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任曙林《不锈时光》出版,定格一个时代的青春故事


来源:凤凰网文化

2018年7月7日下午,“用镜头书写青春”——《不锈时光》新书分享会在单向空间如期举行,作者任曙林、著名编剧史航作为嘉宾莅临现场,和大家分享一个时代的青

2018年7月7日下午,“用镜头书写青春”——《不锈时光》新书分享会在单向空间如期举行,作者任曙林、著名编剧史航作为嘉宾莅临现场,和大家分享一个时代的青春故事,探讨文字与影像建构的时代画像。

分享从一组中学生的镜头开始,作者任曙林分享了自己连续三年(1979到1981年)拍摄高考现场的历程。1979年一次阴差阳错的经历,他开始将目光关投向高考,他拿着照相机来到离家最近的一所中学,学校、老师、座椅、地上的水、做题的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场,触发他将镜头转向学校和中学生。

任曙林(右)、史航在活动现场

“学校有很多、数不清的瞬间,虽然很快,但特别吸引你。”

镜头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潜入者。“拍照的时候,是猎人和猎物的关系……所有的学生都像雷达一样警惕。”著名编剧、影评人史航将关注点聚焦到摄影师“局外人”的身份,关心摄影师如何变成透明人,让学生放下遮掩的本能自然地激暴露在镜头面前。

任曙林认为,进入一个你不属于的群体或者时空,需要对得上“暗号”,解除对方的戒备从而取得认可。“体态、语言、神态和这个群体保持一致,让他们感觉到你不会产生威胁、觉得舒服,产生放松感,摄影师自然就变成透明的了……这是一种基本功。”

他特别指出,拍摄矿工生活也是一样。八九十年代,他一边做工人,一边持续到煤矿拍摄矿工生活。“煤矿是一个封闭的生存空间,可以解决所有的生老病死,”任曙林认为镜头在于不加矫饰地呈现矿区丰富的生活面貌,“概念化、格式化的快乐与苦是毫无意义的。”

史航认为看这本书中的照片就是一个“不断被点穴”的过程,特别提到新年点蜡烛的一张照片。

“他们眼中的未来,看得到的,看不到的。同学册上写的话都烟消云散,但瞬间的神态表情是真实存在的。”

随后,任曙林在座谈会上和读者们分享了自己制作的两段影像视频,一组是1979到1989年“八十年代中学生”的十年光影;一组是各个地区矿区劳动者的鲜活、丰富的生活轨迹。

会谈结束后,参加活动的读者们纷纷和两位嘉宾互动。其中,一位央美附中的学生谈到了摄影和绘画相通的部分。

“编剧也分偏摄影和偏绘画的,”史航从编剧的视野回答,“画家‘控局’,而“摄影师就像安东尼奥的影片《放大》——反复不断冲洗每张照片,发现公园花丛里人脚旁边有一个死尸。”

“绘画可以把控,而摄影,本质是一个完全不依赖你而存在的时空,你又在里头看到了自己,”任曙林老师强调摄影的感知性,“摄影是一种感知方式,感是感觉,知是知觉,它开辟了一种认识自己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通道。”

《不锈时光》,新星出版社

“从陌生人的身上,我仿佛看到自己的小学情敌、看到自己的三舅母四舅母,”史航对《不锈时光》表达了极高的评价,“通过这些作品到达作者,又穿墙而过,看到其他时光、城市、族群、空间中人们生存的共性与个性,而这种个性与共性是这么令人欣慰。”

[责任编辑:魏冰心 PN070]

责任编辑:魏冰心 PN070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