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陷阱?这本书让我默默放下了手里的奶茶……
文化读书
文化读书 > 滚动 > 正文

甜蜜的陷阱?这本书让我默默放下了手里的奶茶……

“每逢佳节胖三斤”,一个流传于现代都市的“诅咒”。

春节假期结束,你们的体重还好吗?

对现代人来说,减肥实在是一大难题。别的不提,单看满大街的美食甜点、奶茶果汁,随便逛逛买买,一不小心就摄入了爆棚的热量。

作为奶茶重度沉迷患者,小编每每喝奶茶时都在自我安(qi)慰(pian):

奶茶只是奶+茶,所以不用担心热量太高!

直到最近翻看《不吃糖的理由:上瘾、疾病与糖的故事》这本书,才猛然发现,原来“奶茶成瘾”真的不是玩笑话。

这种甜味饮料能够风靡大众,还是要从“糖”这样东西说起。

作者: [美]加里·陶布斯(Gary Taubes)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译者: 李奕博

出版年: 2018-12

米歇尔·波伦在《植物的欲望》一书里说,他一岁的儿子吃到生日蛋糕上的糖霜时,脸上会露出无比享受和激动的神情。研究证明,给新生儿喂糖水,他们会舔舐嘴唇津津有味,且不肯再喝牛奶了。

人对糖的迷恋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营养学家对此的解答是:自然界中的甜味来自于水果和母乳,人类口腔内进化出甜味接收器,能快速准确地识别甜味,并排除有毒害的苦味。

那么问题来了,糖会导致上瘾吗?

人类学家西敏司在《甜与权力》中写道:“糖,特别是精炼的蔗糖,产生特殊的生理效果。”但这些效果不像酒精和咖啡因一般显而易见,不会让呼吸、心跳、皮肤颜色等产生明显且持续的反应。

这也是为什么长久以来,糖能够逃脱人们的谴责,而茶、咖啡、朗姆酒甚至巧克力都未能幸免的根本原因。

除此外,研究糖的历史学家应该都会同意,糖可以算作一种药物。除了糖,茶、咖啡、巧克力、朗姆酒和烟草都是“药食”作物,其中糖与另外几种的联系十分密切。

朗姆酒是一种蒸馏酒,原料是甘蔗,而茶和咖啡、巧克力在原产地都未被加糖食用。到了17世纪,糖的价格降低,人们将糖加入这些产品中作为调剂,它们在欧洲的销量也随之暴增。另外,从14世纪起,糖就被加入酒中用于增加口感。在印度,糖是制作大麻和鸦片酒的主要配料之一。

经历了17、18世纪,糖、茶和咖啡彻底驯化了欧美人,价格降低后,劳工阶层也能负担起这些新嗜好了。

甚至在经济困难时期,英国医生和学者调研发现,穷人们宁愿少买食物,也要省钱去买糖,“如果把买糖的钱分一些购买面包和土豆,明明能够获得更多热量和营养”,显然,人们难以克制对糖的渴望。

从科学上来说,糖、尼古丁、可卡因、海洛因和酒精这些成分都可以引起大脑中名为伏隔核这个区域的反应,此处也常被称为“奖励中心”。学者们认为,正是大脑的这一功能,使得生物在进食和性行为的过程中获得乐趣,乐此不疲。

糖的作用机制是相同的。它会刺激大脑分泌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它和一些药物产生的效果相同。

人类利用这一特点,对药物浓缩提纯,增强药效。糖也一样,从作物中被精炼、提纯,以增强效果。它虽然能作为一种营养物质提供能量,但也是一种化学品,会起到刺激大脑、产生快感的化学作用。

然而,这些东西我们用得越多,大脑自然分泌的多巴胺就越少,脑细胞对其依赖性会提高,细胞中的多巴胺受体会减少。

这一系列过程的结果就是所谓的负调节效应:我需要更多的药物,才能产生和原来相同的快感。与此同时,进食和性行为带给我们的快感却越来越少。

让人吃惊的是,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糖可以被用作戒除毒品和酒精的好工具。

同样是上瘾,糖总比毒品和酒精好得多。当美国在1919年发布禁酒令时,人均糖消费量翻倍,冰淇凌消费出现了“极大的增长”。《纽约时报》报道说:“酒业的毁灭,成就了糖果、冰淇凌和糖浆的新生。”

如今,在我们的饮食里,不管是早餐、午餐、晚餐还是零食,糖已经无处不在。营养学机构表明,我们对糖的需求造成的消费量增长,是一种上瘾的反应。

糖也成为了一切加工食品的原料。不光是那些明显发甜的食物含糖,比如糖果、饼干、冰淇淋、巧克力、饮料、果汁、果酱、果冻、麦片;糖也同样被添加在花生酱、沙拉酱、番茄酱、烧烤酱、罐头汤、冷切肉、午餐肉、培根、热狗、薯条和面包里。

加工食品行业一直宣传自己的产品都低脂肪,特别是低饱和脂肪,所以更健康。与此同时,糖被加进来,弥补油脂缺失产生的热量以及提升口感。

仿佛整个食品工业都存在这么一条行规:就算再少,也要放一些糖,有点甜味。否则我们这些已经适应了现代化生活的味蕾就无法忍受,转而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

早期,糖被普遍视为一种能解除疲劳的快速能量。美国农业部曾这么建议:考虑到孩子的活动量大,这是一种非常适合他们的食品。

另外,制糖业坚持不懈地在报纸、杂志上刊登广告,宣传糖是一种健康食品,就像20世纪30年代宣传的益生菌和如今的复合维生素一样。冬天和春天,广告说糖能够驱寒保暖,增强免疫力;夏天,广告说含糖饮料解暑降温,清凉去火;秋天,广告说糖能解除午后的疲劳:“最新科学研究表明,吃块蛋糕、几颗糖果、一份冰淇凌或是喝几口饮料,甚至仅仅是一杯加糖的白水都能使人恢复活力……”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临近,营养学家们指出了维生素和矿物质和重要作用,以及缺乏它们会导致各种疾病,如坏血病、糙皮病、脚气病等。而且在征兵过程中,大批人因为健康问题被拒,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蛀牙。

针对这些情况,政府成立了食品和营养协会,发布了营养每日需求表。至于糖,在所有营养类型中,仅仅只包含热量,不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必要的矿物质,被认为是“非常糟糕的”。

当然,制糖业对此进行全力抗议,提出种种反驳意见。由于真实情况一定具有多因素和复杂性,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各种疾病的罪魁祸首?很多理论和实践有待推进。

然而可以确定的是,高果糖浆被大量应用在果汁、软饮料,以及日益增长的加工食品和烘焙食品中。绝大多数人相信高果糖浆和糖是不一样的,却不知道它们的成分都是葡萄糖和果糖,唯一的区别只是结构。

很多主打健康概念并风靡一时的食品,都使用高果糖浆作为甜味剂,比如运动饮料佳得乐、添加银杏成分的瓶装茶饮料,还有含草药成分的低脂酸奶。

这些食品制造商明知产品的主要热量来自高果糖浆,却不告知消费者这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糖,不警告可能会引发的肥胖和糖尿病,结果呢?我们变得更胖了,患病的人数也更多了。

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巧合吗?还是其中存在联系呢?

编辑| 黑凤梨

图片| 网络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