时成为妻子、母亲和职业画家的这条路上,到底历经了怎样的磨难和挫折,外人是难以想象的。

02

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

17世纪的“房思琪”

到了17世纪的转折点,在罗马,同样出生了一位艺术家的女儿,奇怪的是,她偏爱画男性喜爱的主题,史诗类。

在她17岁的画作《苏珊娜与长老们》中,老人正注视着一位裸体女性,也就是苏珊娜,苏珊娜在极度恐惧中试图避开。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Susanna and the Elders, 1610

by Artemisia Gentileschi

这一题材出自天主教七十士译本的圣经故事。苏珊娜容貌极美,有两位长老偷窥她沐浴,欲对她做出不道德的事,但未能得逞。受审时,两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反而诬陷她不贞洁,按当时犹太人的法律,“淫妇”苏珊娜被判死刑,幸而得先知相救,冤屈得以洗刷。

这一题材很多人都创作过,但在男性艺术家的画笔下,并不是每一位苏珊娜都那么排斥这种赤裸裸的目光,而真蒂莱斯基选择了在画中暴露男性凝视的欲望。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Susanna and the Elders

by Guido Cagnacci

但选画这样一个主题,应该不是她的一时兴起。两年后,她的父亲对另一位画家提起了诉讼——阿戈斯蒂诺·塔西,强奸了他的女儿。

塔西曾是真蒂莱斯基的老师,出事之后,真蒂莱斯基并没有马上逃开,她曾以为塔西最终会与她成婚,这样她就还能保住自己的名节与未来,直到发现根本不可能。

诉讼持续了七个月,最后是否给真蒂莱斯基带来了公道?没有,她的名声倒是一落千丈。整个审讯的重点莫名变成了——在塔西之前,真蒂莱斯基是否已经不是处女?倘若不是,她就不能胜诉。

为此,真蒂莱斯基拒绝收回证词,并提出愿意承受拇指夹的刑罚(thumbscrews)来证明自己。一位画家,愿意伤害自己的手,可见她的勇气和愤怒的决心。审讯过程中,她还接受了一场十分受辱的妇科检查。最终施暴者塔西被判决逐出罗马,但这个判决从未真正执行。

于是艺术成了她的复仇工具。受审大概一年后,她创作了一幅极为震撼人心的画作,那时她也才20岁左右,她要表达对父权制的反抗,这幅画就是《朱迪斯与她的女仆》。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Judith and Her Maidservant

画作中,朱迪斯和她的女仆刚刚执行完暗杀行动。她们潜入亚述人的帐篷,砍下了荷罗孚尼的头颅,包袱中即为首级。这一主题,日后也不断出现在她的其他作品里。

审讯后不久真蒂莱斯基离开罗马前往佛罗伦萨,她并不是退缩,而是重新开始。她像男性一样地做生意,自己搜寻赞助人,从最小的赞助开始,放长线钓大鱼,最终竟然得到了美帝奇家族的赞助。她对一位怀疑她的赞助人说道:

“You will find the spirit of Caesar in this soul of a woman.”

你会在一位女性的灵魂中发现凯撒的精神。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

历史到底还是给了她公正的待遇。后来她声名远播,传遍欧洲各国。1638年,她加入了英国宫廷工作,和父亲一起创作宫廷壁画——她父亲奥拉齐奥也是一位杰出画家,已在这里工作了12年。

03

玛丽亚·西碧拉·梅里安

离家出走、老年深入丛林

17世纪末有一位举止怪异的女性,她不像一般女生见到毛毛虫会尖叫,相反,她收集所有能找到的毛毛虫,研究它们的蜕变。没想到这一点小爱好,导致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大出走”。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玛丽亚·西碧拉·梅里安,本是称职的母亲和妻子,但她对大自然的过分喜爱,使得家庭生活越来越成为她在艺术和心灵追求上的障碍。1685年,她发起了人生第一次大出走——带着两个女儿和母亲,离开丈夫和家,从家乡德国法兰克福,逃到荷兰北方一块贫瘠的地方。她彻底放飞自我了。

她对自然生命的观察有着过分的细致入微,在一幅画中,她可以把生命循环的所有阶段,以一种极其精巧美丽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她是第一个会这样描绘的人。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后来她又搬到阿姆斯特丹,因为那里有各种各样从东、西群岛运来的奇珍异宝,但这还不够。1699年,她开始了一生中最奇特的旅行——

52岁的她,和21岁的女儿,两个月,5000英里,横跨大西洋,到达荷兰殖民地、南美洲苏里南的热带雨林,再乘坐独木舟,花了四天深入丛林,终于找到自己日夜想要遇见的生命。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这次探险的画,在1705年得以出版,毫无意外地,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赞扬。BBC纪录片里形容说:不是迪士尼的世界,这是昆汀才会想象的世界。

想想,那是一位步入老年期的女性,从这块大陆漂泊到另一块大陆,要钻进未知的热带雨林……

04

安妮·西摩·戴默

她是同性恋吗?

解剖学曾经一直是挡在女性艺术家面前的大难题。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就曾在一次学院会议上表决,刺绣、手工花卉、剪纸、贝壳工艺品或类似的小装饰品,都不能被接受展出。学院试图在业余和专业之间划清界限、建立规范,分开男性为主的绘画、建筑和雕刻的世界,和女性为主的应用美术、手工的世界。

因为那些所谓的“男性艺术”,大多要求对人体非常了解,而礼教,显然是禁止女性参加人体写生的。当然人们也并不认为,既无肌肉又无才华的女性,可以胜任这些艺术创作。

在这一点上,英国首位女性雕塑家安妮·西摩·戴默,可以说是相当幸运,因为她出生在一个富裕开明的家庭,虽然她和艺术的缘起,完全是一个偶然。

戴维·休谟是她父亲的秘书,在一次散步中,他们偶遇一位拿着石膏作品的男孩。戴维对男孩的作品表示了赞赏,安妮却很是不屑,这让戴维很不爽,他对她说,我打赌你做不出这样的作品。这让安妮的自尊心大受打击,她决意要做出一件更出色的雕塑。

于是,宠爱她的父母,为她请来了职业雕塑家、外科医生、解剖学家,她开始走上艺术的道路。

现在泰晤士河上亨利大桥的两侧,还留着她的两件雕刻作品,河神泰姆和女神伊西斯。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但她的命运并不顺。

17岁,她就嫁给了约翰·戴默,一个贵族家的儿子,喜欢大肆挥霍,欠下巨债。这场婚姻本就没有爱情的根基,七年后,耐心耗尽的安妮与丈夫分居,招来了公众的指责。1776年考文特花园附近一家酒馆里,约翰在与四个妓女外加一个盲琴师,厮混了一夜之后,开枪自杀了,这当然又给安妮招来了丑闻。可是,寡居的安妮,事业却开始起飞了。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Elizabeth (née Farren), Countess of Derby

她在新古典主义里占有一席之位,逐渐涉足男性艺术家的领域,不过,成功的女雕刻家安妮还是绯闻不断。画家约瑟夫·法林顿1798年在日记中写道:戴默夫人的特别令人印象深刻,她戴男式帽子,穿男式鞋,连夹克也像是男式的,因此她就像带着一根钩棍游走在这个领域。

他在暗示她与女性的亲密关系,女同性恋。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Mary Berry

安妮的作品中有一件玛丽·贝莉的雕像,玛丽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业余作家,也是安妮的亲密朋友,雕像的头巾上刻有她们俩人的名字。她们会给对方写极为动情的信,将彼此视为支持和精神安慰,她们可能是彼此的灵魂伴侣,但她们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可以说是艺术界的一个未解之谜。

绯闻最早出现在18世纪70年代的报纸上,还伴随着一些下流诗。1789年,她曾为某剧院外墙设计雕刻了一座巨型阿波罗神雕像,高达十英尺,这尊雕像没能留下来,却留下了由此引发的下流漫画。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这些绯闻也好、讽刺也罢,也许都只是因为专业雕塑家安妮,不是男性。不管怎样,安妮没有却步,她继续为国家英雄纳尔逊上将,甚至为乔治三世国王雕刻。

05

罗丝·贝尔坦

世界上第一个名人时装设计师

裁缝这个行业,曾经被男性垄断,到了17世纪末,女性已经开始打破限制,创建了只面向女性的工会,再到18世纪,托法国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福,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名人时装设计师,罗丝·贝尔坦。如果没有她,巴黎恐怕不会是时尚之都,香奈儿、迪奥恐怕也不会出现。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罗丝出生于皮卡第一位工匠家,9岁就成为裁缝学徒。16岁那年她来到巴黎,靠着自己的魅力进入时尚中心,女老板看中她的资质,邀她合伙经营。1770年,不过二十出头的她,又在一位贵族客户的资助下开始了独立经营。她给自己的店铺取名Le Grand Mogul,高档又富有异国情调。

她的前半生可谓十分顺遂,不仅在于她的勤奋与天分,也在于她的眼光与自信。

也是1770年,还是奥地利公主的玛丽·安托瓦内特初到法国,被指衣着寒酸,罗丝看准这是个机遇,于是经由一位贵族客户引荐,接触到这位公主,就此,新的合作关系开始了。

她们两周一次密会,罗丝的出色设计,加上皇室的知名度和曝光量,借着玛丽·安托瓦内特这件“行走的艺术”,打造出了风靡一时的加兰特风格(galant)、贝尔坦式发髻……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再借着当时流行的“潘多拉”娃娃,罗丝引领的时尚风潮横扫欧洲。

然而这些华丽的造型、巨额的造价,以及皇后每季都会更换一批新设计的行为,都为玛丽·安托瓦内特招来了奢靡浪费的骂名。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1783年罗丝又一改往日的浮夸风,设计了一件简单、轻质的日常裙装,没想到引起了比此前更大的骚动,人们再度纷纷仿效。但这次,法国皇室又受到了羞辱,因为有人认为那是皇后在展示自己的睡衣。

罗丝的事业和人生,都随着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皇室的倒台,开始走向下坡。得势的百姓冲向皇后的衣橱,撕毁了罗丝设计的服装。那之后,她不得不开始卖革命帽徽。1792年,她还是逃到了伦敦,开了一家低调的店铺,本希望还清贷款,却未能如愿,她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她为玛丽皇后做的最后一件衣服,是为路易十六守丧的丧服,皇后一直穿着这件黑色丧服,直至自己也被处死。

06

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

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

乔舒亚·雷诺兹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肖像画家,但你如果问他,谁是最伟大的肖像画家?他会说,伊丽莎白·维杰·勒布伦,在任何时代都是最伟大的肖像画家之一。

勒布伦也正是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最喜欢的肖像画家,因为玛丽这样一位并不那么美丽的皇后,在勒布伦的手里,成了夺人心魄的形象。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勒布伦的父亲也是艺术家,所以她在少女时期就开始绘画,甚至有一家工作室,作为回报,她也帮忙养家。

1776年,20岁的她嫁给一位艺术商,夫妻两人是一对好搭档,勒布伦可以临摹丈夫收集的任何画,而丈夫则会与她分享资源,为她带来大量客源。

勒布伦也许比罗丝更独具慧眼。第一,作为绝佳的营销手段,她从不吝啬自己的美貌。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她画了37幅自画像,被公认为是她最有效的名片。回忆录中她写道,“那时候,美丽无疑是种优势。”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其次,她非常懂得顺应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在法国,18世纪末正是卢梭的年代,他呼吁良好的家庭教养,认为女性应当重拾母性,而不是逃避这种自然责任,因为当时许多富人家庭会把孩子交给保姆下人。勒布伦将这种观念融入了自己的画作。

1787年,她要为皇后创作一幅带着政治意味的作品,那就是挽救皇后的声誉,因为在那个即将迎来大革命的前夕,继续挥霍只会招来更多的仇视。于是勒布伦将玛丽皇后描绘成了一位慈爱的母亲,没有浮华的衣饰,只有膝下环绕的孩子。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但不管勒布伦的手法多么生动、精巧,皇室声名已注定无法挽回。

大革命爆发后,勒布伦的命运倒是与罗丝·贝尔坦相反,她继续在意大利和俄国的宫廷内获得相当罕见的国际性成就,当时只有少数几位男性艺术家可以与她相提并论,更不用说女性艺术家了。

而那一场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大革命,却并没有为女性带来更多的帮助,玛丽皇后时代向女性敞开大门的旧学院,在被新的法兰西艺术学院取代后,将全体女性艺术家都拒之门外了。

07

玛德琳·薇欧奈

最人性的女老板

20世纪初,女性在争取“面包与和平”的时候,巴黎有一位设计师决心解放女性的身体。

玛德琳·薇欧奈被称为“时尚雕塑家”,她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美学,一直持续到今天,那就是,放弃紧身衣、裙摆支架、衬裙、纽扣,打破对身体的束缚,体现女性形体自然的美。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薇欧奈11岁就入了裁缝这一行,但18岁时,已早早嫁人的她开始犹豫——是选择孩子与丈夫,还是执着于自己的梦想?最后她决定离开家庭,直接原因是她那九个月大的婴儿不幸夭折。她与丈夫离婚,在巴黎开了一间自己的工作室。

不同于罗丝时代那种人为堆砌的美,薇欧奈发明了斜裁法,依靠女性自己的身体与动感去展现美,她让布料覆盖在身上,贴合着身体的曲线,如水流一般自然,如云朵一般轻柔,甚至连内衣都成为不必要的累赘。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女性的身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自由,薇欧奈的工作室也成了上世纪20年代巴黎最出名的高级时尚工作室。但薇欧奈的成就不止如此。

她拥有一家容纳1200名员工的工厂,在这里,员工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怀和保障,尤其是她为女性员工提供了一个极度友好的工作环境。比如,工厂配有免费的牙科、足科等医疗服务,员工和他们的父母都可以享受这些服务;并设有托儿所和专门的基金,以保证每一个在工厂里出生的孩子,不管是否合法,都能立即收到500法郎。

可见薇欧奈这位出身卑微的设计师,对时尚美学和社会福利都有着超前的意识,但薇欧奈并不像香奈儿这些品牌那么有知名度。可可·香奈儿会认为,被抄袭也是一种荣幸。而薇欧奈则极度重视维护自己的设计,反对抄袭和大规模生产,她认为个人的创作,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08

乔治亚·欧姬芙

隐居荒野的现代女性

欧姬芙被列为20世纪现代主义大师之一,而她的人生,离不开“牧场”两个字——她出生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经营乳牛场的家庭里,晚年被荒野召唤到新墨西哥州的“幽灵牧场”。

不过论到艺术,还是要先回到1908年的大城市,纽约。当时她去参观291画廊的罗丹画展,在画展上邂逅了画廊主人兼摄影家,阿尔弗雷德·史蒂格利兹。八年后,正是他慧眼识珠地决定展出十幅欧姬芙的炭笔画。因为反响不错,接下来第二年,又为她办了两次个展。

那段时期,对史蒂格利兹与欧姬芙两个人来说应该都是相当美好的。欧姬芙正处于找到自己风格的关键期,不久,俩人也陷入了爱情,史蒂格利兹为此离开自己的妻子,与欧姬芙生活在一起。

从第一次个展开始,欧姬芙就在史蒂格利兹的镜头里留下了她那英气、自信的身影,之后史蒂格利兹又陆续拍了不少她的作品,甚至欧姬芙也并不介意展示自己年轻的裸体。后来史蒂格利兹举办摄影展,欧姬芙自然成了公众焦点。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1925年,欧姬芙展出了她最著名的花卉系列。她将花卉放大到极致,以微妙的曲线和渐层色,勾勒出神秘的生命力。但这一系列作品,人们将其联系到之前的裸体照,认为是对女性生殖器官的赞美,“她的艺术散发着女性的光芒”。

欧姬芙本人并不认可这种解读,她只是想让大家认真欣赏花朵的美而已。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之后几年,她对自己的艺术生涯愈发不满,同时,她的个人情感生活也出现了危机,史蒂格利兹开始与一位更年轻的女子交往。几近崩溃的欧姬芙逃到了新墨西哥州。

在那里,荒漠、峡谷的自然景观深深吸引了她。她写生,收集岩石、动物骨骸,回到纽约继续创作。此后二十年,她一直在两地之间频繁往返,直到1949年正式迁居到“幽灵牧场”,独自生活、创作。

“我要展现出我所生活的,这野蛮与奇迹的世界。”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那是她的第二次事业高峰。

晚年,当她的视力开始衰退时,她一边积极治疗眼疾,一边又开始转向立体雕塑创作……她是艺术家,她也把自己活成了艺术,如此孤独,又如此坚强、独立。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参考:

BBC纪录片《女性与艺术的故事》

维基百科、Google Arts&Culture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女艺术家复仇的决心

从16世纪反对女性仅仅作为生育工具,到20世纪能够遗世独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是怎样一段艰难而漫长的岁月?她们之中的许多人,如今正躺在博物馆储藏室的某一个抽屉里,或者,一个寂寂无名的坟墓下。历史或许会掩盖她们的足迹,但她们留下的作品,还会开口说话。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