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咪蒙“母爱”与ayawawa“父爱”下,女性就不艰难了?


来源:凤凰文化

作为流量巨头,ayawawa谈到她与咪蒙的区别,称咪蒙是“母爱算法”,即“想看什么她就给你看什么”你,而自己是“父爱算法”,“只要知道我是对的、你要听我的就行。”采访人姜思达在节目里说了一句,“女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好艰难哦。”

编者按:在过去的上周,一个视频节目采访了部分女性婚恋情感的教母、自称坐拥世界最大情感咨询机构的ayawawa(本名杨冰阳),节目播出后掀起了一番舆论,指责她矮化女性价值、教唆女性依附跪舔男权等,更被斥作“男权社会的帮凶”。

在采访中,能拎出一些片段,让人久久回味她的理论体系,并揣测出她究竟是哪里犯了众怒。(十三分钟的节目时长,其实文化君有一半时间没听懂ayawawa的逻辑。)

无论是ayawawa本人,还是她的粉丝会成员,都笃定地相信自己的处事价值观——“男人算是视觉动物。”“认清自己,崇拜我们的另一半。”“感情出问题肯定是她有哪方面做得不好了,而不是我们的理论有问题。”

作为流量巨头,ayawawa谈到她与咪蒙的区别,称咪蒙是“母爱算法”,即“想看什么她就给你看什么”你,而自己是“父爱算法”,“只要知道我是对的、你要听我的就行。”采访人姜思达在节目里说了一句,“女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好艰难哦。”

其实在二十多岁的年纪,你会突然发现,周围的人迅速地相亲、结婚、买房、生小孩……但这些“成功”标准令人歆羡的背后呢?

面对女性嘈杂的生存环境,作家淡豹指出,“到了一定年纪(25岁或结婚后),社会对你的期待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是觉得你需要在人生某一个阶段以这些东西证明自己,并不是希望我成为多么好的人、多么出色的人,那些完全是虚妄的,要证明你是女人,包括为妻的好坏、为妻的水平,包括处理感情生活的能力,包括生殖意愿、生殖能力,所有东西,这个东西不是独特于我的。”

以下是“女性成长与集体困境——《不吃鸡蛋的人》新书分享会”的现场实录(有删减),女性成长过程中某些剧烈的点,会发酵成未来的困境还是冲破困境?

电视剧《欢乐颂》里的五位女性

不吃鸡蛋是一种人生选择

王苏辛:我先介绍一下活动的两位嘉宾:一位是钱佳楠老师,《不吃鸡蛋的人》的作者,曾经是一位老师,现在在美国爱荷华作家工作坊读书。淡豹老师是作家,也是一名记者,自己也在创作,对各种社会问题、女性问题进行发声。

我们今天的主题——女性成长与集体困境,是根据《不吃鸡蛋的人》来的,跟小说中女孩周允有点关系,我很好奇书名为什么叫《不吃鸡蛋的人》呢?

钱佳楠:我小时候,父母觉得鸡蛋既有营养又便宜,必须要吃,不喜欢吃也要吃,当然我很喜欢吃。但有些人不是,比如魏叔昂,父母要求他吃,结果他不喜欢吃,父母没有强迫他吃。书里对魏叔昂有一个解释,虽然这个很有营养,虽然被大家认为是正确的,但如果不是你想要的,是不能够引起你愉悦的,你吃了不开心的,可以不吃,所以不吃鸡蛋的人是一种自主的希望选择。

淡豹:我们看成长小说看了很多,但成长小说大多数都是关于男孩子的成长,女孩子的成长没有那么多,有人会认为女性作家的写作是一种亚文化。另外一种问题有关女性成长的小说被归为小姑娘文学的范畴之内,动不动就是中学时代的恋情,都是围绕着男人展开的,围绕着浪漫幻想展开的,很像芭比娃娃更成熟一点的版本。对于女孩子是什么样的,年轻成年人有刻板印象的版本。

《不吃鸡蛋的人》很特别,是写女孩子成长的,而且时间跨度非常大,不是一般女性的青春期被视为女性的一个核心转变时期,或者是女性进入育龄之后变成女性核心阶段,但对男性没有,没有把男性75岁视为男性老的阶段,但对女性都是初潮、更年期等,这本书有大的时间跨度,不是围绕着男性成长进行的。

另外一点,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同身受的感觉,有时候要维护体面,不一定是像周允一样家庭困窘,在人生某一个阶段不得不撒谎后,要为维护这个谎言做非常非常多的工作,这是小说比较少涉及的一点,但这本书把它得非常尖锐,而且整个时间非常漫长。

社会需要女性的证明

王苏辛:从(小说)开头可以看出,女生背负着父母希望的样子,但她知道她做不到,达不到父母想要的样子。(小说人物)魏叔昂是她最重要的成长环节,当然更重要的是她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我是一个很奇怪的人,我这两年才接受自己是一个女性的状态,我内心深处觉得这个社会是男性化的,喜欢男性的力量,很不喜欢女性性情中决定的要有一些柔弱,很难接受这种身份的设定。

社会里说你是社会女性,入职会让你填一项表格如未婚还是已婚,如果是未婚,一些HR会问你有没有男朋友,为什么从一个城市来到这个城市。我想问你们怎么看待女性的身份或者社会要求的框定,以及你们成长过程中怎么跟变化的自己相处?

活动现场:钱佳楠和淡豹

钱佳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对她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大家知道我是上海人,上海男士比较让女孩子。在这样的环境生长过程中,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一个女孩,或者因为自己是女孩成为成长的困扰。

我的爷爷是宁波人,我外公外婆是无锡人,我妈妈作为一个无锡人说宁波人重男轻女,但我爷爷从来没有,我在家里的地位非常高,只要跟家里的其他孙子、外孙抢玩具、抢积木,抱着积木跑到爷爷那里去,接下来爷爷会拿着其他玩具跟表哥或者堂哥商量不要玩积木了,爷爷非常宠我。

什么时候我会发现女性成为问题?我上大学的时候,我想去香港读书,我先跟爷爷商量,爷爷当时说了一句话:香港这个地方只要男孩子,不要女孩子。我一下子有一种五雷轰顶的感觉。

我觉得爷爷从来是站在男女平等的方面,从来没有觉得女孩子怎么怎么样,但爷爷当时是这样说的,告诉你一种事实,而且告诉我你待在上海最好。从那个事件以后,我跟我爷爷再也没有亲过,到他死。

那件事情我才去想女性身份问题。我年轻的时候也是用一种二元对立的方式去看的,我小时候很男孩子,踢易拉罐长大的,过程中我希望自己像男性一样很阳刚、刚强,觉得柔弱是不对的。慢慢地,可能跟美国那段无聊孤寂的生活有关系,现在不用二元对立的方式去解决,柔弱是人性的一部分,男性也有。

有记者问我怎么看男性的困境?男性也是有困境的。柔弱是人性当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比如你跟一个人成为好朋友或者真的交心,迈入亲密关系很大的一步是接受对方柔软的一面,体谅这部分,两个人变得更加亲。

所以接下来我不会用男性、女性、刚强、柔弱作为更高或者更低等的去看,但这个解释不了现实的价值观问题,不过有助于我的成长。我现在觉得这所有的一些都是我作为一个人或者作为女性的部分会去接受我的柔弱,希望自己更有力量,也能够接受自己女性、人的一部分。

钱佳楠

淡豹:从个人经验来说,我小时候的感觉跟男生比较像,我是东北人,女强男弱,小时候在自己受教育过程中,对性别不太有认识,并不是因为处在比较好的环境,而是那个时候过分自然地接受了性别的社会熏陶,别人不给我小汽车玩,都是给我布娃娃,我第一次有自己的房间是8、9岁的样子,外公装修的,粉色天鹅绒的窗帘,我小时候对粉色没有什么兴趣。

现在小女孩生活在粉色的环绕中,但80年代初升的人不是生活在粉色的海洋中的,而爷爷想给我制造独立空间的时候自然地会想到用粉色,桌子是粉色漆,床也是粉色的。粉色天鹅绒,在东北这种地方很容易脏,难看死了。我过分地自然地接受,班级里排队列高个子站后面、矮个子站在前面。

我没有因为性别受到压迫,就以为是一种区分而已,意识不到区分的社会性,也意识不到来源会被质疑和挑战的,也意识不到后果相当复杂的。小时候我没有希望自己是男孩子,因为我自然是一个女孩子,这是不需思考的生物事实。

后来想法慢慢改变是相当晚近了,是25岁以后的事情,我觉得自己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读书,并不是读到什么理论,而是读到了有理论思维的人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和看法,同时觉得自己可以参与到部分讨论中。在读书和分析之中,重新看自己的经验有点不一样。这是学院经验和社会现实经验相互转译的过程,不断地有新的认识。

第二,随着自己年纪渐长,发现无论是家庭还是陌生人对我的期待有所改变。我们都是受比较好的教育的人。以我们现在的年纪来论,我们的前半生家庭都希望你能摘果子,我的性格是傲慢到颐指气使,我想得到的一切会去得到它,这是教育路上、职业道路上的东西。

到了一定年纪,结婚以后,社会对你的期待完全不一样了,这时候会意识到家庭对我职业上的期待并不认为我有资格或者有权利得到什么样的成就,也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东西与我的才能或者任何与我的本质相配,他们是觉得你需要在人生某一个阶段以这些东西证明自己,并不是希望我成为多么好的人、多么出色的人,那些完全是虚妄的,到了25岁之后,结婚之后要证明你的价值,证明你是女人,包括为妻的好坏、为妻的水平,包括处理感情生活的能力,包括生殖意愿、生殖能力,所有东西,这个东西不是独特于我的。

我跟我的大学同学面临的情况差不多,都是差不多的成长逻辑,没想到到了这个年纪,父母让我生二胎。我说生不了二胎,我生了二胎肯定要辞职,一个阿姨、一个家长带不了。父母说你可以辞职,你的家庭最重要,你要陪伴孩子。希望跟你这个人没有本质上对立关系。这个对我是极其巨大的打击。我一直感受到自己蒙受恩宠和受家庭的喜爱,那个东西的背后没有坚持的支撑,对我来说是相当失望的过程,有点像钱佳楠讲到的对爷爷的距离越来越远。

淡豹

有个悲哀:中国家庭把孩子当做所有物

王苏辛:不久之前我们在上海做活动的时候,活动上来了我的同事,她说钱佳楠的青春期可能来得比较晚。她的意思是,她认为佳楠是一个很乖的女孩子,这样的女孩子最后会放弃上海稳定的事业,并且试图想要英文写作。她觉得这个事情起码是在25岁之前去完成的。

在中国人的思维当中,他们认为一个人到一定年龄应该过现世安稳的生活,不应该是过匪夷所思、变动的生活。但我们认为是正常的。佳楠在选择过程中有面临哪些阻力吗?是怎么处理的?

钱佳楠:她说这个话肯定是不了解我的,我这个人是表面乖顺内心倔犟的人。

我成长过程中没有剧烈的点,就是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我企图用心解释我所有的行为,我是一个双子座,无法重复乏味的生活,必须跟这些做决裂。所以过程中我得不到愉悦。我去看我的高中老师,以前我很喜欢看我的高中老师,后来我就不去了,因为我发现我的高中老师不变的,还是教这些,每年说的话不变,小的是微调一下,大的没有调。不变。后来我变成中学老师,很害怕变成这样的人,所以我想改变一下我的生活。是这样的。你一会儿要告诉我她是谁。

王苏辛:我最早知道淡豹老师是在豆瓣上发了一个很好玩的日记,跟她后面的形象有点区别,就是《远远走来一个绿茶婊》,印象非常深,我现在看到一对情侣对面坐着很漂亮的女孩子就会联想到这篇文章。现在社会对女性有各种框架,网上很多刻薄评价女性的人,她自己就是女性。我很好奇想问一下淡豹,你写这篇文章是跟那样的现象有关系,尤其后来关心女性的很多问题,请问你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淡豹:钱佳楠这篇小说里也是一样,给女主角最大压力的是周允妈妈,对周允的要求都是来自于妈妈,还有焦虑。如果年长女性因为了解女性生活的困境,所以可能有一个集体感,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规避难题和陷阱,从众是比较容易的,过以前的生活是比较舒适的,先人比较放心一点。这是慷慨的说法。

不那么慷慨的说法,可以说这个母亲没有理解周允,没有试过理解对方,也没有试过真正相信对方。反过来她认为周允的成功是一种偶然,不认为周允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很好的生活下去。你摘果子可以,但不认为这是你真正应得的,认为是命运给你的恩赐,倘若如此,顺利的话,你嫁个人好了。女性对女儿的期望都可以做慷慨或者刻薄一点的理解。

“绿茶婊”,我觉得有些人忙于鉴婊,婊可以无限细分,现在绿茶婊有了,白莲花婊也有了。

现场:女权婊。

淡豹:对,女权婊主要还是知乎说的吧,以后可以分为草食、肉食婊,四禽目婊。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做,但一旦性格牵制,作为女性那部分被发现和认可后,而且到了一定阶段,你投入了,对家庭感兴趣,这时候会面貌很多复杂的挣扎,这些挣扎是内心的。但是上一代人,从这一刻开始作为女性看待,想想很伤心。

作为女性看待之前是作为儿童看待,希望你过得好一点,跑得快一点,成绩高一点。如果摘葡萄是酿葡萄酒,然后喝。但是对于她们来说,摘葡萄就是摘葡萄,不是为了做贡献或者更好,只是为了对你摘葡萄的证明,之后是没有葡萄酒喝的,等于把你摘葡萄的事记放在记录册上记录下来,你摘着葡萄等着酿酒,发现你已经出局了,你跟葡萄没有关系了,你等着生孩子吧。是这个过程。

鉴婊这件事情蛮惨的。

王苏辛:鉴婊好像只是对女性的鉴,男生应该不会遇到这个问题。

淡豹:对,没有一个对应的男性,没有个词的。

现场:直男癌。

淡豹:直男癌不是的。直男癌可以细分下去,但没有对应女婊骂所有男人的各种各样的形容词。这两件事情背景是,女性进入婚姻之后,他们认为是找到合适的男人、看好男人,孩子本身也是服务于这件事情,让女性相互敌对的,认为男人的主要危机来源于其他女性,男性让女性相互为敌。

70年代之后,有色人种的主义等一些细分,会慢慢质疑这个有色人种的概念,比如黑人、高加索人,我们的经验不同,斗争目标并不是可以跨越的,所以并没有天主教想象的。但是也是后来的事,关键是男人让你相互争斗,男人是女性的目标。

钱佳楠:我稍微补充两个地方,一个是淡豹说的男权社会使女性互相为敌。少数族裔的问题,最后白人的调控中会变成少数族裔之间的问题。现在有很多少数族裔争夺白人分割下来的名额,使本来不平等的事情变成一种内化,成为她们之间的争斗,很少人再跟她们去抗衡,或者过程中有矛盾的分化。

当然这个扯开了,回到书里,她们母女之间的矛盾。有一个悲哀在于中国所有家庭把孩子当做所有物,比如中国父母夸孩子,“你女儿长得很漂亮,你女儿很能干”,中国父母会说“哪里哪里,没有没有”,梁文道的节目里对此有一个解释,这是潜台词,把孩子当做所有物了,只有自己的一部分才会谦虚。

《不吃鸡蛋的人》里的母亲不是害人,也有其可怜的地方,因为视自己女儿是自己的一部分,就希望女儿为自己争夺一些颜面,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争夺回来。

提问环节

提问:两位老师好,我今年24岁,正处在人生的出茬口,是选择读研或者工作或者结婚。虽然我看起来比较年轻,但是环境使我感觉到第二天马上要变成30岁的人了,就像淡豹老师说的女性困境,小时候是意识不到的。社会中慢慢清醒认识到这个社会的时候越痛苦,这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包括淡豹老师刚才说的结婚后面对身份的变化,怎么面对这种打击或者压力痛击?

淡豹:三点:第一个可以把个人的生活体验和现实关怀相结合。第二点,我个人不是很在乎,受到这些压力是一个发现,造成多大痛苦或者对个人选择造成什么改变,我倒是没有,所以更多是一个体察,会改变你对这件事情的观念、关怀,而关怀是大于个人生活的。

当然这个也有点不适用,我觉得你可以提高自己的谈判能力,我个人经验是不占父母什么便宜,就没有什么。比如买房交首付不让父母交。所以不是特大的问题。结婚后,亲子关系更紧密了,很多人要依靠父母的介绍找工作,你就让自己牛逼一点。

第三,到30岁确实蛮有感觉了,精神状态就不一样了,比如这些年我就不能熬夜了,这是非常明显的变化。把人生朝向一个决定论、目的论的生活逻辑,我觉得线性过程是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是80后,你们90后估计能活100岁,我们活90岁,所以人生很长,不用自己的人生寿命考虑自己的人生,此时此刻2018年跟30年前1988年是完全不一样的,变化很大,所以完全没有必要考虑父母那一辈对的要求,你就按照你的想法去考虑吧。

钱佳楠:我觉得我们说这个话有点轻飘飘了,我都快30岁了,我补充一点,父母永远会挑刺,不仅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我现在没结婚就挑我没结婚,如果我结婚了就挑照顾孩子的毛病,如果照顾了孩子会挑我给孩子找的学校的问题。所以尽量让自己强大,不要让他们的目光放在我身上。我父母在我走之后有了他们的爱好,帮助我的一些同学做一些事。

提问:很多女孩会为了爱情放弃了自我,我想问一下老师,现代女生爱情、自我是会有什么相遇?

钱佳楠:这个问题太难了,我从来没有因为爱情放弃自我。知道这个情况的存在,但我们两个基于自身的经验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这个矛盾没有发生过。我只能这么说。还有一点,需要理解自己自我是什么,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自我是什么,如果知道自己自我是什么再发生矛盾的话,每个个案不一样,怎么平衡我也不知道。

淡豹:我还是100岁理论,人生很长,你探索了解自己自我的过程。你难道放弃了自我,剩下的70年都放弃吗?所以,没关系,慢慢来。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