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化出品

《黑豹》不是黑人的胜利,而是资本盛世的成功表演

2018-03-14 10:02:01 凤凰文化 于连

编者按:“所以,明年到底要怎样才能赢得奥斯卡?”今年凭借《敦刻尔克》拿下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曾用半开玩笑的语气反问一名采访记者。并且,他向该记者预测,《黑豹》或许会提名201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自电影《黑豹》上映以来,它在文化及票房上的突出表现是大环境下看来都合情合理的。《黑豹》是好莱坞工业体系烹调的一盘“美食”,华美而虚假,无论是被压迫者还是上流阶层,都需要它。

《黑豹》表面上是黑人的胜利,可这个故事过于虚假,缺乏严肃的底色去支撑,在非黑人群体的观众看来,他们不但体会不到种族平权运动的艰辛,反而摄取到一种近乎自我意淫的狂欢。

去年至今,国内影评界已经被“政治正确”一词严重污染。《黑豹》在国内也难逃迎合“政治正确”的诟病。在部分人眼里,“政治正确”是模糊而可见的,包括又不全是支持平权、关心少数派、鼓励爱与自由、改善社会结构不平等等,而它在好莱坞的变体又演变为偏袒女性、偏袒黑人、偏袒莎士比亚传统、偏袒LGBT群体等特征。

《黑豹》不是一部烂片,但也无法承受过高赞美。我们完全可以脱离一切政治语境和文化语境,去分析剪辑的优雅,导演的天才和故事的扣人心弦。但对《黑豹》来说,这些都是做不到的,一旦对它进行纯粹的文本批评,人们就会立刻发现它的平庸和无趣。

电影《黑豹》剧照

据说,人在饥饿时,更容易幻想美味,锦衣玉食的统治阶层,则欣然制造梦幻。既满足前者的胃口,也消解了饥荒引起的恐惧。时下,电影《黑豹》就是好莱坞工业体系烹调的一盘“美食”,华美而虚假,无论是被压迫者还是上流阶层,都需要它。

《黑豹》表面上是黑人的胜利,但结合不同阶层、不同语境的反馈,这场胜利的价值需要重新评估,它是占主导地位的种族可以接受的安抚策略,借一个童话乌托邦,实现少数群体的大型狂欢,使其获得平等、上升的错觉,由此消解少数群体的现实反抗力。这个故事过于虚假,缺乏严肃的底色去支撑,在非黑人群体的观众看来,他们不但体会不到种族平权运动的艰辛,反而摄取到一种近乎自我意淫的狂欢。

《黑豹》的困境在于——它在提供“鸡血”之外,无法给予广大观众更深的共情。因此,《黑豹》的胜利不但是黑人乐于看到的,也是美国既得利益团体所能接受的,它一点都不刺人,只是一次充满泡沫的嘉年华。

原本,《黑豹》所适用的语境就十分有限。这部电影根植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黑人平权运动,植入了不少元素呼应现实抗争。电影的重要坐标奥克兰发生过激进的黑人解放运动,遭到了FBI的残酷镇压。有趣的是,美国历史上的确存在一个黑豹党,它是一个黑人社团,创立于1966年,也就是美国黑人平权运动的关键时期。他们反对白人至上,熟读《毛泽东语录》,援助黑人同胞,坚持武装自卫和社区自治。

但是,当《黑豹》进入好莱坞的电影工业,盈利和口碑成为双重目的,它就不得不取悦主力观影人群,在动员黑人热情的同时,最低限度减轻对白人乃至其他群体的冒犯。它无心探究不同种族间真正的龃龉,也无力对美国各阶层各种族的结构问题进行深究,它只能鸣响喇叭喊口号,再借助戏仿展示一次黑人的英雄梦想。由此,《黑豹》的价值观流于表面,像海上浮波,美好而空洞。

电影《黑豹》剧照

这种策略的好处显而易见。《黑豹》还未上映,就有一大批好莱坞电影人、平权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声援这部电影。到电影上映,高潮如期而至,声援者看到的已经不只是一部电影,还有铭记于心的正义价值观。在美国,《黑豹》幻化为一个价值符号,成为观众标榜自身姿态的工具。

但是在中国,观众显然没有这层共鸣。一方面,人们不了解典型的种族运动;另一方面,大部分国人对种族及种族歧视缺乏敏感度;再者,国内也没有庞大的原作支持者去造势。因此,《黑豹》的象征与煽动失效,国人对它的定位止步于“超级英雄电影”。

这就不难理解,《黑豹》在国内会受到迎合“政治正确”的诟病。读者只需动用搜索引擎,就能看到批判《黑豹》伪善、无聊、谄媚的大批文章。这一景象好似不久前网友对《水形物语》的声讨,吉尔莫·德尔·托罗的这部人兽童话,一样被指责伪善、逢迎。

它并非偶然,而是部分网友对所谓“政治正确”的不满的一次集中喷发。在他们眼里,“政治正确”是模糊而可见的,包括又不全是支持平权、关心少数派、鼓励爱与自由、改善社会结构不平等等,而它在好莱坞的变体又演变为偏袒女性、偏袒黑人、偏袒莎士比亚传统、偏袒LGBT群体等特征。

可是,且不论“政治正确”一词的大而无当,执迷于这一点评判电影也浮皮潦草。去年至今,国内影评界已经被“政治正确”一词严重污染,在没有厘清何为““政治正确””的前提下,不少人就将任何一部涉及普世价值的电影都当作靶子,以“政治正确”的理由进行讨伐。

电影《黑豹》剧照

从《水形物语》到这部《黑豹》,少有对电影艺术价值的分析,多的是对“政治正确”的攻讦。这些讨论脱离了电影这门艺术本身。电影是镜头的艺术,不是大字报,仅仅讨论电影的社会意义而枉顾其他,既不客观,也不严肃。

而《黑豹》的拥趸大谈本片的符号及其社会意义,他们所做的,和反对者也别无二致。诚然,影片借暴君讽刺旧式帝国主义、借丑化白种人挖苦变相霸权主义、借黑人英雄颠覆白人中心主义。可是,这些都无法遮掩《黑豹》在光影、思想、运镜乃至动作戏的平庸。

究其根本,《黑豹》是一部乏善可陈的超级英雄电影。除了将白人英雄置换为黑人英雄,无限美化非洲,《黑豹》并没有对超级英雄电影做出突破,它对坎达瓦的建构牵强附会,对白人的设计充斥刻板印象,它的思想内核仍是弑父理论的一套。电影没有跳出美式英雄主义的窠臼,这就决定了它的上限不会太高。

与此同时,《黑豹》在逻辑上也无法自洽,举个例子:电影中,坎达瓦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完全依靠资源发展出先进技术,可是,这套技术基础却没有培育出相对完备的政体,坎达瓦人选领袖,靠的是原始部落里的形式。这是第一点不自洽。第二点,一般来说,在决斗氛围中孕育的领袖,都比较好狠好斗,这就注定了他不会安于“与世无争”,可坎达瓦又偏偏是一个隔绝于外界的地方,这也是非常矛盾的。所以,《黑豹》只是一部“爽片”,取悦了它的目标群体,又让既得利益者安心,它像一个打鸡血的童话,安抚现实中仍被歧视和压制的群体。

电影《黑豹》剧照

当《黑豹》编剧批评《钢铁侠》不尊重女性时,他也该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如此符号化的“平等”,究竟满足了谁的期望?到底是黑人的胜利,还是资本榨干批判力的教科书表演?

透过《黑豹》,黑人看到自己的光荣梦想;民主党人看到对特朗普的嘲讽;中国网友看到了所谓“政治正确”。这样一部契合好莱坞商业需求的电影,在层层加工之下,它真正锋利的地方已被磨平,能留下的,不过是空洞口号、少数派梦想,和统治阶层喜闻乐见的大型狂欢。

《黑豹》不是一部烂片,但也无法承受过高赞美。我认同一位网友的看法:“我们完全可以脱离一切政治语境和文化语境,去分析剪辑的优雅,导演的天才和故事的扣人心弦。但对黑豹来说,这些都是做不到的,一旦对它进行纯粹的文本批评,人们就会立刻发现它的平庸和无趣。”

作者简介:于连,青年写作者

版权声明:《洞见》系凤凰文化原创栏目,所有稿件均为独家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责编:游海洪 PN135

不闹革命的文化批评
凤凰网文化出品

进入频道首页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号

时代文化观察者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洞见
  • 年代访
  • 文化热点
  • 文学
  • 艺术
  •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