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从《芳华》进入历史:集体主义下的青春、性与反抗


来源:澎湃新闻网

今天的90后观众,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冯小刚在《芳华》中为什么那么着迷于拍摄文工团穿着短裤练功的场景。如今,年轻人每天在自拍中都在秀着“大长腿”,即便在寒冷等冬天,也会想办法把脚踝暴露出来。

《芳华》剧照。

今天的90后观众,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冯小刚在《芳华》中为什么那么着迷于拍摄文工团穿着短裤练功的场景。如今,年轻人每天在自拍中都在秀着“大长腿”,即便在寒冷等冬天,也会想办法把脚踝暴露出来。

那些60岁左右有着文工团生活经历的观众,同样不理解冯小刚。她们指责《芳华》中的练功服过于夸张和性感,在那个年代,文工团哪有这样暴露的穿着?

服装与暴露:集体主义时代的女孩

 那个时候的服装很有时代特征。整个文革十年的服装,都没有太大变化。不管是中山装和军装,讲究的都是整齐划一,穿着这样的“制服”,人就具备了一种集体主义人格。当然,军装和普通的中山装,也意味着两个群体政治地位的不同。60-70年代,整个社会都盛行一种军装崇拜,这种崇拜一直持续到80年代的农村。80年代农村甚至流行一种冒牌军装,一般的乡镇青年都想办法弄一条“武装带”。

《芳华》的第一个戏剧冲突就是关于服装的。何小萍偷室友的军装去拍照,寄给被改造中的亲生父亲,这场戏在影片中的意义,是让室友们这个集体对何小萍对人品产生怀疑和鄙视,但是,何小萍那么着急地去拍军装照,不但是因为荣誉和军装崇拜,还意味着在父亲看到自己的军装照后,就认为自己“安全”“没人欺负”。穿上军装,就成为了集体的一员,意味消除自己的个性并“融入集体”。但是,在她的室友看来,她在拿到自己的军装之前,是否有资格拍军装照,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也成为她此后被孤立、被打压的源头。

统一的制服让大家都变得“一样”,这种一致性,在严歌苓看来意味着一种美。她在小说中写刘峰的长相,10分的话可以打6分,但是穿着军装的他,又要多加一分。到70年代后期,“不爱红装爱武装”的风气已经有所改变,女性开始穿“便装“,但是,几乎所有的便装都不具备女性特征,而是体现出一种中性化的风格。衣服通常被设计得很宽大,不会突出女性的身材特征和性吸引力。这不仅是对女性的压制,也是对性的压制。几个月前,冯小刚在参加央视《朗读者》节目的时候,曾经回忆过他在部队时看到的女兵,尽管包裹严密,仍让他感到怦然心动。

《芳华》的第二场冲突仍然是有关女性服装的。文工团在游泳的时候,影片展示了她们的身材,但是等大家上岸,却发现了一件用了海绵的内衣。这个环节,当然表现了冯小刚的恶趣味,也是他讨好观众的努力。

以历史的眼光看,在那个时代,女兵们在一起会讨论谁的胸更大吗?既然军装在在整体上削平了女性的身材,穿戴海绵等内衣又有什么必要?电影中,几个女兵抓住何小萍,认为她用海绵内衣是“不要脸”,但是在此前同样几个女兵,又互相打趣身体发育情况。当女兵们脱下制服,她们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天性。少女的敏感、嫉妒,也就在这场戏中仙露无疑。即便在那样的时期,即便有统一的制服和严格的纪律,这些女孩仍然有各种“缺点”,而这些缺点,恰恰是她们人性的体现。

刘峰的表白:摆脱集体主义的一次尝试

 毫无疑问,70年代的生活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纯洁”。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写了王二和陈清扬放荡的爱情,一直被看做是反思或批判,但是某种程度上也是写实。那个时代,公开谈论性当然是犯忌的,但是,在对女性进行批斗的时候,语言里又会大量使用与性有关的侮辱性词汇。这种“侮辱”,其实也是一种变态的性行为。电影中刘峰被保卫科干部审查,干部强制他交代耍流氓的细节:你摸到了什么?女人内衣背后到底是不是有个纽扣?这种盘问,本身就是对性的想象。现实生活中,被审问者多半会按照保卫科干部的要求对现场进行还原,这样,也就是变相满足了这些人的性需求。

但是在电影中,刘峰拒绝了这种无理要求,进行了影响他一生的反抗。刘峰是集体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是学雷锋标兵,在“耍流氓”之前,他抓住一切机会做好事的形象,在如今的观众看来已经有点荒谬。战友们夸奖他,有时候也揶揄他。在刘峰这个人物身上,冯小刚有一点小心翼翼的反思。在他当好人的时候,他缺乏魅力,从他向林丁丁表白被揭发开始,他就像那些在泳池里暴露身材的姑娘一样,开始有了自己的个性,并且变得真实起来。

那场表白,成为电影前半段叙事的高潮。集体主义时代的性生活,充满了魔幻色彩。被压抑的欲望以及大胆的性挑逗并存,当一群女兵和一个男战士在一起的时候,她们会对男同志进行一些挑逗,那些暗示或进攻性对语言,会让男同志脸红。同样,在文工团男女混杂排练对时候,性的气息无处不在,但是在一个“集体”中,每个人又都认为自己是纯洁的:集体中只有同志之间的爱,没有性。在这种观念的掩护下,男女互相打量,但又都会认为自己是纯洁的。

性只存在个体之间。刘峰向林丁丁表白,当他抱住林丁丁的时候,真正的爱和性就发生了。林丁丁被刘峰的表白吓傻了,尽管她也被别的男同志抱过,但是,这位“活雷锋”怎么能抱女孩呢?路过的两个战士谴责林丁丁“腐蚀我们的学雷锋标兵”,他们下意识的反应,也是认为像刘峰这样的英雄人物,是不该有性和爱的,如果他有了,那一定是女方的错。“集体主义”成为了性的反面。刘峰经常帮女兵练功,身体接触不可避免,但是,没有姑娘会认为那种接触具备性的含义,那是“集体的”身体。当他要表白“自己的”感情的时候,觉醒就发生了。

流行时尚:邓丽君终结集体主义美学

 70年代末,社会管制松动。邓丽君的歌和喇叭裤、牛仔裤一起悄然进入中国大陆。前者让人重新审视感情,而后者则让人开始打量自己的身体。这种小范围流行的潮流,给人带来一种犯忌的快感。被压制了十多年的身体与欲望,有了一个小小的出口。偷听邓丽君和穿喇叭裤,在当时的青年心中具有反叛意义,社会主流会认为他们是“不良青年”“流氓”,但是这样的称呼,恰恰是他们所喜欢的。

一个标新立异的时代到来了。当邓丽君的歌手飘进文工团的时候,文工团的时代就结束了。从此之后,个人的声音开始增大,而集体主义美学日益显得不合时宜。正是在这一点上,《芳华》表现了冯小刚的模糊或者鸡贼。《芳华》中的文工团,成了引导潮流者。不但率先偷听邓丽君的声音,还率先尝试那种性感的喇叭裤。她们从“革命的时尚”很自然地转变成消费社会的弄潮儿,转变成了新时期时尚的引领者。

如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文革末期社会控制已经有所松动。有人已经在偷偷写诗,而部队大院里的青年,可以阅读印量极小的外国文学名著。很多经历了“文革”的人们,回忆过去时都认为自己的觉醒发生在林彪叛逃的时候。到1976年,随着毛泽东的去世,觉醒的青年大大增多。此后备受推崇的80年代,可以在前几年发现端倪。

但是,这部电影的问题在于,不管是严歌苓还是冯小刚,都不会认为文工团的集体主义生活会“过时”,他们所怀念的“芳华”“青春”,本质上不就是这种集体主义吗?影片并没有批判集体主义。终场前的画外音告诉我们,刘峰和何小萍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却让那些干部子弟感到羡慕:他们的平凡和对生活的不抱怨,可以让文工团战友们想到当初简单的生活。

这就是冯小刚对历史的态度。他拍了伤残老兵被治安联防队员欺负的镜头,但这只不过是迎合一部分观众对城管(早先的联防队员)的不满,其实只是媚俗的表现。对那场运动、那场战争和那个时代,冯小刚并没有反思的维度,他怀念那个时代,并赋予那个时代以更多美感(通过音乐和画面),只不过是因为那就是他的青春。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