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政德——刘余莉精解<群书治要>》自序: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


来源:凤凰网文化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讲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ldqu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讲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为政以德”思想的忠实继承和发展。《群书治要》作为古人治国理政之道的集大成之作,蕴藏着丰厚的政德思想。如“德惟治,否德乱。”“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诗经》)等。研读《群书治要》,不仅可以学习中国传统政德实践的智慧,也可为当今领导干部讲政德提供有益借鉴,并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有效地与国家治理相结合。

中国自古以来提倡以孝治天下,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近代。《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践行孝道能培养人的感恩心、恭敬心、仁爱心和责任心,从而在一言一行中严修私德,处理好家庭和私人交往领域的种种伦理关系;将此种种善心扩而广之,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可移孝作忠,成为一种公德。用习近平总书记之言,便是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把孝道尽圆满,还必须“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里的“行道”,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明大德”。故此,《孝经》称“孝”为先王“以顺天下”的“至德要道”,可使“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一、严私德——孝悌修身

古人极为重视孝悌之道,并将其视为仁爱之心的根本。《孝经》中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论语》中亦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孟子》中讲的“仁之实,事亲也者”,道理与此并无二致。孝悌不但能培养人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的报本反始意识,也可使人树立起重恩义、讲道义的行事原则,而非以利害为取舍,避免见利忘义、忘恩负义。且“爱人”首先须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爱其长上以及民人,进而“仁民而爱物”,做到“民胞物与”,直至“浑然与万物同体”。这种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道德心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规律。

儒家孝与孝道的思想不仅宏富,而且深刻。孝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而且也要养父母之心和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除了尊敬父母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做到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即父母仅为儿女的疾病担忧,而不必为其他事情感到过分担忧。如果儿女常常让父母担忧,那就没有做到养父母之心,这就有失孝道。例如,与兄弟不能和睦相处,令父母担忧,是不孝,所以“兄弟睦,孝在中”;夫妻关系处理不好,令父母担忧,是不孝,所以“夫义妇德”要落实;没有把儿女教育好,没能培养出传承家道家业的人才,令父母担忧,是不孝,所以要重视家教家风,“至要莫如教子”;如果到学校读书,不敬老师,令父母担忧,是不孝,所以孝子必然尊师重道。通过以孝悌为本的修身,人们就可以处理好家庭及个人交往中的各种伦理关系,做到“孝悌修身严私德”。

二、守公德——移孝作忠

作为领导干部,养父母之心还包括忠于职守、严以用权等公德方面的内容。因为在运用公共权力行使职责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如果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就会令父母担忧其因违反国法而锒铛入狱,这也是古人常讲的“德有伤,贻亲羞”。所谓不孝,即徒增父母之担忧,甚至令父母蒙羞。此外,与领导或同事之间的不和、冲突等,同样会使父母担忧,也就违背了孝的精神。如果一个领导者能念兹在兹,自然一言一行都会小心谨慎,时刻警醒自己,这样不仅不会贪污受贿、腐败堕落,反而会竭忠尽智,清正廉明。中国自古以来“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很有道理。从孝敬父母培养起仁爱心、恭敬心的为官者,在家能够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工作岗位自然也能够做到“领导呼,应勿缓;领导命,行勿懒;领导教,须敬听;领导责,须顺承”。《论语》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经》中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孝悌修身的领导者必然能够由敬事自己的父母,推及敬事天下的父母;不仅自身谨守力行孝道,也教导天下百姓谨守力行孝道,起到“君、亲、师”的作用,从而化民成俗,政通人和。

汉武帝时实行“郡举孝廉”的人才选拔机制,结果出现了“名臣辈出,文武并兴”的局面。晋朝孝子吴隐之,心正不惧饮贪泉,成为操守廉洁的楷模。岳飞牢记母亲教诲,“精忠报国”,成为忠臣名将的典范,为后世所景仰。《浦江县志》记载,郑宅镇的“郑义门”,在宋、元、明、清出仕的173位官吏中,大至礼部尚书,小至普通税令,无一名贪官污吏,人人勤政廉洁,忠君爱民,就是由于自幼受到了以孝悌为基础的《郑氏规范》的家规教育。历史上不计其数的事例证明,严私德与守公德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在私德方面能严于律己,真正做到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就必然能够移孝于忠,在公德方面做出相应的表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

三、明大德——立身行道

古人所提倡的忠孝,并非一些文人所批判的“愚忠愚孝”,而是以道为最终旨归。《群书治要·孙卿子》中说:“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谓之国贼。”这里明确指出不体恤君主的荣辱,不考虑国家的命运,一味投合君主,苟且容身的人是“国贼”。可见,真正的“忠君”,并非不顾道义、不论是非地忠于某个君主甚至暴君,而是协助君主“弘道”。《中庸》中指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周易·说卦传》中也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群书治要·典语》中强调,“王所以称天子者,以其号令政治,法天而行故也”。《群书治要·三略》中也指出:“夫人之有道者,若鱼之有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人者,畏惧而不敢失道。”所以忠君是在“正名”基础上的忠君,这就是“明大德”,即以行道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治国理政顺应自然、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古人所讲的“道”)。因此,“明大德”就是古人所讲的顺应天道,以道德仁义为是。《群书治要·六韬》中讲:“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归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得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不断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令世界瞩目,赢得国际认可,根本原因就是能够顺应天道,以天下为公,以仁义为怀,这正是“得道者多助”“顺天者昌”的体现。

《孝经》中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谓之扬名。使其亲为君子,谓之显亲。”领导干部要“养父母之志”,就必须尊崇道义,立身行道,言为世则,行为世法,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用自己的德能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利益民族,建功当代,垂范后世,显扬父母,这就是“立身行道明大德”。

古人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根本在于孝悌。“孝”不仅是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孝道尽至圆满,就能一以贯之,从孝悌修身严私德,推广至移孝作忠守公德,进而立身行道明大德。故可说,夫孝,始于事亲,严私德之谓也;中于事君,守公德之谓也;终于立身,明大德之谓也。《易经》中说,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三位一体,相辅相成,会通于当今领导干部政德培育和践行的时代洪流之中,不可阻挡。

《政德——刘余莉精解<群书治要>》

[责任编辑:魏冰心 PN070]

责任编辑:魏冰心 PN070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