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高冷”的学术丛书缘何长销不衰

看似“高冷”的学术丛书缘何长销不衰

总销量500万册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首次布面精装结集出版“海外中国研究丛书”30多年来累计推出近200种,部分重印率达95%看似“高冷”的学术丛书缘何长销不衰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以极富辨识度的颜色对应不同学科,形成有口皆碑的“彩虹墙”。

■本报记者许旸

最近,有两套老牌的学术丛书在学界“刷屏”——1981年在国内面世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继多个版本后首次推出布面精装本,集结整体出版700种,让不少拥趸摩拳擦掌“要买足全套”;走过30余年的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累计引进出版近200种著作,借海外汉学家视角看中国,其中备受读者喜爱的《曹操传》今年新推出特别版单行本。

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我国现代出版史上规模宏大的重要学术翻译工程,历经几代学人、译者、编辑翻译编校,系统梳理了多个学科的知识谱系,这套大规模学术丛书至今总销量达500万册;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从他者的角度反观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为构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挥重要影响,《大分流》等一批图书成为大学师生和科研人员常备参考书,重印率高达95%……这些精心策划、耐心深耕的学术丛书,看似“高冷”,却实实在在“长跑”出了长销书的范儿,打造了市场口碑上佳的学术出版品牌。

影响一代代学人,“不亚于一个社会科学的大学”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前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成为中国知识界打通学术历史和文化疆域的最初经典启蒙。前不久商务印书馆推出这一丛书120年纪念版布面精装本,700种图书延续传统,根据学科分别使用了5种颜色装帧,对应不同学科领域——橘色的哲学类、黄色的历史地理类、绿色的政治法律社会类、蓝色的经济类等标识书脊,被读者亲切地称为“彩虹墙”。其中,卢梭《社会契约论》、黑格尔《美学》等经典著作在中国学界影响深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汝信感慨:“中国多少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受到这套外国学术著作的熏陶、教育和培养。可以说,对于推动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恐怕它的作用完全不亚于一个社会科学的大学。”在清华大学教授刘北成看来,开放正是“汉译名著”最大价值所在,“丛书反映了中国学界和出版界向全人类思想文化开放视野的自觉”。

丛书系统梳理了哲学、经济、法律等学科的知识谱系,囊括了西方里程碑式著述,反映了各个时代、民族、思想潮流的代表者作品,积累起厚实精深的专业优势,既成为许多学科的基本读物,也为读者提供一级级向知识殿堂迈进的坚实台阶。丛书的不少品种自初版以来便不断重印,如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罗素《西方哲学史》累计销售60余万册,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销量达30万册,证明了经典的生命力。

借海外汉学家视角,探寻新的“学术生长点”

如果说“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力图将西方经典大规模“收入囊中”,那么“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则借海外汉学家的“另一双眼睛”看中国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

随着对中国各领域发展的日趋重视,海外学者聚焦中国学术的研究潮流愈发显著,形成一股出版热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走过30多年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目前丛书累计推出近200种学术著作,涉及中国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各方面,作者队伍囊括了海外特别是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中国学研究专家,如早期的拉铁摩尔、费正清、史华兹等,中生代的列文森、孔飞力、魏斐德等,目前的中坚力量宇文所安、彭慕兰、易劳逸、周锡瑞等。作者、译者、出版者合力打造了一个“放眼海外、认识自己”的半圆。恰如丛书主编、清华大学教授刘东所说,这套书不仅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辐射力,其中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出人意料的研究领域,也拓展了我国学者视野。伴随中国社会的日新月异,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等著作应运而生。其中,《大分流》提供的区域比较研究方法,如中国的江南与英国的英格兰、中国的岭南与法国、欧洲大陆与中国、西欧与东亚等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颇具启发性,为国内学者所借鉴。

丛书还孕育出一些子系列,如“女性研究系列”“海外学子系列”“环境研究系列”等,这些子系列既与海外中国学研究同步,也推动了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开辟和深入。以最近新出的《江南三角洲市镇研究》为例,由日本汉学家森正夫主编,涵盖了1988年到1991年间名古屋大学6位中国史、地理学学者,对苏沪浙等地的市镇四次实地调查后,辅以文献资料完成的学术成果汇编。在江南文化大热的当下,这部来自邻国学界的著作也为本土研究带来一定的启发。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