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过去的王国 如今的废区”,当代艺术能带去什么?


来源:99艺术网

“重棉四厂”,曾是合川城市当中的一个“独立王国”,但随着时代进程,“王国”的光环开始渐渐被代替、淘汰,只留下了一片空旷的“残瓦废垣”。而如今,当其周边地区已是高楼耸立,繁华热闹之时,在此地来一场当代艺术,会给其带来怎样的改变?

“重棉四厂”,曾是合川城市当中的一个“独立王国”,但随着时代进程,“王国”的光环开始渐渐被代替、淘汰,只留下了一片空旷的“残瓦废垣”。而如今,当其周边地区已是高楼耸立,繁华热闹之时,在此地来一场当代艺术,会给其带来怎样的改变?

\

建国以后,我国开始计划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而作为对外输出工业的头牌,棉纺织业成为发展重点。全国各地大规模的发展棉纺织事业,数十万平方的厂房,万以计的员工,各类生活配套设施,这些棉厂对于当时三四线的小城市来讲,不仅是其经济命脉,更成为几代人的“一辈子”。 位于合川的重棉四厂亦是如此。 合川,嘉陵江和渠江汇合之处;历史上因蒙古大汗蒙哥亲率主力打入四川,却在合川(主要是钓鱼城)受阻,而得以出名。而占地90万平方米的重庆第四棉纺织厂(习称重棉四厂),便位于东南角的东津沱。 

\

重棉四厂曾是重庆市纺织工业局所属的骨干企业,也是东津沱地区建得最早、规模最大的工厂,乃至重庆纺织产业支柱。当年,因区内配套设施的齐全,员工的规模,在合川地区都是屈指可数:百货商场、职工医院、子弟中小学、广播电视站、邮电、银行、影剧院、体育场地、食堂、澡堂,配套有婴儿室、托儿所。开办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职工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也在此设班开课,一个工人的一生,就像螺丝帽和螺丝钉紧紧拧在一起,一辈子不用走出厂区,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 相当长的时期里,重棉四厂的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蓬勃开展。鼎盛时期的重棉四厂曾拥有7000多名职工,每逢上下班,职工人流摩肩接踵、浩浩荡荡地进出工厂大门,场面蔚为壮观。 

\

\

从5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纺织企业的生产计划均由国家统一安排,其生产出来的纱、布,也由国家统购统销,“大锅饭”的保障让企业红红火火的高步前行。但随着国有改制、市场经济的到来,这些厂房开始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竞争力,下岗、破产、倒闭陆续上演。工厂熄了火,居民选择了离开,厂房也渐渐杂草丛生,以前的生活点滴也演变成几代人的记忆,被遗弃,偏安于一方,无人问津。 

\

\

\

为了让外人再次关注此地,让工友重回,上周六(11月4日)一场以“重返”为主题的国际当代新媒体艺术展,“侵入”了其中。 展厅位于距离工厂大门1公里的纺织车间。从大门往展厅走去,各类厂房已经基本完全熄火;两旁房屋的周边杂草丛生,透过厂房的大玻璃往室内望去,留下的也只是残骸与厚厚的尘埃……一片萧条或许都很难指出其现状,只是从主办方挂在墙上海报中的图片,能感受到工厂当时的火红。 

\

\

\

\

\

此次“重返”由央美教授王春辰与张小涛博士联合策展。为何以新媒体艺术介入合川,为何以“重返”为主题,在开幕式中,两位策展人曾这样回答道: 张小涛:自己作为一名合川人,对故乡的怀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虽然离开多年,但对故乡的怀念从未减少。当了解到合川钓鱼城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时,觉得需要国际性的盛事,将合川推向全世界。“这次我们希望这次艺术节能为合川钓鱼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一点贡献。合川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钓鱼城古战场在世界军事史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此次选择的公共艺术单元场地——钓鱼城、重棉四厂、卢作孚故居分别是合川历史文脉的典型切片。走得越远,对故乡的怀念越浓。 

\

\

\

王春辰:“重返”,既是重新定位社会特质与回归文化的重返,也是由单一的文化阅读返回到世界的多样性想象与创意中。以重返来审视未来,以重返新的人本精神来直抵国际前沿,以大势来决定行动。在中国今日飞速发展的现实中,有必要对现代社会进行反思、重新提倡一种慢节奏,回归重返到历史传统中。不仅仅是合川,在世界任何一个地域都要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在反思的基础上的重返并不意味着回到过去,而是能更清晰的看清时代的问题和挑战,只有在这种深刻的反思中我们才能逐渐看清哪些是我们应该珍惜和保留的,哪些是我们应该改变的。 

\

\

\

\

本次艺术节参展作品以选拔的方式进行,最终共百余人入选。艺术家分为主竞赛单元、中国高校竞赛单元、特别邀请单元、在地实践项目(合川支教项目、合川的美术教育)、 公共艺术单元、国际论坛等项目,包括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奥地利、 印度等地的艺术家。但由于展览是对全球进行征集,这也导致大部分艺术家的作品没有与展览地发生直接的关系。(除了公共艺术单元场所少部分作品) 而在展场方面,使用了原厂区约5000平米的空间作为展区。由于主办方只对厂区的基础水电、公共卫生做了必要改造外,厂区的结构与外观原貌得以完整保存,这样展览多了一点“合川棉四厂”的味道。厂区斑驳的墙壁上还保留着生产标语、记录、数字,以及厂区外墙悬挂的“为人民服务”的黄色大标语也无时不提醒这里曾经的辉煌。 

\

\

但在采访过程中,偶遇到了一位当地的居民,在与他的交流中得知了棉四厂如今的处境: 那时的棉四厂可算是全合川最为风光的一区,不仅工资待遇各方面都高于其它地方,就连找对象都比外面的更加容易。那时别说让工人去其它地方工作,对政府机关的工作都不感冒。但如今这个厂却很尴尬,厂房萧条不说,由于所处的位置在一个死角上,交通不便,平时几乎没有人来。 面对,如此的困境。不禁疑问,当代艺术能在这里能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艺术的介入能对这种困境带来多大的改变? 其实像合川这样的小城在全国有着数百座。“大锅饭”的时代,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这些小城都成了经济基石,但随着倒闭与下岗,城市就业需求的降低,有能力的人都选择了前往更有发展的大城市,从而渐渐形成了一个城市般“留守村”。面对这种困境,如只是在当地办一个如同美术馆的展,展览作品如没有真正和当地发生密切的联系,其实这种“重返”或许会很短暂。 拿此次展览来说,在所有的参展作品中,人气最为旺盛的应该是一组德国艺术家所创作的《钣金工》。它是一组由工人肖像和生产工具锤子组成的装置作品,艺术家从中国各地工人手里收集到的各式锤子就排列悬挂在场地中央,当观众触动锤子就会发出如音乐般动听的声音。   

\

\

其受大众欢迎最为简单的缘由便是,该件作品建立了一个粉色神秘的空间,诱似观者愿意停留,进入,与之互动……从该点来看,展览以及作品如何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观众的观展感受,增强作品与观众间的互动性是国内艺术从业人员,乃至艺术家值得思考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策展人在陈列作品是否还需一味执着自我的学术性,而完全忽略大众的体感。  其实,以艺术进入那些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的“小城”。在国际上还是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拿日本来说,在今年就做过几届小城艺术祭,如奥能登艺术节,北札幌艺术祭……而在这其中,国内最为熟知的要算濑户内海的三年祭(今年没有): 

\

\

濑户内海自古以来作为交通大动脉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船来来往往停泊诸多岛屿,不断传播新的文化和样式。这些文化与岛屿的固有文化联系起来,造就了独特风俗。但随着全球化、效率化、均匀化的现代,岛屿人口越来越少,老龄化,地区活力下降,岛屿的独特性也逐渐消失。  

\

 

\

\

\

\

从2010开始,濑户内海各小岛以三年展的形式,邀请日本国内外知名策展人和当代艺术家,根据当地环境制作作品,营造艺术氛围,改善地区面貌,以此吸引国内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通过和岛上居民的交流,发展旅游业,使岛屿经济重获活力。而正是让艺术真正融入当地,艺术也让当地的人文与风景得以重生,并吸引着大量游客特意前往。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