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凤凰网独家|张悦然:“文二代”的文学创作进化心得


来源:凤凰网文化

她年少成名,与郭敬明、韩寒,曾是青春疼痛作家代表的三驾马车。2016年,暌违逾十年,她携长篇新作《茧》归来。曾经引发文坛广泛关注的80后作家们都已三十而立,不少转型为成功的商人,她似乎不为所动,最珍视的仍是作家的身份。

她年少成名,与郭敬明、韩寒,曾是青春疼痛作家代表的三驾马车,在最受人瞩目的时刻却悄然退场。2016年,暌违逾十年,她携长篇新作《茧》归来,曾经引发文坛广泛关注的80后作家们都已三十而立,不少转型为成功的商人,她似乎不为所动,最珍视的仍是作家的身份。著名作家张悦然应邀走进舍得酒业携手凤凰网推出时代人物高端访谈节目《舍得智慧讲堂·中国智慧》,和我们聊一聊关于文学的故事。

对文学了解越深越有敬畏

2006年,张悦然发表长篇小说《誓鸟》,被评选为2006年“中国小说排行榜”最佳长篇小说,之后却突然淡出读者视线。张悦然回应:那个时候,比如出版方会希望我能成为一个非常理性、靠谱的畅销书作家,那么就应该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一本书。然后按照这样的速度,去出版并经营自己的名声,去做所有能够维护和扩大自己名声的事情。但对张悦然来说,在她内心有一个文学的标准,这个标准是早年通过阅读非常多的伟大作家的经典作品所建立起来的,她希望自己可以向那个方向去靠拢,然后她意识到,这条看得见的看似明亮的大路,和她内心的标准是相背的。她觉得自己要写心目中好的东西,而不是写读者需要的东西,在文学里呆得越久,就会越有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是随着年龄增长的。

张悦然做客《舍得智慧讲堂》

沉迷于写作的少年时代

张悦然的父亲是山东大学的校长,某一定程度上张悦然是一个“文二代”。至于如何走上作家之路,张悦然回忆,大概是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特别需要写作,她写的最早的一个故事,是关于她养的两只热带鱼,其中一只把另外一只吃掉了,这件事情对她的冲击特别大,于是就有了张悦然的第一个小说《残食》。所以,张悦然表达的情感有一种冷酷、黑暗,以及看似温柔的事物底下深层的东西,她愿意去揭示这样的真相,愿意向读者去分享这层东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回头再去看,她觉得很多时候在小说里面出现的死亡,是一个美学的需要。在张悦然最近的小说里面,随着年龄渐长,会慢慢地使人觉得那个死亡有了那种肉身的疼痛感,会让人变得更加慈悲,更加不忍。

对文学怀有感恩之心

张悦然表示,年少成名的时候,会觉得好像一切都很理所应当。甚至会对自己的天赋有比较多的肯定。但现在很多年过去,她开始有一种对文学的敬畏,也会有一种感恩之心。因为文学给了张悦然很多的乐趣,有的时候会觉得是文学收留了她,给了她那么多可以去探索的未知疆域,这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文学和艺术的解读应是多样态的

经常会有读者问道,如果一本书不能给人带来积极的东西,不能抚慰人的心,那么为什么要读它呢。张悦然回答,这样的问题使文学被冒犯了。如果只想在艺术里去拿些甜的、舒服的,可以微风拂面的东西,其实是对艺术的一种损害。文学的美妙和吸引力就在于,它在给我们空间,去展示那些不正确的、不美丽的,不能与人分享的东西,那样一些还没有来得及被灯光照亮过的角落,这正是文学的魅力。如果一直强调用同一种观点,去统治所有的文学和艺术,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张悦然做客《舍得智慧讲堂》

通过经典文学感受时代精神力量

年轻人还有没有必要读经典文学作品?张悦然为他们开了一个书单,第一是《包法利夫人》,第二是《安娜·卡列尼娜》,第三是《喧哗与骚动》。张悦然认为读经典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经典里面,我们能够获得文学永恒的魅力,以及那些并没有因为时代变迁而褪色的人物和他们的精神力量。

在访谈中,张悦然多次提到对文学的热爱和敬畏,她对自己的定位、对作品的雕琢,让人不由得想到莫言对她的评价:她的文字锋利、奇妙、简洁、时髦而且到位,相对于她自身的年龄和经历,张悦然是出色的,她虽被冠名为“新概念作家”,但她其实已从“新概念”所限定的写作姿态和表现生活的方式中走了出来,逐步走向“社会化”。汇聚当代名家思想精髓,分享个体在大时代中舍与得的中国智慧,敬请关注由舍得酒业与凤凰网联合打造的时代人物高端访谈节目《舍得智慧讲堂·中国智慧》,聆听张悦然讲述从年少成名到敬畏文学的心路历程。

[责任编辑:左甜甜 PSY118]

责任编辑:左甜甜 PSY118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20180712 张悦然:保持文学纯粹比经营名声更重要 http://p0.ifengimg.com/source2/pmop/storage_img/2018/07/11/pmop-120013237_size1_w1920_h1080.jpg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