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未央歌》|胡德夫×周华健:从台湾到新疆 一首民谣的两岸记忆


来源:凤凰文化

胡德夫唱的第一首普通话歌,是小学时候,老师教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只是他当时完全不知道王洛宾是谁,老师也完全没有讲。年纪越大,才觉得那些歌很特别。胡德夫小时候没有意识到,跟社团同学一起去郊游、爬山,其实都是唱的这些歌。

胡德夫唱的第一首普通话歌,是小学时候,老师教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只是他当时完全不知道王洛宾是谁,老师也完全没有讲。

小学课本里没有原住民的部分,阿美族、卑南族这些不会在课本里出现。但是有很多新疆歌曲,父母也会唱,经常一起唱唱解闷。晚上的民教补习班,有普通话课、音乐课,是给部落的大人教课。不过那时候老师的音乐价值观有问题,只有按照谱子来的“123”是音乐,原住民的歌谣不是音乐。部落里的老人家在林务局工作,编了很多林班的歌曲,这些歌也被改编成普通话。年幼的胡德夫听了,觉得和《在那遥远的地方》很像,就以为是同样的人写出来的歌。

课本里教了很多王洛宾创作的音乐,《小小羊儿要回家》也是他的作品。胡德夫那时候完全不知道他是谁,直到长大,才重新认识这些歌。

年纪越大,才觉得那些歌很特别。胡德夫小时候没有意识到,跟社团同学一起去郊游、爬山,其实都是唱的这些歌。当时唱了也就唱了,只觉得好玩,没有去想背后的渊源。

由凤凰网文化中心出品,贵州习酒首席赞助的胡德夫首档人文音乐节目《未央歌》,沿着民谣的发展脉络讲述民谣故事。《未央歌》第三期,讲述的就是一个发生在台湾小岛上的新疆故事,一首从西部边陲漂洋过海到太平洋小岛上落地生根的民谣——《在那遥远的地方》。本期节目,跟随胡德夫的脚步,我们将走进西部歌王王洛宾的音乐世界,感受多元民族音乐融合的结果。“胡德夫的歌不是唱给一般人听的,是唱给祖先,唱给神明听的”,本期嘉宾周华健这样评价胡德夫的音乐,在他看来,胡德夫拥有的赤子情怀是他音乐与众不同的原因所在。

500年的艺术生命计划

王洛宾曾制定过一个500年艺术生命计划,并且说:“一个青年人问我,一个人只能活100年,怎能定500年计划?我解释这是艺术生命计划,要写出最好的歌,让大家传唱500年。”

他的歌已经传唱了不止五十年。

王洛宾是北京人,1913年生在油画匠世家,30年代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1937年参加了丁玲主导的“西北占地服务团”,受委派去兰州做“唤起民众”的工作,1949年随解放军进入新疆。他共入狱两次,前后长达18年。

有着“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一生扎根西北,他搜集、整理、创作的民歌有1000多首。歌曲质朴悠长,广泛流传,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等等。

1939年,导演郑君里带队前往青海草原,拍摄纪录电影《民族万岁》,王洛宾随剧组同去,顺便采风。电影剧组从当地选了卓玛出演电影。拍摄中,王洛宾迷上了卓玛,被卓玛用牧羊鞭轻轻抽了一鞭子,更彻底爱上卓玛。分别时,王洛宾想起卓玛唱过的哈萨克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于是融合藏族民歌《亚拉苏》和维吾尔族《牧羊人之歌》,创作出了《草原情歌》,后来改名为《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所有作品里,公认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首,传唱度也最广。王洛宾去世后,根据遗嘱,这首歌的歌词刻在了他的墓碑上。

罗大佑和王洛宾之间有一段公案。王洛宾在三四十年代并没有版权意识,当时采集、改编、创作的民歌,注明的只是“记谱,译词”,他说这是自己的失误。他在五十年代后编写的歌曲里,才注明“编词曲”。到了90年代,台湾人凌峰以两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了王洛宾最著名的10首歌的港澳台版权。

1993年,罗大佑和滚石公司发表了《情歌纪念日——罗大佑王洛宾世纪大合作》磁带,未经王洛宾同意,将其创作的民歌改编为重金属摇滚,一些歌词也改了。王洛宾听到后,觉得改编失去原作的悠长写意,非常不高兴。在后来的电话沟通中,年轻气盛的罗大佑也听不进王洛宾的批评意见。

这次事件就此引发了民歌版权的争论。有人认为,民歌并非王洛宾创作,他没有版权。官司之后,双方和解,滚石公司道歉,赔偿4万元,并停止发行,销毁剩余磁带。

胡德夫理解改编与创作的辛苦,“《大武山美丽的妈妈》,父母亲小时候唱过,把它改编一下,写上普通话的词,那也是我的作品了。像《我们的家在娜鲁湾》那个歌,流传那么久,人家也在争,打官司争是谁的,最后法官说,给大家分享不是很好吗?”

直到1996年2月,躺在病床上的王洛宾,收到了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的来信,信上写着,“关于民歌的著作权问题,虽然社会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但我会认为,在没有具体人或代理人提出版权要求时,社会舆论依然无法改变其版权的归属。谁改编、整理的,版权就应该归谁。”

迟来的正名不止这一项。2013年,广州举办的华语金曲奖将终身成就奖颁给了王洛宾,那一年的评审团大奖颁给了胡德夫。他跟王洛宾的儿子同台领奖,感慨无限,“太晚了,到这时候才给他这个东西。”

“民谣就是人民的歌”

胡德夫跟王洛宾的学生洪启是好友,从他那里听到了更多王洛宾的生平。1949年的入疆,开大会动员,一百万人去建设新疆。王洛宾本身音乐造诣很高,在西部生活,采风,才能创作出贴合当地人的歌,影响那么多学生,影响几代人。

一般做音乐的人,在某个地方当游唱歌手,做出来的东西很难传得远。而王洛宾的歌曲进了教材,不仅在大陆有名,在台湾也广为传唱。胡德夫觉得自己不应该对他这么生疏,“但是台湾的音乐教育就是让我这么生疏。”学校里没有讲他的故事,没有人关心他不是新疆人为什么去新疆,为什么在新疆能创作出那么好的歌曲。

把老祖宗的东西变成现代歌曲,并不容易,这点胡德夫深有感触。原住民的古谣是祖先传下来的,“改成普通话,很难的”。西部的民歌也是,内容不深奥,但是有它的特点,有独特的音阶和声音,要经过艰苦的搜集、曲调的汇整,将曲调和曲意融汇一心,再创作。胡德夫猜想,王洛宾是为了做教育,所以写出的歌都不长,而是短短的,反复的,又是民谣的风格。

写《飞鱼,云豹,台北盆地》的时候,胡德夫隐隐约约加入了原住民的咏叹调和唱法。他说自己的歌比较少有人能翻唱,是因为自己的歌太自我。胡德夫完全是为自己而唱歌,为部落而咏唱。但这并不讨好人,连11岁孩子的惆怅,都写成了《牛背上的小孩》。王洛宾跑到极远极西的地方,从汉人跑到维吾尔人的地方,完全融在那里,胡德夫懂有多难,“穿上他们的衣服,音乐的衣服,披上他们的声音”,直接汲取养分,心无旁骛地创作,然后写出经典的歌曲,了不起。

新疆那样丰盛的地方,有边疆之地的音乐,对音乐老师来说,是个福地,“我想他在那边一定很快乐”。

台湾台东的深山里,也一直唱着新疆的歌。

《未央歌》第八期,是胡德夫唱《在那遥远的地方》。他去了原住民小学,教孩子们一起唱,在地图上给孩子们指出土地的辽阔,“台湾在最东边,新疆在最西边,有一大片沙漠……”

“这个歌怎么唱都是民谣的,就是人民的歌,一般素民的歌。”

胡德夫想象,假如一个新疆人,在这边听到,“哇,小孩子们在唱这个”,肯定眼泪都留下来。“就像我跑去新疆,如果大家全部都会唱《美丽的稻穗》,那不是把我吓死,而是眼泪像长江那样子流下来。”

这是音乐的力量,尤其是半个世纪前,都是爱国歌曲、军队歌曲,那时候的人们还是用纸笔来通信,“这个歌广为流传,是了不起的。”

胡德夫觉得,后来很多人写歌,都会从王洛宾那里汲取一些东西,一些用普通话创作的歌, 比如“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就是相似的民谣形式。

蒙古的舞蹈和声音,云南的音乐,都应该广泛流传。一定有人在做这些事,“但是做的最坚持,创作的量最大,被选出来的,就是王洛宾的东西。”然后通过教育的渠道,把这些教给孩子们,代代流传。

胡德夫的歌也传遍了华语世界的各个角落。大陆和台湾,在互相唱对方的歌。

说尽民歌的音乐故事,由凤凰网文化中心倾力打造、贵州习酒首席赞助的胡德夫首档人文音乐节目《未央歌》从11月2日起,在凤凰网首播,每周四播出一集。同时,豆瓣视频、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搜狐视频等主流平台也将在焦点位置推送《未央歌》。另外,豆瓣推出的内容付费产品——豆瓣时间已在10月31日,推出胡德夫主讲的精品音频专栏《民谣与台湾故事——胡德夫的音乐时间》,专栏特邀胡德夫讲述他最爱的经典民谣,以及民谣与时代、与人、与台湾的故事,从与《未央歌》不同的角度展现民谣精彩,并且胡德夫在这个专栏里将发布他从未公开唱过的歌。

扫描下方二维码,领取豆瓣时间订阅优惠码。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