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梁鸿:理性中思考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文化该何去何从


来源:凤凰网文化

长期书写乡村与中国关系的当代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鸿应邀走进舍得酒业携手凤凰网推出的时代人物高端访谈节目《舍得智慧讲堂•中国智慧》,讲述她对故乡、对时代、对热点事件的独特视角。

由于描写梁庄以及梁庄的人,一读到梁鸿的作品,很容易自然而然地为她贴上"乡土作家"的标签,但她是否同意这样的概括呢?透过她的作品,总能感觉到淡淡的乡愁,对于梁鸿而言乡愁又意味着什么?定居北京多年后,她找到了家的感觉了吗?面对大众对河南人的曲解,她又是如何回应的?

长期书写乡村与中国关系的当代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鸿应邀走进舍得酒业携手凤凰网推出的时代人物高端访谈节目《舍得智慧讲堂·中国智慧》,讲述她对故乡、对时代、对热点事件的独特视角。

时代需要更理性的声音

在完成关于乡土中国的一系列调查式写作后,梁鸿通过事实揭露了一些真相,暴露出很多社会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梁鸿没有选择去做一个口诛笔伐的斗士,而是用她自己更为理性方式思考,譬如演讲。在演讲中,她借用作家王小波关于理性的阐述,来呼吁知识分子成为思维的精英,而不仅仅是道德的精英。因为这个时代需要不断的思考,简单的愤怒与发泄都是一种认知障碍。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新梳理自己的认知体系,冷静思考,才能明白我们该如何去做。

"扯秧子"式进城

在《出梁庄记》中,每一个章节都会引用一些名言名句,农民从农村到城市的进程中,有一种独特的方式,梁鸿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扯秧子。所谓的扯秧子,就是一个农民带着和他有亲戚关系的人,相伴一起来到城市谋生,按照原先在乡村的结构模式,镶嵌在城市的版图里。梁鸿意识到,"扯秧子"是农民不得已而为之、并且对于他们来说是最理想、最合适的方式。这种杂糅的状态就是当下在城市里生活的外乡人的最真实写照,是值得研究的。她也认为,所有发展政策的制定都应该更加宽泛、更加有包容性地考虑到这些人的利益。我们该如何摒弃以往的观念?怎样让那些来自外乡、同样参与城市建设的人们也能在城市里找到归宿感?这些都是梁鸿带给我们的思考。

乡愁是需要警醒与反思的情绪

透过梁鸿的作品,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乡愁这个词。然而梁鸿说,"乡愁"是一个滥用至极的词。通常大家在说乡愁的时候,如果单单是把它做为一个对于逝去生活的回忆,包括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童年,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是恰当的。但如果把它作为一个对逝去了的乡村的一种描述,则是不恰当的,因为我们所说的乡村并没有死去,虽然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乡村可能会减少,但它依然存在。即使消逝了,也并不代表在我们的内心就消失了,不代表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消失了,更不代表我们往前走的那个生活就一定是好的生活。

地域偏见是深层的精神危机

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代表,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区,这样的一个人口、农业大省,却在今天屡遭大众的误解,甚至被妖魔化。在这种现象最为严重的时期,正在读博士的梁鸿就亲身遭遇过这种偏见。身为一个研究河南文化的学者,梁鸿在愤怒之余,也开始反思这种现象的根源。梁鸿在了解这些文化嬗变的过程中开始意识到,在传统文化跟现代文化的冲突中,有很多中原人民的特点被看作是劣根性,比如河南人比较幽默、爱说笑话的特点常被很多人误认为是油滑,但其实这只是中原文化的一个特点--用幽默来对抗苦难的生活。所以当大家都在说河南现象的时候,并不是说河南人怎么了,而是我们的传统文明在与现代文明冲突的过程中,传统文化遭遇到的深层危机。

贴标签往往会忽略写作者的丰富性

因为写作体裁的原因,梁鸿被贴上乡土作家的标签,但她自己却对此有些介意。在她看来,给一个写作者贴标签会让大家忽略她的丰富性。不过,因此能让更多读者阅读到她的作品,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只是梁鸿更希望读者能跳出乡村的角度来读她的书,因为她的书中所记录或塑造的一个个农民形象身上,折射出的是整个人类的情感。

针对农民被屡遭误解、地域偏见严重等现象,我国的广大农民群体最终该何去何从?中国城市化与农村逐渐消失的对立问题又该如何看待?敬请收看本期由舍得酒业携手凤凰网推出的《舍得智慧讲堂·中国智慧》,聆听梁鸿讲述在她内心深处的时代理性之声。

[责任编辑:温琳琳 PSY106]

责任编辑:温琳琳 PSY106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20180412 梁鸿:被妖魔化的河南人,其实一直在背锅 http://p0.ifengimg.com/source2/pmop/storage_img/2018/04/10/pmop-184157383_size5_w1920_h1080.jpg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