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石:21世纪,谁影响文化?


来源:凤凰文化

21世纪已经走了十年,我不仅没有看见全面的解决方案,反而看见更多的混乱。我们个人生活的舒适度虽然已经远胜于祖先,却又生产更多的欲望。追逐欲望,永无止境。我们过着非常舒服的物质生活,但我们不知道自己该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

编者按 以下是王石主席2017年3月31日在文促会四届三次理事会议上的演讲提纲。刊前经本人做了修订。文稿以简驭繁,视域广大,涉及诸多重要议题,且每有创见。应同仁之请,刊发于此。

 

[一]

前次平遥会议,我以“弥漫”一词形容文化的广泛影响。

从前讲文化,近乎文艺。而今认识到文化弥漫、影响所有领域。

“影响”,除字义之“如影随形,如响之应”外,还包括改变、塑造、驱使。 

文化影响一切。“一切”也影响文化。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相对独立。理论上没有主从关系。谁也不属于谁。谁也离不开谁。

 

[二]

从全球看,从中国看,谁在影响文化?

观察经济、政治、社会如何影响文化,如何改变、塑造文化之观念与形态,极其重要。

20世纪,影响文化的主要力量是政治。

首先是革命。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已届100周年(纪念与否俄国人颇纠结)。辛亥革命、五四、1949、文革,还有很多国家的革命和独立运动也发生于上世纪;

其次是战争。一战二战,席卷世界。接连不断的局部战争,各国内战。

再其次是冷战。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两个阵营的国际性对峙70年之久。

又其次,国内一次又一次政治运动,路线斗争,阶级斗争。

凡此,都极大地影响、改变、塑造了文化。

“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个有名的口号,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

如何总结上世纪政治对文化的影响,如何理性评价其得失,尚未展开。而尚未展开的原因,也仍然是上世纪政治影响的继续。

力度、程度、方式会转变。政治对文化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

 

[三]

但从上世纪后20年,本世纪近20年的趋势看,21世纪影响文化的主要力量将会转向经济。

[按,再往前看,还将有科技。科技正在超越以往的经济目的。其发展可能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的信仰、观念和生活。暂不论。

经济,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已是所有国家的主要目标。

过去半个世纪的经济总量,此期间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已经超过以往全部历史的总和。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645.2亿元人民币,只以千亿计。而2016年,已攀升到744127亿元人民币,以以几十万亿计。40年增长200余倍!

再看,1978年全世界GDP20万亿美元左右。而2016年,美国一个国家的生产总值已接近这个数字(将近19万亿)。

再没有什么变化,能够与世界经济巨变相提并论。

什么原因让英国、荷兰率先进入资本主义?马克斯·韦伯认为是精神,是“新教伦理”(人皆有罪。救赎之途是勤劳节俭积累财富,报答圣恩)。

但马克思认为是经济生活。

2016年春,我建议文促会传媒中心以“商道推动文明”为主旨拍摄纪录片。丝绸之路的启示。

公元前15世纪,地中海东岸的商业繁荣,促进字母代替繁难的丁头字、圣书字。腓尼基人对罗马字母形成贡献很大。“腓尼基”即“商人”之意。

丝绸之路之商贸,令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传到欧洲。

而今全球范围的人员往来,信息传播、文明互鉴、文化融合,无疑是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

财富膨胀为当代文化,巨型文化集团出现提供可能:好莱坞、迪士尼、CNN、国家地理,以及国内万达、腾讯、凤凰、华侨城等。

 

[四]

而目前看,经济影响文化、介入文化的主要问题,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忧虑的问题,是文化观念上的工具主义倾向。

文化,也包括文学艺术在内,是否有工具性,是否有实际效用,是否能够利用,甚至是否可以用来赚钱?

回答是肯定的。

战争年代说文艺是“武器”,改革初期说文化能“搭台”,现在讲文化可以发展为“产业”。

不少艺术家凭借文化生存,养家糊口,致富。

不能说文化没有工具性。

政治家不讲文化为政治服务,军事家不讲用文化提升部队战斗力,企业家不讲以文化获利,做不到,也不合乎情理。

但看文化,不能只看到工具性。不能只把文化当成可供开发的土地,可供冶炼的矿石,可供加工的原料,或者可供买卖的商品。

同样,也不能把文化产业看作以文化为题材,为产业发展、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寻找新的业态,新的产品,新的市场,新的消费群。总之不能把文化产的目的,仅仅视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仅仅是为了那个5%。

这样看文化,等于取消文化。

文化、产业同床异梦,原因在此。

 

[五]

文促会举办“两岸香会”,有朋友问,沉香是文化吗,我说是的,就是沉香点燃后散发出的袅袅香气。

说文化是“气体”,是质而言之。言其内在的精神性。

《辞海》文化概念,说是人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其狭义解释,也指向“精神”。

马一浮先生说“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

依据同样理由,马先生将“国学”诠释为“六艺之学”。因他认为“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统帅一切文化,是“至高特殊之文化”。

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就是指那个“至高特殊”的部分。

文化包罗万象。裹小脚,三妻四妾,抽大烟,都是文化。但不可谓之灵魂。

文化的价值,既包括有形的、看得见的,也包括无形的、看不见的。前者是工具性的,或者可以作为工具,后者是精神性的,是文化的根本。

文化之为文化,重在后者。

有人问文化产业究竟是“文化”还是“产业”?

是文化,又是产业。文化是灵魂。产业是生命。一样不可少。

如何理解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宜区分首位次位、老大老二。

无论文化(社会效益),还是产业(经济效益),一个不及格,即全盘不及格,整体不及格。

逻辑很清晰。

投资文化产业须有限制性门坎,须有双重资质。资金之外,还须有文化、创造激情、鉴赏力和文化评价能力。尤其是老板。

究竟怎样认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究竟怎样认识文化产业,目前看法和实践还是初始的,肤浅的,过分乐观和一厢情愿的。

 

[六]

资本、产业、产品、市场,如何衔接文化,衔接思想,衔接情感,衔接美……还需要一个漫长而又漫长的过程。

我选择相信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善意提醒。即他认为人类理性支配自身能力的智慧,总是滞后于能力的发展。并且这种“滞差”总在历史过程中一再重复着,因而被他称为“历史的主题”。

从历史发展顺序看,智能在先,掌控智能的智慧在后;技术在先,目的合理的运用在后;即:经济在先,文化在后。

例证,可以N多次毁灭人类的核武器发展在先,而如何限制、控制、消灭核武器?危机潜在。

相应于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相应于高度发达的智能社会,“文化”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还无从知晓。

说道德“滑坡”不确切。道德是历史范畴,因时而变。

但社会文化与自然科学不同,不是“代替”,不是“淘汰”。

柳宗元说“经无权则泥,权无经则悖”,凡事有变有不变。

只要地球健在,人类尚存,追求文明与进步的普遍的文化精神或许是永恒的。

 

[七]

而目前,我们正处于经济、文化的“滞差”之间,因而处处见到经济的“胜利”,文化的失败:

1. 拜金主义的人生教育,已将“成功人士”诠释为“有钱人”,并将追逐财富内化为亿万人的生活目标。

2. 商业领域的“购买”、“交换”行为已蔓延到官位、职称、文凭、奖励、薪酬、招标等众多公、私领域。几乎一切标准、规范、限制性规定均可以“生意”方式解决。

3. 急功近利,由牟利习气演化为社会风气。让各行各业一起陷入浮躁。人人“活在当下”,许多人不再愿意去想几年后、十几年后的事情。

4. 财富当前,父子、母子、兄弟、姊妹、夫妻的伦理和感情瞬即瓦解。各种怪现状,竟能支撑娱乐风气下日播电视节目之收视。

5. 大众产品低质化,似无底线。以本年度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鹬》较之《熊出没》一类,可见文野精粗雅俗。更多是“肉麻当可爱”。

6. 企业化令媒体变性。往日“公器”“良知”已跪倒于市场。社会乱象,明星绯闻,因吸睛而显尊贵。

7. 从追求真理,服务人类,到追求利润,服务老板;一批知识分子沦为特定利益集团的专业人士。让人痛恨的伪劣产品和商业欺骗后面隐约可见其忙碌身影。

8. 利益驱动主宰文艺命运。部分文化因坐拥消费市场获得超量发展。而另一部分文化因暂无获利前景,只能归于寂寞。

9. 精英艺术家在巨大利益招唤下投身大众文化。高端文化,雅文化流失。对照上世纪50年代和近几届文化界别政协委员名单即可了然。

10. 相信市场万能,指令院团改企。基本失误。

等等。

人类总会走出这个经济与文化的时间差,总会走出这个“最好的”,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

 

[八]

我们乐观相信,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这些不同的项目,终会在一个共同目标下渐次融合,终会凝结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名字当然叫做文明,即新的现代文明。

而闪耀这个文明上空,指引人类行进方向的,也仍将是代表整个文明的伟大精神。

最后抄录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写于《现代文明的成坏》一书的两段话,作为结语。

“21世纪已经走了十年,我不仅没有看见全面的解决方案,反而看见更多的混乱。我们个人生活的舒适度虽然已经远胜于祖先,却又生产更多的欲望。追逐欲望,永无止境。我们过着非常舒服的物质生活,但我们不知道自己该想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为了满足更多的欲望,我们势所难免地彼此争夺,互相冲突,而且浪费和消耗巨量资源,使得我们的家园地球,终于不能支持我们无限扩大的需求。然而,我们的心灵却是空虚、寂寞和无助的。下一步,人类会走到哪个方向?如果我们不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调整前进的方向,大概会在这无底深渊,越陷越深,以致在全球无限的物质欲望和压力下,最终丧失自己,人类将成为只是拥有巨大生产力和高科技能力的猿猴。”

“中国不能够自满于今天获得的财富,更不能自满于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上的地位。中国应该更往高处看:所有人类,包括中国人,都将合组一个大家共有的人类社会。在世界共有的文化之中,中国几千年来累积的许多智慧,应当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经过创造性的转移,人类文化之中的东方部分,庶几能矫正和弥补西方现代文明的缺失,彼此融合为一,变成全世界的未来文明。

(原文标题:《王石:21世纪,谁影响文化?》,原文刊发于“中华文化促进会”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责任编辑:游海洪 PN135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