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绘画,就是直接画”:赵寻评孙策绘画作品


来源:凤凰网文化

“怎样把驱动你要去画画的、不可阻遏的意识,直接放在画布上,这才是真正的绘画。”关键词:非物,意识,画意没想到和孙策的再次重逢,需要在十年以后,在他的画展空间。而且,需要荣剑先生

“怎样把驱动你要去画画的、不可阻遏的意识,直接放在画布上,这才是真正的绘画。”

关键词:非物,意识,画意

没想到和孙策的再次重逢,需要在十年以后,在他的画展空间。而且,需要荣剑先生的中介。

我的确是在荣先生的微信上看到孙策的展讯,或者说确定此孙策即孙策的:2008年我离开中央美院教赴港大教书之前,开过一门课“现代性:理论与实践”,专门处理“现代性”理论的前沿课题,难度非常之高,后来引发轩然大波,来上课的学生只剩二十多位,造型学院的学生更是稀少,大约就两三个人,孙策便是其中之一。因为一直坚持用国外研究生班的严格标准“残酷训练”,每周人自一书,作正式的读书报告,并接受包括我在内的提问、批评,“八面受敌”……所以,课上课下都有很多交流,留下了深刻的印痕——用我在给荣先生的微信中的说法即是,“他们和我有特殊的感情”。

所以,尽管失去联系十年,我在踏进锦都画廊门口的第一瞬间,即感知到了孙策。而他在一抬头的瞬间,尽管非常意外,也立即认出了我——荣剑先生为了制造惊奇效果,并未告诉他我将来祝贺。荣先生的目的,显然达到了。

但在孙策的绘画空间与他相遇,我是更意外也更欣悦的一位——老实说,这是孙策的绘画第一次以展览的形式在我面前出现——这些画,验证了我之前对他能力的预判。

但让我仍从荣先生为展览所作的大文《无物之物》说起。

孙策作品

荣先生刚刚谦虚地说,他没有进入到对孙策绘画的具体过程进行分析。但如果具体的分析,是指对一个艺术家的绘画母题、绘画的原初动机的把握,或是对绘画的语言技巧的分析,在我看来,这都是高度的冒险行为。我们需要另外的途径,去接近艺术。因而,尽管我非常认同荣先生从“无物”的高维度上对现代艺术的鸟瞰,但我更喜欢他提出的那个问题:“无物之物究竟是什么?”

是的,“无物之物”,究竟是什么(物)?

我的答案,是“非物”。

请允许我在使用这个概念之前,对物、非物、无物,作一个尽可能简明的分析。如以可视之物作为例子,“物”是可见的,“无物”是不可见的;但使可视之物成为可见的,却绝不仅仅是光线、视力,而是我们对物的“意识”。这在中国哲学里,即是“观物”的“观”,其所观,则是非此非彼的“非物”。

因而,我倾向于用“非物”来把握孙策的作品。为什么?

因为,我认为,在其画布之上,仍然有某“物”,有某种“非物”。而“无物”则是什么都没有。

当然,我们可以从更抽象的维度重新来讨论“物”的定义。但无论如何,“无物”都指向太初的静止;也就是,意识还没有开始;艺术的意识还没有流动,没有展开。

然而,很显然,我们面对了孙策意识的充分开展——容我讲一句不冷静的话,我感受到了他“画意”!尤其是,在他忧郁的蓝空中(空白90号),我感到了“画意”的流淌!

分辨“物”与“非物”,就是为了说明这“画意”。“非物”即“画意”。

艺术家孙策 摄影:徐琳琳

我想,我可以以此来更清楚地来谈谈我对孙策作品的理解。

首先,我不认为,在画布上塑造某个逼真“物”的绘画方式,在今天仍然具有任何的意义。现代主义以来,艺术理论的发展已经证明,那不过是某种游戏,某种制造逼真幻觉的游戏。而现代艺术的发展的目标之一,即是要驱散这幻觉,直接抵达真实。而这个真实一定不是可见之某物。

可见的,只不过是在新幻觉的制造过程中,不停被自己制造出来的幻觉所捕获,同时又不停的输出这个幻觉的感觉。

能够直接面对的真实,乃是某种“意识”,某种纯粹的绘画意识。

而绘画,即是要把驱动你要非去实现之的、不可阻遏的这个意识,放到画上面的过程!至于是“抽象”,还是“具象”,都不重要,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直接、准确地把此一意识摆到画布上,去完成这意识!

孙策个展现场

恕我直言,这是当下美术界很少有人触及到的问题。通常来讲,我们学院训练出来的画家,受到的无非是一套素描、色彩、造型的训练,读到博士毕业,讲求的也无非是某某技法如何娴熟,效果如何逼真,仅此而已。而在与之对立的情绪中产生的中国抽象画派那里,太多的精力又放置到了所谓的文化图式、纹样、符号之上……

所以,我是想把“非物”这个概念留下来,送给当前的中国艺术界。

当然,“非物”也不是我的发明。我不仅想用“非物”说明,我们不可能再像之前一样去模拟某“物”,或生造某“物”;而且,我想说,我们要面对的,恰恰是某个或某种“非物”:艺术即意味着学习进入“非物”,学习在“非物”的世界中生存。如果不会引起误解的话,我还想说,艺术就是寻找到自己的角度直接进入真实,直接“画”!或者,用此时远在天涯的陈丹青先生的一个更加有力的说法:“直接干!”

祝贺孙策,愿他永有这对“画意”的忠诚。

作者:赵寻,思想史家、文明史家、北京大学博士香港大学研究员国家画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徐鹏远 PN071]

责任编辑:徐鹏远 PN071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