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春节不读书,容易懒成猪 这是一份文艺青年过年书单


来源:凤凰文化

姑且用这个假期给自己一个重建习惯的机会吧,不要让那些被冷落的文字继续忍受寂寞。

马上就要过年啦!激不激动!

我们的各位编辑已经陆续回到家中(工作)。在文化君看来,春节带书回家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仪式,如果有人问你工作婚姻年终奖,不妨立刻拿出一本书和他聊上几句?

再者,春节回家,饭食丰盛,拜访亲友,应酬繁多,难免会觉得疲惫。古人有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一个缺少阅读的人往往是乏味的。而读过什么书,成为什么人,都是可以在阅读中找到痕迹。

今天,我们几位可爱的编辑将和大家随意分享下这次回家带的书。在讨论书单时,有人打趣说,“我就看不进小说,简直是一种阅读残疾。”“我才是残疾,我看不进小说以外的书。”也有人怀疑,读书是不是成为了一件奢侈的事。

以前上学,老师会布置假期阅读任务。长大后,没有人再在阅读这件事上对我们有强制性要求了。姑且用这个假期给自己一个重建习惯的机会吧,不要让那些被冷落的文字继续忍受寂寞。

(以下满满干货。)

 

✎✎✎

编辑:唐糖

《陶庵梦忆》

《咏而归》

常常不好意思,给人说起不爱旅行,除非行程宽裕,食宿舒服。不然无尽的赶路和拍照,只能让人徒增烦躁。去年看到一本书叫《几乎消失的偷闲艺术》,里面有首诗写到一种别样的“旅行”————“挑一家自己城市的小旅馆/带上巴尔扎克的全部作品……/直至读完《人间喜剧》/这一次,不跳过风景描写的段落。”

这样的“旅行”简直不要太赞。因此又到归家的时候,路途漫漫,其实也大可不必当春运,不妨来是一次别样“旅行”。

我这次“旅行”会途径两个站,唯求“妙趣”——

第一站停在明代张岱《陶庵梦忆》,因其好文笔,也因一则传言,大致是张岱带着自家伶人,在夜半泛舟于江面,途径江边一寺庙,见其边上的竹林在月光下,正是一处极妙的戏台,遂叫伶人去演一出戏,待尽兴,趁兴而去,留给寺里的僧人不知是真是幻。

跟着这样一个有趣的人,不仅可以去杭州看看熟悉的《湖心亭看雪》,在《西湖七月半》里笑嘻嘻中看遍人间百态,当然可以跟着张岱这个妙人一起——“园林游冶,画舫笙歌,写诸艺百工,美食美器,写烟雨楼台,韵人快事,皆烂如披锦,无往不善。”

第二站,路过李敬泽《咏而归》,其文出入古今,文短意深,妙趣横生。作者的关注点,总能出奇制胜,让你看完直叹“妙哉!妙哉”从《关雎》里那一两声鸟叫,到吃白鱼的时节、技巧,都深得我心。尤其是后者,同为白鱼爱好者,不觉垂涎。

在书中,作者与古人对话,从春秋先秦到明清,从明清到现在,从孔子、孟子到佛经、饮酒,兴之所至,迤逦而下,至于现代乡野。

何为“咏而归”?在书中,李敬泽解释了它的寓意。“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讲的是孔子跟他的弟子们闲坐,孔子让几个弟子各言其志,他们有的想治国从政,有的想做祭祀的主持人。

最后,曾点说了他的志向:“现在是暮春时节,我只希望穿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朋友,带着六七个小童子,到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曾点的志向简单朴实,富有生活情趣。孔子听后很是高兴。

初春列车上,途径这两站,天朗气清。

春天,应该真的来了。

 

✎✎✎

编辑:冰冰

《英国病人》

《追寻普鲁斯特》

“爱如此的小,它可以穿过针眼。”

如果爱上一个人,该怎样向他表白心迹?或者,如果喜欢的人执意要走,该说上什么话告别?我始终觉得是这句。

翁达杰的这本《英国病人》,几乎每一页都是诗。我翻过很多遍,睡觉前,旅途中,对语言失去兴趣的时候,担心摊开一本新书会令人沮丧的时候,它还能召唤遥远静谧的感受,比如——

几年前,我和一个男孩去过香格里拉,1月份不是香格里拉的好季节,草是枯黄的,路上的人穿得臃肿,古城的店铺关了大半。晚上唯一发着光亮的地方是个很大的转经筒,我们冲着那儿走。疾步走时嘴里呼出的热气,窸窸窣窣的声音,石板路和铁栏杆。有个男人在路边的长椅上睡着了。

每年给自己的读书忠告都只有一句,读小说以外的书。一年下来查看豆瓣标记,还是满满的小说。小说让我越来越没有逻辑感,甚至满足于某种自我沉溺,痛定思痛于是临出发时硬塞了一本传记到包里……

但莫洛亚毕竟是莫洛亚,传记也会写得富有小说感,普鲁斯特毕生都在寻找失去的时间,《追寻普鲁斯特》的读者所能做的,无非远远看着那个体弱的作者反复讲述他的童年时代,看着时间的洪流把胜利者和失败者一起冲走。

 

✎✎✎

编辑:杜梨

《海错图》

《彼得堡》

《海洋中的爱与性》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大家写给大家的经典神话书系》(全五册)

说来真是惭愧,作为凤凰读书的编辑和一位青年作家,我今年收到了各位出版社寄来的各种优质样书,文史哲社会学,先锋cult恐怖猎奇科普,但都没有通读一遍。为了工作我常草草一翻,摘出适合大众传播的章节,再匆忙排版,眯着小眼睛,头晕眼花腰肌劳损曲度变直,这种时候常常觉得自己和民国时上海纺织厂的纺织女工并没什么区别。

昨天地震时,我第一个念头就是拽起装了我小说的电脑,可以带我走的车钥匙和充满电的手机往下跑,下楼以后才想如果要大地震,我那一排桌子上的书不全瞎了,我还没有把它们都看完啊啊啊遗憾终生(还有我的玩具们和化妆品QAQ)。

因此下定决心,要在新年里租个房子,把它们都运走好好看看,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上海遭到日军轰炸后,有些文人冒着生命危险,于废墟的旧居中抢救心爱的古籍和猫咪的景象,咦我难道不是在北京?啊活着真好!和平万岁!

那么这个春天我选择看什么书可以开运呢?当然是未读出的趣味科普学术专著《海洋中的爱与性》了。

一直都特想好好读这本书,听听人这介绍“变性的鱼,浪漫的虾,怪癖乌贼及其他深海情色奇葩! ”听上去就让人无限神往对不对,想去潜水,让海洋成为我的“深蓝鸦片”,而海洋生物的行为又拥有大陆上所不具备的广阔而深邃的浪漫,比如鲸一年要在水里啦啦啦地唱半年的歌来求偶,深海巨型章鱼会守着自己的卵不吃不喝几个月,对着它们温柔喷水,为它们拂去海藻,它们出生之际就是她的死亡之时,这一切都是本能。

这些海洋生物十分令我着迷,除此之外,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张辰亮的两本《海错图》也可以同时进行调剂阅读,中西合璧疗效好!

除了科普类可以增加自然知识的书。晨读时我会继续读一些英文原版书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浮士德》,《我脑海中的怪东西》和《冰与火之歌》,学习他们的遣词造句,同时锻炼语感,时刻不能忘记这门求生语言;临睡前可以看一些神话故事来增加文化知识储备(更好地进入睡眠,大误),比如未读出版的《大家写给大家的经典神话书系》(全五册)。

文学类的书籍比如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俄罗斯偏传统叙事的《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和《彼得堡》,花城出版社出的赫拉巴尔文集(特别促进睡眠,闭嘴!)

这些都是我开春即将要读的一些很棒的书,从世界各种文化开始,逐步拓宽视野,神游四方,有了这些基础神话故事做储备,就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与文学了。

(感觉……又是完不成目标了一年了,sigh……闭嘴!滚去看书!)

 

✎✎✎

编辑:鹏远

《知识分子的鸦片》

《国王的两个身体》

《制造中国:消费文化与民族国家的创建》

说起来其实惭愧,2017可能是最近十年读书最少的一年了。现实的嘈杂和心境的疲沓,让我第一次怀疑读书是不是一件有点奢侈的事儿。可我并不打算想明白这一点,因为堕入粗鄙的恐惧已经时常真切地涌向内心了。姑且用这个假期给自己一个重建习惯的机会吧,不再让那些被冷落的文字继续忍受寂寞。

我们身处的时代在过去一年表现出了足够的糟糕和压抑,即使不做悲观,也无法相信新一年会即刻变得令人振奋。而就在50年前,1968年的世界却完全是另一副模样。在那个消费主义前夜,笼罩在铁幕下的青年们宣泄出积压已久的反叛,他们在巴黎终结了戴高乐政权、在美国掀起了嬉皮士运动,他们挤满了马德里、米兰、伦敦、柏林的街头,他们用大麻和性解放高扬起自由的旗帜,披头士、滚石和鲍勃·迪伦的歌词里倾诉着一代人的不满与质问,中国的风暴中则弥漫了奇异的罗曼蒂克。

阿尔都塞、马尔库塞、萨特、波伏娃、福柯、梅洛·庞蒂、利奥塔、布尔迪厄、居伊·德波成为彼时的精神领袖,充满荷尔蒙气质的左翼思潮风靡了整个时代。一切都叫人肾上腺素飙升,甚至对于单调而乏味的今天而言,显得有点不可思议——驯顺于资本和技术的我们,或许连想象这些的能力都失掉了。

然而有个人从一开始就清醒地站到了对面冷眼旁观。在他看来,这些停留在修辞层面的准革命不过是一出浮夸的心理剧,什么都不会改变,最终只是强化了政权体制并且进一步恶化了官僚的集权化。事实上,作为右翼大佬的雷蒙·阿隆,早在50年代就看穿了这种虚妄和幼稚。面对二战后左派的风光,他用这本《知识分子的鸦片》戳破革命的神话,于理想主义意识形态的诗意幻象中还原出真实的一地鸡毛。

几年前我就读过了此书,此番决定重读,是因为时间点的特别而产生了新的意义。诗意总是难以抵抗的,然而此刻的面目恰是由那代人一手塑造,并且正在由他们把持着。

按照韦伯的观点,所谓现代性就是一个祛魅的过程。因为祛魅,所以才会依靠理性、依靠专业、依靠体制,才会产生平等、自由、法治。现代国家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才得以建立,并获得合法性。

但祛魅的背面,其实也是传统秩序及其符号的崩溃过程。现代国家不是凭空产生,既然建立在君权国家的废墟之上,就必然在政治支配权转移之外,面临着道德、价值观念、精神品质的支配权转移,这涉及到一个民族文明脉络传接的问题。同时,祛魅后的现代国家依然要处理权力生成和权力运转的正当性问题,包括权力的边界与有效性。而纳粹的上台与例外状态的不断出现,已经给现代政治提出了诸多难解的困境与危机。从霍布斯到施米特、从哈贝马斯到阿甘本,政治哲学始终试图为此找到一条合理路径。

康托洛维茨的《国王的两个身体》,接续了《利维坦》以来的身体政治路向,重新返回到中世纪欧洲的绝对王权,试图通过对自然之体与政治之体思想谱系的梳理找到政治体永久性的答案,从而建立起现代国家新的理论可能。这部写于50年代的巨著,直到90年代才得到广泛关注,不亲自翻阅一下,又怎知是不是真的遗珠呢?

消费社会的全面来临使得我们所处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同质化,当然也让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但民族主义并未消亡,一方面仍旧对抗着资本霸权,另一方面也无视资本逻辑,盲目地挥舞着拳头。

在20世纪早期的国货运动中,民族国家观念的构建和表达就借由对消费文化的塑造而得到部分实现,民族主义消费的不断强化也影响了中国初萌的消费文化的方方面面。这是回看近代中国的一个有趣的角度,也未必不是思索现当代中国的一个起点——民族主义与政治话语的结合,直接决定了市场文化在近70年历史中的消亡与重兴。

 

✎✎✎

编辑:海洪

《新周期:逆全球化、智能浪潮与大流动时代》

《托克维尔传——革命时代的民主先知》

这本书是为了准备采访买的,一本汇集了多位重磅学者文章的著作,目前读了其中几篇,其余准备过年期间读完。书本内容如书名,学者们想要解答的是在这个逆全球化、智能浪潮与大流动的时代,中国如何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难题,如何在全球变局中推进文明复兴的问题。刚看到书名时对内容没有很大期待,以为是拟了新题弹老调,现在愈发觉得自己未读先轻的幼稚和错误,学者们对当下很多“十字路口”的问题都有着拨云见日般的清晰洞见,受益颇多,对后文的阅读也愈加期待。

这是一本大部头的书,内容有六十余万字,豆瓣评分9.2。自从被王岐山同志推荐之后,《旧制度与大革命》火了,托克维尔现在比康德、黑格尔、卢梭还要热门。

当然,这种重视是应该的,我们常常只是关注西方政治思想的一面而忽略另外一面,以为某些经典理论家已经把那些问题都说清楚了,但其实他们在写的时候可能也是懵懂的状态。也许,在如今的盛名之下,还应当问上一句:我们真的了解托克维尔吗?托克维尔又真的是我们理解中的托克维尔吗?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给自己一个答案。

 

✎✎✎

编辑:野行人

《性心理学》

《西方哲学史(上下卷)》

《中国手语(上下修订版)》

 

作为一个怀疑论者,我常常对周遭发生的一切失去判断和行动的激情。以至于工作以后的这四年,我养成了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我可以在家里待四五天,不出门、不打扫,极尽纵容睡意,使自己处在一种生物与非生物的临界状态。

我并不喜欢这种虚无的,甚至有些傲慢的懒散状态,然而我确实对这种状态有沉迷,就好像,我在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世界里已经这么无力了,那么不如干脆逃逸吧。

从好的方面去想,有这种困惑的人,也是对思辨感兴趣的人,而哲学就是研究这些困惑的。

罗素认为,哲学,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

哲学解决不了不确定和不可知的事物,但它一定是最忠实的陪伴,我想。

我们应该如何界定激情与性欲?性欲是否接受道德的审判?婚姻是否是两性维持长久关系的唯一形式?人们对于性的思考和实践是否有利于拓宽自由的边界?

我认为一个人对性的认识与行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世界的认识与行动。在男权思维里,我们习惯把性欲界定为对性交的渴望,进一步说,一个“性欲”的完整发生过程,常常被简单界定为:起始于男性一方的性交渴望,终止于射精。这种观念导致的后果是,男性和女性各自的、难以沟通的性压抑,被动的男权审美文化,甚而是作为人的自由的萎缩和固化。同时这还涉及到一系列更加复杂的问题,比如对“衰老”的厌恶、性权利之争,性身份困惑等。

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完美爱情的观念是,结婚生子,忠贞不渝,白头到老。这似乎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一旦偏离了这个轨道,人就很容易陷入到困惑和痛苦之中。要么纠正自己返回到这个幸福轨道上;要么说服自己和幸福规则制定者,偏离这个轨道的合法性。《性心理学》中提到,婚姻是“娼业中一种比较时髦的方式”,换言之,就是同是一种以金钱为目的而举行的性货物的贸易,不过比较通行罢了。

带回家过年的书,少不了一本可以和家人互动的,最近在学手语,刚好就带这本吧。又可以活动肢体,又可以制造新话题,多好。

 

✎✎✎

编辑:wanyan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想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大热,这是描写同志爱情的。如果我记得没错,过去同志电影看了不少,但书确是没看过关于这方面的。关于同志,我是逐渐“脱敏”的。在初中阶段,我开始接收到“身边有朋友是同性恋”的讯息,对于当时十二三岁的我,犹如三观上的“暴击”。

看过李安导演的《断背山》,李安是个非常温柔的人,蓝天白云,溪流与湖面,羊群与马匹,高大的山脉,漆黑夜色中跳动的篝火,帐篷里两人第一次握紧的双手,都在无声又坚定地回应着主题,Love is a force of nature(爱是自然的力量)。

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则是意大利南部乡村的夏天,蝉鸣,海浪,汗水,鲜花,被风吹起的白色窗帘,同样温柔又美好。

今天是情人节,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  今·  日·  互·  动·

欢迎留言分享你们的春节书单

大家一起涨知识~

 

[责任编辑:史宛艳 PN160]

责任编辑:史宛艳 PN160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