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诗人昌耀:1962年,他的诗歌像他的名字一样闪耀


来源:凤凰网文化

就文学高度而言,昌耀似乎配得上更煊赫的声名。而且昌耀的写作实在是远远超前于他所处的时代:能想象吗?这首在修辞技术与情感姿态上都极其现代的《良宵》,竟然创作于1962年——比朦胧诗的登场都早了十年不止!

作者|昌耀

评论|李壮

昌耀

良宵

放逐的诗人啊

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

这新嫁忍受的柔情蜜意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不,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

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

但即使是这样的雨夜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

是的,全部属于我。

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

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

我的须髭如同箭毛,

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

啊,你自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

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

本期嘉宾:李壮

第一次读到《良宵》,是我大一那年。在此之前,我对“昌耀”这个名字是完全陌生的。但只需一眼,那种阔大的精神格局、鲜明的语言个性、以及字句间掩藏不住的强大生命意志,便深深震撼了我年轻的心。后来读到骆一禾的评论,他认为昌耀“是中国新诗运动中的一位大诗人”,并感慨说民族的大诗人从我们面前走过去了,竟无人认识他。的确,就文学高度而言,昌耀似乎配得上更煊赫的声名。而且昌耀的写作实在是远远超前于他所处的时代:能想象吗?这首在修辞技术与情感姿态上都极其现代的《良宵》,竟然创作于1962年——比朦胧诗的登场都早了十年不止!

本诗的开篇是一句呼喊:“放逐的诗人啊/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这似是对他者的诘问,又如同喃喃自语;或者说,像是高山之巅的孤绝者发出天问时,天地间飘荡的回音。更有意味的是“放逐”二字。直观意义上,昌耀彼时的确是背负着“右派”身份被放逐于青海的高原;而在隐喻层面,放逐与拒绝,又是一切诗人无法摆脱的命运:天地之大、生命之美,即如诗中的夜色、花朵、天鹅的气息,岂是语言所能触摸和捕获的?甚至不说那所谓“柔情蜜意的夜”(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世俗意义上的幸福或“浪漫主义理想”),即便是打湿沾染了孤苦诗人的“雨”和“草”(可以理解为一种现实主义的、清寒艰辛的生命处境),难道真的就能够为人所占有吗?从哲学意义上说,人在这世间其实是绝对的“他者”。所谓“属于”,在诗的世界里、乃至人的生命里,永远无法真正实现。这一连串的问句中,其实潜藏有某种存在主义式的悲剧感。

接下来,大有意味的反转出现了:即便如此,昌耀依然坚定地说,“是的,全部属于我”。这自信或许仍旧是存在主义式的,却无疑有着极其真诚、荷尔蒙爆发的一面:它是根源于强悍甚至野蛮的生命力(“我的须髭如同箭毛”),亦是来自生命深处的细腻与深情(“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诗的力量,远非世俗遭际或生命自身的局限所能扼制,甚至无惧于那种本质性的虚无。真正的诗人,能够“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而结尾处那神秘的对语、以及虚空中伸来的纤纤素手,又何尝不是诗人面对自我与世界之时,一句无声而响亮的回答。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