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依仁游艺,寄情于画:读朱明德“鱼”之画作


来源:凤凰文化

朱明德,中国美协七届理事。中国书协会员。曾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

【艺术简介】

朱明德,中国美协七届理事。中国书协会员。曾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副院长。

朱明徳青少年在古都洛阳学画。入伍后被部队培养成军旅画家。转业后不断求学学艺、坚持创作,基本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风格。

朱明德受门采尔、叶浅予、黄镇、邵宇、董辰生、陈玉先影响,几十年坚持速写不缀。其速写形简神凝,线长力稳。先后出版《朱明德钢笔画选》、《中央党校学习生活速写日记》、《广东、福建速写日记》、《德国、俄国速写日记》、《朱明德走进奥运建设者速写》、《朱明德速写选集》。

朱明德中学时即心尊齐白石为心师,入伍时携带《齐白石水墨艺术》一书,坚持研读,临摹学习中国画。转业在北京水产部门十三年中,注意学习鱼和渔文化,从独特视角画大写意的鱼。以水墨鱼为载体,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感悟。朱明德画鱼曾经在北京、上海、武汉、长沙、西安、郑州、洛阳以及芝加哥、维也那、哥本哈拫、莫斯科等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出版过《朱明德生活感悟画》、《朱明德画鱼》等画集。

会唱歌的鱼

董秉山

观看朱明德画的鱼,让我想起多年前一个细雨霏霏的夏日,年少的我在一条生满青苔和垂柳的河边寻觅,黑绿色的河水不时泛起一片片白亮的气泡,引起我的好奇,影响了旁边一个戴着草帽垂钓的大人,他为了支开我,说那些气泡是鱼在唱歌,要走得远远的才能听见。

我一直以为,我听见过鱼的歌唱,欣赏朱明德水墨画出来的鱼,这个念头再次浮现。我浏览着一幅幅倾注作者情感和心愿的画面,体会着它的意味,印证着自己的感觉,不期然,联想和想象油然而生——游动的鱼群一下子闯入我记忆深处,刹时,空白的脑海里满是鱼划出的线条和线条勾出的鱼,相互缠绕着追逐着啸叫着,沉潜、飞跃,一滴滴浓墨点染的鱼的眼睛,好像密集的雨点,噗噗落入浮土,溅起袅袅烟尘,幻化为淋漓明亮的音符,组合成鸡鸣鸟啼——这是一群鱼吗?分明是流动的线条、漆黑的墨点构成的一串串音符,在我的脑海里低吟高吭着鱼的合唱。

画出唱歌的鱼的作者,也是有鱼会唱歌的记忆吧,所以才在画面上流露出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鲜活,这个揣测的准确性可以搁置一边,但画中的鱼们在说话,在商议“鱼国”大事,则已由画中的题目明示,其实,不必拘泥作者的意图乃至题跋,一幅画作完成之后便已有了自己的生命,它会自己“说话”,表情达意。观赏者根据自己的视角和经验得出与作者意图不一致甚至相反的诠释也是屡见不鲜。

朱明德的鱼,刺激了我的美好记忆,让我重温童年美梦,神游夏日的河岸,垂柳依依,牛毛细雨。美的享受,正是艺术的功能。

会唱歌的鱼是生动的鱼,让构图充满生气是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生花之笔。我说不准怎样画才能更好,我喜欢感觉那份让我激动不安的强烈——跃出水面的鱼居然肥硕、憨态可掬(“天高任鸟飞”);力争上游的鱼“瘦”得如刀似剑,却“衣带渐宽终不悔”,依旧勇往直前;“寻觅”者寻寻觅觅;“突围”者奋力拼搏。颤微微的律动感抢入眼帘,蓬勃生机跃然纸上。也有“情依依”“好伙伴”的恬静与安详。粗看,动静参照,动者愈动,静者愈静,细看,竟然又好像分不出哪里是动哪里是静了,善哉!

生气勃勃来自生活,来自生活之树常青的信念。绘画是画家喜怒哀乐的载体,是画家所思所感所愿纠结不去、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抒发。对比,艺术评论家熊秉明在《看蒙娜丽莎看》中是这样表述的:“画家把对象视为活泼的、有生意的对话者、灵犀相通的同游者。”画家借对象抒发胸中的情感,与对象同呼吸、共命运。

上世纪70年代,离开黄河边上的小村庄,朱明德一路走去、马不停蹄,他渴望大的世界,故乡把他许给新的生活。从此,故乡成了他心中的惦念,融入他的梦幻,流出他的笔端。他用文字留下故园人影,他的线条和颜色饱含了对故乡山水草木的依依情愫。这样说,是因为我从他的散文里了解了他的情感走向,所以他笔下的鱼活泼向上、温润敞亮,洋溢着伊洛二水的滋养。

依仁游艺 寄情于画

——读明德“鱼”之画作

李建盛(研究员、青年美学家)

朱明德在水产部门工作过十三年,对鱼有一种精细的观察和特殊的感情。这种特殊的感情一直到他离开水产部门后多年还旧情缱绻,不能忘怀。于是他不断地把鱼之态、鱼之情以及鱼之思“写”了下来,把一种充满灵性的实体性的生物变成了另一种富有意味的直观性的画。

我说明德把“鱼之态”变成了直观的画面性的东西,并不是说他完全逼真地把鱼的形态样式移到画面上来了,并不意味着他的那些“鱼”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鱼的简单的“再现”或“模仿”。他的这些“鱼”并不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鱼的知觉相等物,而是他对自己曾经熟悉的鱼的变形处理,就意味着某种创造和表现。明德先生总是力图辩证地处理好“似”与“不似”之间的关系。“不似之似”可是中国绘画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中国画家所追求的艺术传神的真实性原则。

他不是一笔一画地毫无遗漏地描摹鱼的形态,而是用相当简练流畅的笔墨线条写出鱼的意态。画面上那些鲜活玲珑的鱼所呈现的飞跃之势,那些相互戏嬉的鱼群有如亲呢的私语,那些倏忽而游的鱼儿是一种和谐律动。尤其吸引你的是明德笔下的那些笔法简练而又生动传神的眼睛,宛如在注视着、观察着,生动而含情地传达着什么你难以明言的东西。我曾对作者说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你笔下的那些深有意味的“眼睛”,轻轻两笔,却鱼目传情。他没有作答,只是看着我莞尔一笑,恰似他的线条所画和笔墨所传。

读着明德先生的画,我老想起庄子和惠施的濠梁之辨,庄子说白鱼悠哉悠哉地游出来,这些鱼是多么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我就在这濠水桥上知道鱼是快乐的。惠施处处以逻辑明理来观看事物,而庄子则齐物又齐论,明理是逻辑的观看和理解事物,是理论的,齐物齐论是直觉地体验事物,是艺术和审美的。明德画面上那些意态从容的鱼,那些生机活泼的鱼,那种鱼目传情的神态,看起来是那样的快乐,那样富有生气,大概也是寄寓着作者的情思的。

你看那题名为《情依依》、《相逢清水河》的作品,所传达的就是一种眷恋,一种一往情深,仿佛是两个经年的老朋友的相聚,两个新朋友的亲切交谈,新朋旧友的欢聚与回忆,仿佛在诉说着你我的昨天、现在和明天。它们、或他们、或她们在诉说些什么呢?似乎什么也没有说,又恰似千言万语和万语千言。人们似乎可以从无言中读者到了千言万语,又似乎从千言万语中回到了画面中的你什么也不用说,这种感觉恐怕惠施是读不出来的,只有庄子能够体会得到。

中国古代画家素常有画“四君子”、“岁寒三友”的传统。画乃心声,画乃“心印”,这心声和心印就是思。明德先生的画总是借“艺”以表达某种情感思想,你看他那题为“三鱼游,必有我师”、“寻找龙门”、“奉献者”、“翔之歌”、“翔之乐”、“力争上游”等作品,便是通过鱼之舞、鱼之游、鱼之乐的意态去蕴涵某种人生哲理。题为《会师》、《相见何必曾相识》、《满塘清香鲜自来》、《千军万马》等作品,大气磅礴,脱开了小鱼小画的传统。还有那幅题为“长年和平”的作品则用笔墨的意趣把矛盾、对立和斗争的东西并置在一起,可谓用心良苦。尤其是那幅题为“天高任鸟飞”的画作,画的是鱼,题的是鸟,这种文与画“悖反”的做法所形成的张力却别有一番意味。借鱼说人是明德画鱼与众不同之处,你看《哇!我们的处境!!!》画是的涸辙之鳆,说的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艰难,发人深省。

艺术总是为有所感而作,有所思而写的。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中,无论文以载道说还是聊写意气说都总不是意味着简单的为艺术而艺术。明德的画就是借笔墨和线条抒发己之所感所思。与其说是为技艺为技法,不如说是依仁游艺,寄情于画,用另一种形式和另一种载体去写书胸中意趣和表达生活之理。读画的是很难的。我不知我是否读懂了作者的作品。倘若明德先生看了之后,又是看着我莞尔一笑。我又当做何解呢?

[责任编辑:杜鑫茂 PN036]

责任编辑:杜鑫茂 PN036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