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纪念夏伊乔诞辰100周年专题展:刘海粟的“沧海伊人”


来源:雅昌艺术网

“沧海伊人”纪念夏伊乔诞辰100周年专题展览于近期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揭幕,或许你并不知道,在那些风云动荡的岁月里,这位艺术巨匠刘海粟的背后,曾默默无闻地站着一位伟大的女性——夏伊乔。

夏伊乔

“沧海伊人”纪念夏伊乔诞辰100周年专题展览于近期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揭幕,或许你并不知道,在那些风云动荡的岁月里,这位艺术巨匠刘海粟的背后,曾默默无闻地站着一位伟大的女性——夏伊乔。

“沧海伊人”纪念夏伊乔诞辰100周年专题展刘海粟美术馆

展览由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典藏部领衔策划,通过对艺术之家刘海粟、夏伊乔和女儿刘蟾作品的学术梳理和对比,以爱情家庭,夏伊乔的艺术生涯,艺术传承三个主题来表达呈现,旨在让世人全面了解刘海粟夫人夏伊乔的艺术人生和创作风貌,展示其一生的艺术成就和风采。

刘海粟与上海美专

昔日名媛无怨追随美术“叛徒”

夏伊乔祖籍浙江鄞县,生于上海,早年随父母移居印尼,是南洋的富商之女,少年时就爱上绘画。

在夏伊乔的艺术生涯中,她对诸多题材如山水、花鸟和风景等都有颇多佳作。她的画作中有雄伟俊秀的黄山,宁静祥和的乡村,烟雾弥漫的太湖,清逸幽雅的花鸟,但更多的是竹兰。自从拜刘海粟为师后,夏伊乔便与松、竹、梅结下了不解之缘。

夏伊乔朱竹蕙兰1986年纸本设色78.5×65cm  

提及她与刘海粟的初次相识,时间要退回到上世纪的1940年,时任上海美专校长的刘海粟应爪哇侨胞之请,赴南洋群岛举办“中国现代名画筹赈巡展”,并进行巡回演讲。

据刘海粟和夏伊乔的小女儿刘蟾回忆说:“在台下的母亲认真地聆听父亲刘海粟激情澎湃的演讲,他宣扬中华伟大悠久之文化,并提到历代文人注重描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它们隐含着人格与民族的象征,是坚忍、高洁、劲节的代表。父亲勉励侨胞应有松竹梅的精神。”

坐在台下的夏伊乔悄悄往台上递了一张纸条,她想拜刘海粟为师,学习中国画。

接过纸条的刘海粟对这样一手漂亮的中国字很是赞赏,然而更令他惊讶的是,他并没想到竟然是一位女孩子写的。

从小随父母侨居印尼的夏伊乔一直热爱中华文化。听完刘海粟的演讲,她更是彻底迷恋上了中国画。夏伊乔对“岁寒三友”题材的喜爱,也许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她虔诚地拜刘海粟为师。刘海粟回到上海后,妻子成家和已经移情别恋,他试着向异国女弟子倾诉孤独,等来了夏伊乔的追随。

28岁的夏伊乔与49岁的刘海粟正式结为夫妇

1944年1月16日下午5时,刘海粟与夏伊乔在上海外滩12号工商联谊会举办婚礼。证婚人刘崇杰,介绍人卢秋鹏,曾万铺,艺术圈好友众多,五百余人参加,场面异常热闹。

刘海粟与夏伊乔的结婚证书

28岁的夏伊乔与49岁的刘海粟正式结为夫妇,他们相识于南洋,结缘于艺术,从1944年到1994年这缘分一结就是半个世纪,堪称艺坛楷模。

一个“爱”字:一生相濡以沫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成立,人民的生产热情高涨,全国各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1952年-1953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在无锡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刘海粟被教育部任命为校长。自此,上海美专结束了40年的辉煌办学历程。刘海粟携夏伊乔在无锡、江苏等地写生,创作出一批富有生活气息具有时代特征的写生作品,《渡舟夕照》正是作于此时。

夏伊乔渡舟夕照布面油画1953年

1953年夏伊乔创作《渡舟夕照》时的留影

《看松听海图》是1982年刘海粟与夏伊乔一起到海门写生,即兴所画。画中赋诗一首:“夜诵义山似有得,朝暾溶入深情墨,海涛最识松贞烈,颂尔无言经无劫。一九八二年二月携伊乔游海门,看海色,听松风,尽情挥毫,回首畴昔,感怀难遏,乘兴写真,刘海粟,年方八七。”

刘海粟《看松听海图》1982年

画中所画的那位写生者就是夏伊乔。回首共同度过的半个世纪,正是有了夫人夏伊乔的悉心照料和关怀,年逾古稀的刘海粟安然度过了人生的低谷,并在三次中风后重新站起,再次迎来生命与艺术的春天,刘海粟在诗中,自比海涛,将她比作青松,赞誉青松“贞烈”、“无言经百劫”,这无异是对爱妻的最高评价。

1994年,98岁高龄的刘海粟在上海华东医院疗养。6月19号是夏伊乔的生日,据刘海粟与夏伊乔的幼女、画家刘蟾回忆说:“母亲以前从来不过生日,因为在我们心目中,父亲才是重要的。但是当时几天前,父亲突然给文化局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嘱咐他们备好纸笔、不要声张,他自有安排。”

6月19号下午,刘海粟等夏伊乔到了医院,两人一起去了医院附近的百乐门酒店。

1994年夏伊乔的生日宴

百乐门酒店门一打开,里面全是亲朋好友,刘蟾说,母亲惊喜不已,因为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

刘海粟挥笔写下一个“爱”字

刘海粟在一张洒金红宣纸上挥笔写下一个“爱”字,并题写了“夏伊乔七十八岁生日,当此祝寿。百岁老人刘海粟”,宴会气氛达到高潮,夏伊乔感动得流下泪来。

行书爱刘海粟1994年

“我父亲就是这个特点,他想的事都是大事,但是细节都想的非常周到。”在刘蟾看来,母亲对父亲的爱,是一种有表现、有行动的爱,她的爱是开放的;而父亲的爱,是埋在心底,所以两人才能这么融洽。

1994年8月7日,刘海粟的心脏停止了跳动。11月29日,捐赠交接仪式在衡山宾馆举行,夏伊乔从容地在捐赠书上签了字。 第二天,刘海粟的藏品与其本人的作品由部队护送,搬出了他的故居。夏伊乔目送军车远去,心底一片澄明。

刘海粟和她共向国家捐赠了973件藏品和作品,除分别赠给南京艺术学院和常州刘海粟美术馆各30件刘海粟本人作品外,其余的913件均保存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内,成为这座新建美术馆实力的象征。

刘海粟病逝之后,这张“爱”字就一直挂在他们的女儿刘蟾的客厅里。“父亲写的这一个‘爱’字的意义非常重大”在刘蟾看来,这不仅是对家庭的小‘爱’,而是对爱国家、生活、艺术的大‘爱’,:“这个‘爱’字是由母亲来承担、完成我父亲的美好的心愿:就是把他的爱的表现、收藏、创作都捐给国家,母亲带领我们孩子们完成的非常的完美,完全理解父亲的高尚品格。”

2012年4月25日,夏伊乔与疾病抗争了16年后,在上海中山医院仙逝,享年96岁。

刘海粟夫妇在汕头写生

艺术才情被生活“耽误”的女画家

作为艺术大师刘海粟的夫人夏伊乔的为人被世人所称赞,但她的艺术造诣却鲜人知晓。她沉迷丹青,才华横溢,曾被吴湖帆推举为海派顶尖水平的25位甲字画家。

1953年,她临摹明人周白川的泼墨山水人物,得到叶恭绰、章士钊、陈半丁等名家的极高评价。名宿章土钊曾评价说“于今画史属伊乔”。

刘海粟夫子庙前1924年

(左)仿唐六如松崖横云图刘海粟1956年

(右)仿黄鹤山樵山水图夏伊乔1946年

刘海粟所作的画热情奔放,豪放洒脱,而夏伊乔的画细腻温婉。

南村庄夏伊乔1963年

或许可以说,她是位艺术才情被生活“耽误”的女画家,她优雅、睿智、大度,在陪伴刘海粟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她以韧如蒲苇的不屈毅力伴护着遭遇困境的刘海粟;她对艺术的执着不减,刘蟾说,母亲只有在照顾父亲休息之后,她才见缝插针的泼墨挥毫。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张文俊曾经亲眼目睹,刘海粟在宾馆客厅作画,夏伊乔就在卫生间大浴缸上放了一块木板画画。

刘海粟一生钟爱黄山,从二十多岁直到92岁,他曾十上黄山,留下了许多色彩绚丽、气格雄浑的作品。

而每当他在学生们的拥簇下铺开了画板在黄山写生时,夏伊乔就独自拿着小画板,坐在小凳子上,在不远处静静地画。

1954年她创作的《黄山西海门图卷》刘海粟评价说,“此卷乃伊乔一九五四年黄山西海门写生,旭日初照,阳光煦丽,松石用笔简练,虚实兼到,层次远近,十分爽目,平生合作也。”

刘海粟、夏伊乔、张伯驹、潘素、沈裕君合作

四君子图1979年纸本设色42×69cm

除此之外,她还临摹恽南田,倪云林的作品,她画的《四君子图》,夏伊乔画竹,潘素画菊,张伯驹画兰并题,刘海粟画梅,沈裕君题篆书“四君子图“四字。

百合瓶花图夏伊乔1954年

她的作品早年大多已经失散,留下来的几幅工笔作品,如在本次展览中的《百合花瓶图》《仿宋人花卉手卷》,花卉设色,艳而不俗,工而不滞,足见其功力之深。

刘海粟、夏伊乔、刘蟾三人在复兴中路家中赏画

刘蟾是刘海粟与夏伊乔的幼女,也是家中唯一继承父母书画事业的一位。她先从母亲学素描、静物。后师父亲学中国画,有扎实的传统绘画基础,既学得了父亲纵横泼墨笔法,秉承了其苍茫老辣的神韵,却也天真浪漫,率性恣肆,温婉清雅,从而形成其独特的清秀雅逸之风。

夏伊乔朱竹兰花1979年纸本设色67.3×34cm 

1979年,刘蟾赴香港定居。此时,夏伊乔为女儿画《朱竹兰花》并题诗。幽兰修竹,如碧云白雪,伴有很深的意味。

牡丹,作为传统绘画题材,历代作者不乏其人,本次展览也共同展出了刘海粟和夫人夏伊乔及女儿刘蟾以牡丹为题的画作。

刘海粟牡丹1983年金笺设色42.3×50.5cm

1983年,刘海粟在钓鱼台为祝福祖国所作金笺《牡丹》图,这时的他已臻耄耋之年,但通览全篇,霸悍而不失狂率,老辣而不失逸宕,笔墨纵横,浑然天成。运用大写意没骨画法,并且融入西方后期印象派的方法,用洋红画花、石青点叶。红与青,形成强烈反差,增加了作品的装饰性,既雍容华丽又质朴灵动。

夏伊乔牡丹1986年纸本设色66.7×45cm

而夏伊乔所作《牡丹》图,线条温婉流畅,赋色清丽雅致,极具女性情怀。

刘蟾墨牡丹图1976年纸本水墨69.3×131cm

款识:妞见兴酣频点墨,灯下弛毫写来真。一九七六年六月二十有五日,刘蟾画,刘海粟题, 年方八十一。

钤印:刘海粟(白)艺术叛徒(白)刘蟾(朱)艺海堂(白)

刘蟾所作的牡丹图,既有父亲没骨画法的肆意洒脱,又有母亲双钩赋色的清丽雅致,融合两者所长,色墨淋漓,意趣生动。

刘蟾回忆父亲一文中曾提到:“白天,桌子给父亲画画。有一次画完他睡着了,我就用隔夜的墨,临摹他的画,画了一朵牡丹。第二天他起得早,看到我画的牡丹,激动地不得了,在我的画上题字。他和我说,这幅很好,像雨中牡丹。朋友来了也拿出来炫耀。”文中所说的这幅像“雨中牡丹”的作品,正是刘蟾于1976年所作的《墨牡丹图》。

“精神万古、气节千载。”刘蟾说,这是父亲的座右铭。

而父亲也曾教导她:一个人一定要经过波折才是完美的,而她当初并不是特别理解其意:“他十上黄山,每次都有新发现。父亲母亲两个人都是笑口常开,不管碰到什么问题,从来没有怨言,这是对生活热爱的一种表现。”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