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欧阳江河、于明诠:传统书法与百年新文学的互相致意


来源:凤凰文化

当代文学从来没有被书法书写过,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和书写的内容还有关系的书写者,我们想恢复书写的日常性,同时恢复一种文学性、创作性和专业追求相结合的传统。

墨写新文学

这是探险,是书法与现代话语的对话和争辩,是让一座山撞向另一座山,这其中包含着巨大的、革命性的雄心:或许,不可能原来是可能,或许,两座山本是一座山,或许,书法不仅指向记忆,也连接现在和未来。——李敬泽《前言》

凤凰文化讯(冯婧报道)7月15日下午,“新文学”一百周年之际,“墨写新文学——欧阳江河、于明诠书法展”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惊艳亮相。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7月30日。

本次展览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联合主办,北京玉泉书院承办,张清华先生策划,李敬泽先生作为学术主持。凤凰文化全程直播了开幕活动。

欧阳江河行书四条屏

本次展览集中展出了欧阳江河、于明诠两位诗人、书法家的近百幅作品,全面体现了两位作者对新文学、当代书法创作以及文学与书法之间关系的思考和探索。展出作品内容包含鲁迅、胡适、郭沫若、巴金、矛盾、曹禺、老舍、萧红、艾青、汪曾祺等老一辈文学家的作品摘录或经典文句,也包括当代文学家铁凝、莫言、北岛、余华、格非、张炜、韩少功、史铁生、西川、海子、翟永明等诸家小说、诗歌的精彩片段。两位参展艺术家对本次展览筹备一年时间,对于文学内容、书写形式、创作语言表达等方面做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最终择选了几十件作品进行展出,旨在面对当下书法创作与文本内容相互脱离现象,以艺术中心实践的方式对文学文本内容和书法创作技法形式之间的关系提出思考,做出探索。

于明诠作品

两位书法家从日常性出发,创作了很多适合小房间小桌子的小尺幅作品,此外条屏、斗方、扇面、对联等形式也应有尽有。除了对新文学经典作品的描摹,也有一些根据作家、作品的再创作。如于明诠的对联“古庐坐佛,老生带灯”就是贾平凹的四部长篇小说名字,“鲁迅彷徨老舍,巴金寒夜冰心”也遵循了平仄的基本要求。于明诠强调文学内容其实也是构成书法艺术内容部分,“从历史上来说,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它一定会反映在书法艺术作品当中。换一个说法,任何一个时代书法艺术的艺术内容里面,除了包括书法的技法以外,一定包含着文学内容。”

铁凝在观展现场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铁凝出席展览开幕式,并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策展人张清华先生主持开幕式,并对这次展览的缘起、意义作了说明,他对两位作者评价说:“两位艺术家共同点在于,深厚的文化情结、文化底蕴与渗入骨髓的文化意识、现代情怀。一是坚守本真。不盲从,不逐流,以文化修心养德。 二是融汇当下。以现代思维,关照传统、对待艺术,关注时代”。

学术主持李敬泽先生指出,在新文学100年之际,由一位诗人和一位书法家共同进行这样一次艺术实践,本身也是对于新文学100年很好的纪念,也是一次让新文学与古典艺术传统相衔接的努力。“实际上,新文学从一开始建立就是与传统的书写方式相脱节的。尽管早期的新文学作家有的也用毛笔写字,但是总的来讲,新文学从根本上是用钢笔、圆珠笔、电脑创作的,这不仅仅是个工具问题,这也是对于传统的书写艺术运用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说,当新文学成为中国人日常的思考和写作方式的时候,它也意味着我们传统的书写方式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书法不再和人们真正的创作和言说直接相关,书法变成了对古诗等特定内容的书写,而不再是一种日常的书写形式。100年来,书法反复摹写成为了我们告别古典文学后保存记忆的重要途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问题,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经过了100年的新文学,如何面对那个古老而伟大的书写方式和书写意义?同样的,我们的传统书法又如何面对100年来如此普遍的新文学?两位的这次展览,就是对这个疑难的有力回应。墨写新文学所做的努力,是要在新文学和古典的传统书写形式之间重新建立一种联系。”

欧阳江河草书西川《重读博尔赫斯诗歌》

欧阳江河也指出,本次展览不是单纯的文学或者书法的展览,而是在二者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致意的关系,“当代文学从来没有被书法书写过,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和书写的内容还有关系的书写者,我们想恢复书写的日常性,同时恢复一种文学性、创作性和专业追求相结合的传统。”在展览前,欧阳江河曾从四个层次阐释自己的书写意图:

第一个是“万古”。这种书写试图使书法史和文学史形成相互对话与致意的互文关系,它有一个历史的含义在里面,这一切都含有一种我认为是源于生命但又超乎生命的东西,万古和当下重叠在一起的;第二个是“万卷”。我写的这些当代作品全是之前看过的作品,现在通过书写这种方式重温这些作品,也是与这些作家的对话,通过书写的方式向他们致意;第三个是“万瓦”,黄庭坚有诗“一笑灿万瓦”,指的是我们住的房子,我们的日常生活。古人写自己的诗稿都特别符合生命的自然状态,而不是为了展览或者获奖而写,我想恢复这样一种关系,尽可能靠近古人的书写状态和书写性质;第四个是“万字”,我们写了一万个字,今天和大家见面。这一切构成这个展览总的气场,一个总的虚无与实际存在,它既有物质性,又把这个物质性通过书写和阅读挥发掉了。风吹掉了,阳光照的闪闪发光,月亮照在万瓦上像阳光一样,万卷书打开一晒字都没了,我们把它写下来,就是这样的,还原它的纯洁性,还原它自然天命的那一面。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长江学者陈晓明对于这次展览的文学意义做了阐述:“ 今天我们如何看待新文学和传统的关系,两位书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形式。书写、书法、书家是中国文化最虔诚的保持者和最重要的推扬者。我们民族文化中既具有强大自我更新的力量,同时又可以使传统得到发扬,我们没有理由不对我们的文化保持自信,所以,两位书家此次展览的深远意义不止在当下。”

现场嘉宾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光巨先生、著名书法家刘正成先生等,都从不同角度对于展览的成功举办及其文化意义,给予了深刻恰当的学术评价和高度赞扬。中国书协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致福,中国美院教授、博导、著名策展人邱志杰、著名作家诗人艺术家唐晓渡、西川、翟永明、徐冰,著名书法篆刻家王镛、石开、胡抗美、李一、曾翔、刘彦湖、王登科、蔡大礼、齐剑楠、程风子、杨涛、朱天曙、胡秋萍、李秒染、赵雪松、陈杰、韩启超以及来自全国文学界、书画界、艺术界的众多专家、学者、名家出席了此次展览的开幕。

海报

展览时间:2017年7月15日—30日

展览地点: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

[责任编辑:冯婧 PN041]

责任编辑:冯婧 PN041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