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泰国电影《天才枪手》,阐释青春片的另一种方式


来源:澎湃新闻网

小琳这个人物有深度,就在于她也是灰色的,具有多面性的。她每个行动的出发点,并不是被社会的道德标准,或学校的规章制度束缚的,而全部遵循着她的内心,就像片尾她那句台词一样:一切由她自己来决定。

《天才枪手》终于在国内上映了,泰国年度票房冠军的头衔,特殊的题材,都让我对这部电影万分期待。

从预告片和故事简介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学习天才小琳转学进入一所贵族名校,通过帮有钱同学作弊找到了生财之道,她渐渐沉湎其中,无法收手,从学校小考,到国际联考,她作弊的“舞台”越来越大,事情也越来越无法控制……

因为主角的任务是“作弊”,这几乎使整部电影背上了原罪,很容易被拍成一个说教感强烈的道德故事,比如通过讲述小琳自作自受的悲惨遭遇,告诫观众作弊是不对的。

但这部电影不,它成功地在开场15分钟后,就让观众彻底抛掉了道德包袱,全程代入主角,只求她作弊成功。

这要归功于两件事,导演纯熟的商业片叙事技巧,还有现实背景的刻意强调。

从整体观感上来说,这部观影体验十分酣畅。几乎从影片一开始,女主角就开始接受任务,解决困难,一路闯关。主创丝毫不给观众喘息的空间,事件一个接一个扑面而来,难度也不断升级。然后,优秀的叙事,利落的剪辑,投入的表演,急促的配乐,各个元素配合着,一股脑儿裹挟起观众,毫不拖泥带水地一路向前,狂奔在一连串的情节链中。

这个节奏制造的燃感,丝毫不逊于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而我要再说一遍,《社交网络》里的扎克伯格是在合法创业,小琳则是在违规作弊,但从结果上来说,这两件事给人的观感却是非常相似的。我认为,这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观众的节奏被导演带起来了,他来不及停下来想一想,就先被导演带跑了。

但是,仅有节奏是不够的,很容易会变成强行尬燃,特别是影片一开始,合理性如果不建立起来,观众是不会愿意跟着导演跑的。

对此,创作者的解决方法是,让正义缺席,编剧遵守了一项非常基本的创作原则,那就是,如果要把亦正亦邪的人物作为主角,只要让他的对手更坏就可以了,当你的主角某种程度上是个烂货,或者不那么招人喜欢,就让敌人更恐怖。

导演如实地,或者说稍稍夸张地,强调了正义的缺席。本该成为正义一方,向懵懂犯错的少年伸出援手的人和制度,却自身难保,漏洞百出:学校靠收赞助维生,老师靠泄题谋财,导演批判了教育的失败,阶层的不公,成年人的虚伪、迟钝、不作为。

在这种对立面的“助攻”下,女主角的选择,便显得情有可原了。因此,观众也更容易站在女主这边,成为了她的伙伴。

并且,正因为导演没有忘记在暴风般的主线叙事中,见缝插针地展现这些沉重的现实和社会问题,所以才让这部观感畅快的商业片,在观后还能留有余韵,让人深究一下女主角这个人物和电影想表达的主题。

而要讨论女主,就不得不提到影片结局,因此,介意剧透的请注意,以下会涉及关键情节!

我看到有人认为,女主角的塑造因为她片尾的行为而彻底失败,她最后决定自首,告发队友,是全片最大的败笔,使之前辛苦建立起的,让观众忘掉道德,代入主角的基础,瞬间崩塌。

但我完全不能认同这种说法,与这种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导演让女主角这样做,是从人物出发,遵循了这个人物从始至终,摇摆不定的特性,并且最终,因为这个行动,让她停止了摇摆,完成了人物的自我成长。

小琳这个人物有深度,就在于她也是灰色的,具有多面性的。她每个行动的出发点,并不是被社会的道德标准,或学校的规章制度束缚的,而全部遵循着她的内心,就像片尾她那句台词一样:一切由她自己来决定。

她的本质,是崇拜父亲,崇拜智慧,小琳渴望和父亲一样,成为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因此,当她的朋友最开始求她辅导功课时,她不要朋友请客,代劳,她最终答应,只因为朋友说可以叫她“老师”。这满足了她真正的渴望,她想与他人分享智慧,传授知识——也就是教育本该有的样子。

同时,在这单纯美好立项的天平另一端,是现实的困境,小琳深知贫穷的痛苦窘迫,所以但凡有机会可以改善经济状况,她总是嗅觉敏锐地直起腰板,毫不扭捏地接受钱财。然后,剧情的展开,总是不停往她更现实这一端的天平上加码。她发现了教育的真实面目——是老师为了谋财,提前泄题,是学校失职,为了赞助而不筛选人才,这个灯塔般的未来目标,竟然是虚假丑陋的,这让她的追逐理想,努力奋斗显得非常可笑。她当然会被天平更沉重的一头压倒,倾向于先解决现实困境。

更何况,在靠作弊赚钱,解决现实困境的过程中,她对智慧的迷恋,她好为人师的渴望还会得到奇妙满足,其实仔细看电影会发现,每一次让小琳下定决心靠作弊去帮助别人的直接原因,除了友谊以外,更重要的是她想出了一个完美作弊方案,比如用钢琴指法来传递选择题的答案,比如利用时差漏洞来提前看到考题,小琳被自己构思出的巧妙方法给迷住了,也十分满足于其他学生来聆听自己的设想并实践这些构思,对于小琳来说,这是检验自己智慧的好时机。

小琳这个人在整部电影中就在天平的两端不断摇摆,并逐渐构建起她内心的一道准则,在这个既不公平又不讲规则的世界中,她也可以运用她高超的智慧和方式去帮助朋友、解决生活困境、成为“老师”。

也正是因为这条准则,让她在影片的最后选择与班克分道扬镳,并说出STIC考试作弊真相。

在小琳看来,原本诚实而努力的模范生班克,竟然毫无愧疚之心地提议继续与小琳联手在各种全球性考试中作弊发财,这完全违背了小琳内心的准则,班克的提议里已经没有一丝善意,摇摆、情义和无可奈何了,仅仅是为了钱,从模范生到生意人,班克的坠落让小琳幡然醒悟,眼前的班克可能就是未来的自己,而班克会落到这样一步,小琳又是最大责任人之一,至此,小琳的内心不再摇摆了,她看清了这件事所酝酿恶果,人物在这里作出坦白真相的决定就显得非常合情合理了。

我们不能阻止人物的自我觉醒,更不能因为人物的觉醒刚好与主流价值观一致,就认定这是强行政治正确,就认为这是创作者在让人物屈服于大众道德观念,至少在《天才枪手》中,我看到的是非常清晰的人物内心逻辑和成长逻辑,小琳最终的回归绝不是认怂怕事,而是遵守了她心中一贯的自我准则。

最后,我想对于我国的从业者来说,看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别人家的青春片长这样?

在经历了《小时代》、《何以笙箫默》、《夏有乔木,雅望天堂》、《栀子花开》等一众国产青春片洗礼后,我们已经很习惯国产青春永无止境的内斗、家族恩怨和自怨自艾的恋爱故事,这些角色和故事跟青春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傲慢而无知的成人创作者朝年轻人扇去的一个大嘴巴子。

而真正的青春片则能极大程度体现出参差多态的面貌,我们常年看到的日式青春片,是各式少男少女在棒球、啦啦队、游泳、草裙舞、吹奏乐队等各类体育活动或艺术表演项目上的努力、友情、奋斗以及他们与自我的竞争和突破。而在另一些青春片中,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反叛的年轻人”形象,比如《天才枪手》中看不惯现行教育制度的小琳,比如《我的少女时代》中,全校同学在体育馆对抗教导主任的那一幕,比如《闪光少女》中,民乐组的学生在校长面前与西洋乐组学生的battle,更比如《死亡诗社》里学生们一一站上桌子和老师告别的那个场面。

所有这一切都在反复强调一种青年人的精神面貌,他们绝不像成年人那样陷入情爱缠斗,困于家庭恩怨,他们拥有敢于反抗和挑战的勇气,他们也拥有一起犯错和迷失的勇气, 只有这样的青春片,才真正体现出对年轻人的尊重和理解,才有资格被称为闪闪发光的青春!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