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一曲“温柔之歌”,一部法国现代家庭溃败的悲剧


来源:凤凰文化

8月24日下午14点,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主办、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处协办的“温柔尖锐的女性之声: 2016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温柔之歌》新书发布与对谈”活动在北京新国展&

8月24日下午14点,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主办、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处协办的“温柔尖锐的女性之声: 2016龚古尔文学奖获奖作品《温柔之歌》新书发布与对谈”活动在北京新国展·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展区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袁筱一,著名当代作家李洱,以及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专员Delphine Halgand出席了此次新书发布活动并展开了精彩对谈。Delphine Halgand女士向媒体和读者介绍了蕾拉·斯利玛尼如何在法语文学界脱颖而出并且凭借作品《温柔之歌》荣获龚古尔文学奖。袁筱一作为《温柔之歌》的译者以及法国文学研究专家,从翻译的角度和读者分享了她对于小说叙事艺术、语言魅力,以及作品触及的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路易丝为什么杀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冷漠”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作家李洱从当代文学创作和中外文学比较的角度和读者分享了他对于《温柔之歌》的解读。

新书发布与对谈会现场

蕾拉·斯利玛尼是一位80后法国作家,1981年出生于摩洛哥首都拉巴特,自幼热爱文学,2014年出版关于女性瘾者的小说处女作《食人魔花园》,在法语文学界崭露头角。2016年出版《温柔之歌》,小说在获奖之前已经成为享誉法国的畅销书,短短三个月即销售76000册,获奖后更是销量骤增,目前法语版销量超过40万册,版权已售37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于2017年8月重磅推出这部由法国80后天才女作家蕾拉·斯利玛尼著作的《温柔之歌》:一个发生在保姆与雇主之间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一曲捕捉小人物复杂情感与艰难处境的“温柔之歌”。小说的灵感源自一起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案例。在小说中,米莉亚姆生育两个孩子之后,再也无法忍受平庸而琐碎的家庭主妇生活,她和丈夫保罗决定雇佣一个保姆,路易丝就这样进入了他们的生活。随着相互依赖的加深,隔阂与悲剧也在缓缓发酵。路易丝宛如一头绝望挣扎的困兽,她的贫困、敏感、自尊,她对完美的偏执追求和对爱的占有,都在原本固有的身份差异面前面临溃败。“婴儿已经死了”,这个从结局起笔的小说包含了对当代生活的细腻分析。女性生存的艰辛、小人物的命运、爱与教育观念、支配关系与金钱关系,被一一揭示。作者冷峻犀利的笔触中渗透着隐秘的诗意,揭示着优雅生活表象和秩序之下,那巨大而复杂的黑洞。

这是一曲怎样的“温柔之歌”?从题材上似乎很难给这部小说归类:它是侦探小说,故事从一个引人入胜的结局写起——“婴儿已经死了”,进而讲述了一个保姆杀死她照看的两个孩子的故事;它是女性文学,故事的关键围绕两位女性展开——厌倦了家庭主妇生活的米莉亚姆和众人眼中仙女般的保姆路易丝,从而呈现了女性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的两难、爱与占有之间的困境;同时它也是一张描绘了社会边缘小人物的图谱,保姆们通常是移民者,没有身份证件、贫困无比,如同城市的幽灵般生活在平行世界,销售着她们的家务能力和母爱……正是这些线索交织而谱写了一曲完整的《温柔之歌》。小说展开伊始读者不免要问:路易丝为什么杀人?但在故事最后读者怕是会问:又是什么杀死了路易丝?小说没有给出答案,但答案又似乎隐藏在故事的蛛丝马迹中,一切都等待读者去开启、去解读。

蕾拉的获奖在法语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仅因为她是为数不多的获此殊荣的年轻女作家,因为她摩洛哥裔和女权主义者的身份,还因为她打破了进入文学界要从自传写起的不成文规定,因为她在小说中聚焦于点滴的日常生活来挖掘优雅生活秩序下那巨大而复杂的黑洞,及深陷疯狂之中的溺水者所有错综复杂的秘密和阴暗的命运。作家笛安表示:“阅读这部小说是件困难的事,很多时候我都不能面对这其间的惨痛”。

龚古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贝尔纳·皮沃赞誉《温柔之歌》的获奖“证明龚古尔奖回归了它设立之初的传统”,1987年龚古尔文学奖得主塔哈尔·本·杰伦表示“蕾拉·斯利玛尼为法语文学带来了新的书写向度”。作家阿乙认为“斩获2016年度龚古尔奖的斯利玛尼代表着最新的欧洲趣味”。而对于蕾拉自身来说,这是她坚信的文学的反抗的力量,她要为女性发出温柔且尖锐的声音,要去打破关于母性的神话和谎言,要以文学的力量去改变读它的人。

2018年3月,蕾拉·斯利玛尼将应法国驻华大使馆和浙江文艺出版社的邀请,作为中法文化之春的嘉宾到中国与读者见面。

《温柔之歌》[法]蕾拉·斯利玛尼著,袁筱一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8月,39元(精装)

[责任编辑:魏冰心 PN070]

责任编辑:魏冰心 PN070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