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许知远:在耶路撒冷,你可以重新享受青春


来源:单读

在耶路撒冷,我感觉到的是欧洲式的生活;但在去巴勒斯坦的首都拉马拉的时候,能很强烈地感觉到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军事威慑之下的羞辱感。而且从耶路撒冷到了拉马拉,会感觉到那种贫穷、无望向你涌来,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绪。

null

艳遇图书馆 第三十站

坐标:耶路撒冷

旅途荐书:《耶路撒冷三千年》

随身音乐:《Jerusalem》

邂逅之声:三位听众

说到耶路撒冷,很多人能够想到的两个词便是“宗教”和“冲突”。这座被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共同奉为“圣城”的城市,因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对它的争夺而长期战火纷飞。

本期艳遇图书馆,许知远分享了他在耶路撒冷的经历。从一个“外来人”和“旁观者”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圣城的另一面:战火的存在并没有消解它的年轻与活力,反而使紧张而轻松的氛围格外凸显。而宗教尽管陌生,却让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某种更具超越性的力量。

【邂逅之城:耶路撒冷】

“以色列的酒吧里永远挤满了年轻人”

2004 年左右,我曾在耶路撒冷短暂地旅行过。当时我在一家报社工作,那一年阿拉法特去世,我和我的两个同事去那里报道他即将到来的死亡。可能年轻一代不太知道阿拉法特是谁了,但在我的整个青少年时代,有关巴以冲突的新闻是我们生活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从 80 年代的里根总统,两伊战争,韩国学生运动,到 90 年代的冷战发生和结束,巴以冲突好像始终是新闻媒体的焦点。而耶路撒冷正是它们发生冲突的所在地。

null

▲位于耶路撒冷圣殿山的阿克萨清真寺

所有人都知道它是圣城,而且几个最重要的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都把它奉为圣城。但其实我们在中国长大,宗教知识是非常淡薄的。我们小时候也上政治课,都觉得马克思说得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所以我对宗教的理解基本为零,好像也没有心思理解他们那种不同教派之间的冲突。

当时去的时候,我去了所有的景点,哭墙啊,圣城啊......可事实上我完全进入不了那些宗教的世界。反而是另一些景观对我来说很迷人:犹太人留的发式,他们戴的黑色的小帽子,包括高帽,他们的生活形态,他们的食物——我吃了很多 Hummus(胡姆斯)。

null

▲哭墙坐落在耶路撒冷旧城,是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即第二圣殿遗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以色列的年轻人。耶路撒冷的所有年轻人都要服兵役,所以他们都有在战场上的经验,而且他们要不断地去巡查,突入别人家中去搜查,甚至要开枪。但是在以色列的酒吧里永远挤满了年轻人,这个国家很年轻,他们好像非常享受生活。

我的一个好朋友,小新,之前是一个蛮压抑的贵州小伙儿,他在耶路撒冷重新发现了青春的魅力。两个以色列的小伙子教他怎么去享受生活,怎么去追求姑娘,他们在酒吧里聊了好多。所以他告诉我耶路撒冷是他的救赎之地,他以前陷在一个长期压抑的关系里面,突然在耶路撒冷获得了某种奇怪的解放。这种解放不是来自于宗教力量,而是来自于青春本身的东西。

我们去的时候,会听到很多诸如咖啡馆被炸,餐厅被炸,公共汽车被炸的消息,死亡的威胁好像就在生活中不断发生。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士兵在巡逻,在站岗,充满了紧张感,但同时又充满了放松。因为每个人仍然是坐在户外咖啡馆里,很开心。我觉得最美的海也不在耶路撒冷,而是在特拉维夫看到的。记得我在海边散步,海水黑黢黢地涌过来。还吃到了很辣的一种辣椒,快把我辣死了,我不知道以色列的辣椒怎么这么辣。

null

▲以色列边境的地中海海岸

在耶路撒冷,我感觉到的是欧洲式的生活;但在去巴勒斯坦的首都拉马拉的时候,能很强烈地感觉到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军事威慑之下的羞辱感。而且从耶路撒冷到了拉马拉,会感觉到那种贫穷、无望向你涌来,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绪。

但是耶路撒冷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现代冲突的城市,我不知道那些古老的东西对我会发生什么作用。包括一些我很喜欢的犹太作家,比如菲利普·罗斯、索尔·贝娄,马拉莫德,他们写的犹太人,对我来说是纽约的犹太人。犹太教深处对人的训诫也好,道德规范也好,压迫也好,滋养也好,对我来说太陌生了。

null

▲在哭墙前祷告犹太教神职人员”拉比”

我下周又会去耶路撒冷,我们要去拍摄写《未来简史》《人类简史》的以色列年轻的艺术学家,跟我同龄。耶路撒冷充满了过去,但他是一个谈论未来的年轻人。我很好奇在那个充满了创伤、过往历史和宗教的土壤上,怎么滋生出他对未来的理解。那个理解不一定准确,但是确实让人大开眼界。

【旅途荐书:《耶路撒冷三千年》】

“他觉得犹太人应该有自己的国家”

这次我会带这本书去,它里面讲到现代以色列和耶路撒冷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其中提到了以色列的建国之父西奥多·赫茨尔,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对他的描述很有意思。

null

《耶路撒冷三千年》

[英] 西蒙·蒙蒂菲奥里 著

张倩红 马丹静 译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

西奥多·赫茨尔是个作家,茨威格在回忆录中也曾经书写过他。而作者西蒙是这么说的:

西奥多·赫茨尔是维也纳的文学批评家,据说他英俊非凡,“杏仁般的双眼上长着浓密忧郁的黑睫毛”,从侧面看他就像“亚述人的皇帝”。他是被彻底同化的犹太人,穿着翼形领和双排扣的礼服,有三个孩子,但婚姻并不幸福。

他为什么想创办以色列呢,一个犹太人自己的国家。是因为:

1881 年发生在俄国的大屠杀,从根本上震惊了他。1895 年,当反犹主义的煽动者卡尔·鲁伊格当选维也纳市长时,赫茨尔写道:“犹太人流露出一种绝望的情绪。”

正因为反犹的情绪,他觉得犹太人应该有自己的国家。

null

▲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

今天我们先来读这本著作的总述部分,它的前言:

耶路撒冷的历史是整个世界的历史,它同时也是犹地亚山间一座长年贫瘠的小镇的编年史。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而今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名副其实:这座城市是亚伯拉罕系宗教之间斗争的焦点,是越来越受欢迎的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基本教义派的圣地,是不同文明冲突的战略角斗场,是无神论与有神论交锋对峙的前线,是世俗瞩目的焦点,是惑人阴谋与网络神话的发生地,是二十四小时新闻时代里全世界摄像机聚焦的耀眼舞台。宗教、政治和媒体兴趣相互滋养,使今天的耶路撒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频繁地暴露在世人的目光之下。

......

【邂逅之音:《Jerusalem》】

“宗教音乐让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

不知道选一个什么样的曲子能配这个城市,就非常懒惰地选了一首同名乐曲。今天分享的是一个交响乐,指挥者是 Andrew Davis。我对这种有宗教感的音乐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里面确实有一种内在的力量,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自己的卑微,意识到有一些更超越性的力量比你强大得多,而且你需要这种力量。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讲,这也是耶路撒冷真正的魅力所在吧。

null

▲安德鲁·戴维斯

说到这儿我突然觉得挺悲哀的,我觉得我们这种世俗的知识分子可能真的错过了很多更壮丽、更深邃的东西。我们太着迷于此生的欢乐,太沉迷于此生的痛苦、焦灼和希望。好像缺乏一个更大力量的牵引,你的思想真的很难深刻下去,你的见解也永远都是这么浅浅的。我希望这次去耶路撒冷能够给我带来某种崭新的体验,让我意识到那不仅是层层积压的历史,不仅是世人的种种争斗和悲哀,还能感觉到某种更超越性的、宗教性的力量,它能帮助我们重新打量自己的生活。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