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达巍:中美贸易战会是“新冷战”的开始?


来源:文化纵横

对过去40年中美关系框架的格局基础,达巍老师用“内外/强弱”来形容。“强弱”意味着在过去40年里,尽管中国在世界上不是一个小国,但是相对于美国一个强国而言,中国始终是一个弱国。

活动现场

2018年5月5日下午两点半,文化纵横“一期一会”主题沙龙在北京新华书店总店举办,本次活动由《文化纵横》杂志社主办、新华书店总店-新华互联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协办、南都公益基金会《南都观察》支持,凤凰网文化提供媒体直播支持,点此观看直播回放。

此次沙龙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宇洁、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达巍,以“新冷战的幽灵——从‘中美贸易战’到‘叙利亚危机’”为题,分别从当代中东困局、中美贸易战的角度对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变局进行解读。

一、中美关系40年

达巍老师在讨论目前“中美贸易战”局势前,回顾了自1978年中美签署联合公报迄今40年来的历史。指出中美40年的历史节点意味着两国关系正在进入新的阶段,两国间的基本矛盾也会发生重要变化。

对过去40年中美关系框架的格局基础,达巍老师用“内外/强弱”来形容。“强弱”意味着在过去40年里,尽管中国在世界上不是一个小国,但是相对于美国一个强国而言,中国始终是一个弱国。“内外”之说则牵涉到这期间世界体系的运行:美国作为西方体系里的主导者、头号强国影响世界局势的走向,而中国一直置身于此体系外部或者边缘。

中美战略的制定离不开以上格局基础。因此,达巍老师进一步对解释了过去四十年中美战略特点。首先,他指出,美国的对华战略可称为“接触(engagement)战略”——通过交往,将中国拉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获得战略与经济利益的同时,塑造中国的发展方向。这一“接触战略”使美国获得了两项重大利益。第一,完全扭转了70年代美国在冷战中的颓势;第二,全球化进程中,作为全球重要的资本、技术输出国,美国与世界最大市场中国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反观中国,中国的对美战略可概括为“融入战略”,即通过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实现现代化,同时保持特色。因此从两国的战略方式上看,各自战略的前端目标彼此高度契合,而彼此的最终目标却高度不同,两国在这种“同床异梦”的格局下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

活动现场

二、当前中美矛盾的变化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美关系的格局随着双方力量的演进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接触-融入”框架逐渐接近历史终局。一系列的变化总体可归纳为以下两点:其一,中美关系从“内外强弱”变成“体系内两强”,中国不再居于国际体系的外部或边缘,而是逐渐进入世界体系并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其二,中国没有按照美国期待的方向发生变化,美国期待的中国,是一个政治更多元、市场更自由、社会更开放并且在外交上紧跟美国脚步的国家。未能按照美国意愿发展的中国,却在世界格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话语权,这无形中促成了美国对华战略的转变。

达巍老师也强调,美国对华战略的转变并不像看上去那样一蹴而就。关于中美关系的讨论在两国一直不绝于耳,从2007年的《中国幻想曲》、2008年的“强大中国范式”到2015年的对华战略大辩论,达老师认为,要厘清当前中美关系,核心问题是要掌握当前中美矛盾的本质。谈及中美矛盾,不能避免聚焦于中美经贸矛盾,这之中涉及到复杂的因素,包括贸易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高端制造业与科技竞争等。单从经贸角度就可看出,中国模式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非西方模式的、由政府发挥核心作用的结构,而以这种非“美国”的特征进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当中,两种模式能否兼容共生,仍是一个双方都必须面对的深刻议题。

对于“新冷战”的看法,达巍老师认为,当下美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比较接近“新冷战”模式,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冷战关系——正常而有限交往下的敌视对立。美国对目前中美关系的定义解释为“大国竞争”,包含经济竞争、意识形态竞争、地缘政治竞争、军事竞争、科技竞争、教育竞争等等。而中国与美国未来关系的大致也面临多重抉择:短期来看,中国倾向于继续维持现状,但此非美国所愿;近期掀起热议的“贸易战”当然也是选项之一,但无疑会对双方都造成重大损耗;总体来看,想取得双赢,则是在博弈中形成两种模式共生的规则与边界——这对双方来说,都是艰难的挑战。

活动行至尾声,达巍老师分别就提问者关于“台湾、朝鲜半岛局势”、“美国衰退论”、“大国竞争”、“中国与非洲”、“美国民间对华态度”、“欧洲与中美关系”、“中国对外援助”、“中国的战略扩张”等问题进行解答并展开交流。

相关链接:王宇洁:何为“中东”?解读当代中东困局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