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蒋介石行馆地从何来?蒋氏在台湾26年最想干的事是什么?


来源:凤凰文化

承蒙师永刚兄馈赠他和方旭先生合著的《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台湾26年政治地理》一书,认真读完之后,感慨颇多。本书透过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在台湾26年的孤岛生涯里所居住、停留过的行宫

《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台湾26年政治地理》,现代出版社

承蒙师永刚兄馈赠他和方旭先生合著的《蒋介石后传——蒋介石台湾26年政治地理》一书,认真读完之后,感慨颇多。

本书透过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在台湾26年的孤岛生涯里所居住、停留过的行宫别馆里的前尘往事,向读者介绍了蒋介石在台湾的政治和私人生活,实堪别出心裁。

与过往我们习惯的编年史不同,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本断代史,不过,这本断代史不是集纳中华民国退据台澎金马后所发生的完整的历史,而是围绕蒋介石政治和生活的重心来讲述的一部历史;而所写政治生活的重心,则是以围绕在蒋介石在台的行馆展开的那些活动为要。所以,编辑者才会在腰封推介此书时写上“26年私史、正史、秘史”“26年治人、治事、治政”“首度揭开蒋介石台湾34处秘密行馆里的隐蔽历史”。

对于对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后的历史感兴趣,或者喜欢人文自然旅游的读者来说,这部书就是一本很好的索引。

难怪书中说,蒋介石若做旅游局局长,定是好手。

行馆,旧时指官员出行时的临时性居所,皇帝的则叫行宫,它们的费用都出自公帑民膏。不过,对于集权独裁及威权政权而言,行馆其实是行宫的民间雅称。

在现代民主国家,除了研究的学者,普通人应该不知中国人口中的行宫别馆为何物。

民主国家的元首可以有自己的农场别墅,但若像古代中国皇帝和威权时代的中国领导人那样拥有自己的行宫别馆,别说成为元首度假,连成为元首的机会都不会出现。

但中国不一样。行馆是权力的一个象征,自古以来都是一样。

我没到过台湾,对于蒋介石在台行馆,只是从一些书中读到过名字;毛氏在井冈山、庐山的行馆开放后,我曾去参观过。而20世纪80年代我读过军队作家李存葆所写的小说《山中那十九座坟茔》,书中所描述的所谓“战略工程”,似乎也暗指类似的行馆。

依据台湾相关府部资料,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在台湾曾有34处行馆,不过并非蒋介石专用。

过去中国人有言:天下名山僧占多。在台湾的胜景之处,则是蒋介石的行馆占多。

“蒋介石行馆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一方面是他的行馆几乎遍布全台湾风景绝胜之地,或饱览青山翠绿,或眺望湖光山色,都一定位于景致最佳之地;再加上这批行馆在戒严时期军事管制严密,寻常人不得其门而入,如同封建时代行宫离宫般难以亲近,自然众说纷纭,把行馆当成了蒋家私产,想象其中势必富丽堂皇,是特权的象征。”

位于桃园大溪的慈湖行馆,也是蒋氏的魂归之处

对于专制时代的民众及今天到台湾旅游的大陆民众而言,蒋介石的行馆吸引人,恐怕也不过此两种情况:绝美的风景,政治的神秘和八卦。

蒋氏行馆,相当比例来自抗战胜利后接受日本政要的房舍,使用前略加翻修,加置安保措施。也有来自向地方政府租用土地所建,或由富豪乡绅捐地所建,或向地主购买土地所建。

这多少有些跌破我眼镜。

蒋氏败退台湾,虽临穷途末路,但党政军情一把抓,后更因韩战爆发而危局得纾,建个行馆,还要租地买地,这是我过去所忽视的。

其实细想,台湾庚续中华民国宪法,是保护私产的,与封建皇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同,若非自有国有,自然要向地方政府和地主商借租用购买了。

比如大名鼎鼎的慈湖,蒋介石原本让蒋纬国私下向地主板桥林家商洽是否愿意出让转卖,林家欲捐此地,蒋介石不受,最后达成协议,在土地登记时,林家此地由国民党无偿租用。

书中有记,蒋氏一处行馆所在,边上是别人家祖坟,这祖坟能看到该行馆所有,但台湾军警并没有去迁坟,反而同意该家人每年去扫墓祭祖!且不说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更不容死者长眠!坟墓在行馆之侧,不是煞风景破风水吗?

书中又记,一处行馆,是向台北市政府租用的土地所建,蒋介石遗言,死后退还给台北市政府……

除此之外,蒋介石虽在岛上有数十个行馆,却大体都算奉行节俭的。

凡此种种,也让我们看到了政治纷争下脸谱化的蒋介石的另一面。

1949年,62岁的蒋介石黯然落脚台湾,与抗战胜利后作为战胜国领导人巡视台湾时的辉煌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内里,党心军心民心动摇,外面既有共产党解放军隔海相望,随时紧逼,又有美国人试图抛弃蒋介石换将之谋,所谓内外交困,风雨飘摇。

但蒋氏总结大陆先胜后败之教训,在波谲云诡中整饬党务军务,踢开不信任之人,与美国人钩心斗角,一心不忘反攻大陆,坚持一个中国,栽培蒋经国,26年长留孤岛,苦心孤诣,经营这最后立身反击之地,至死方休,再也没有踏上大陆故土,读来也是令人唏嘘。

本书通过这34个行馆里发生过的党国军政大事,记述了蒋氏在台湾治人治事治政的努力。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座行馆里,发生着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改变了中国当代史,改变了台湾和大陆的命运。

无论是周恩来的一封亲笔信,曹聚仁斡旋国共合作幕后,还是反攻大陆计划始末,麦克阿瑟访台,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签订,蒋介石与美国人之间相互利用的敌意与无奈,还是孙立人事件,流放陈立夫,重见张学良,抑或是蒋介石遭遇车祸及其遗嘱之谜,还是炮击金门时,蒋经国奉命劳军,在炮火之下进出金门次数之多,从而建立起其在军队的威望,抑或陈诚与太子争位,等等,都与这34座行馆里发生的故事相关。

文字平和,故事简单,读起来,联想当时历史背景,却是波涛汹涌。

这便是蒋介石在台26年的政治地理,是关于蒋氏在台的断代史。

除了发生在这些行馆里的军国党政大事,这些行馆也是蒋氏私人生活的重要居所。

本书也向读者展示了蒋介石与宋美龄少为人知的私人生活场景,比如他们的夫妻之情、天伦之乐,从中也可看到一代枭雄的柔情蜜意、常人之情。

本书中有许多极其珍贵的历史场景和生活照片,过去甚少见到,也是当代史的一个缩影,颇值一看。

这一路34座行馆轨迹,也是蒋氏父子在台统治时留下的足迹和舞台,展现了他们治台岁月的风风雨雨。

幕起幕落之后,那些波涛汹涌的故事俱已走进历史,成了前尘往事,供后人省思凭吊。

蒋家的功过已经交给了历史来评价,但那些曾经神秘的行馆,在台湾政治变化、政党更替的现实中,因过去的神秘尊荣,一些也不免受到牵累而致损毁,留下了诸多遗憾。

当然,也有受益者,不管政权更迭而维系好当年历史场景,如今政治开放,两岸互通,这些历史场景不由得又成为热门游览处,惠及本地民众。这类似于大陆损毁文物,后来却靠修缮假文物来吸引游客一般,真是彼一时,此一时。

除了朝野政治不良互动对那些人文历史场所的损毁,还有自然的变迁给它们带来的损毁,比如,台湾的大地震就曾毁掉了一些珍贵的行馆建筑。

岁月无情,自然无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有些特别。不过,我说不清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读完掩卷想,如果有人愿意写一部大陆的行馆別史,虽是东施效颦之举,不过应该也很有趣。

(文/朱学东)

[责任编辑:魏冰心 PN070]

责任编辑:魏冰心 PN070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