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海底总动员2》:那个充满想象力的皮克斯去哪了?


来源:北京青年报

迪士尼动画片承载的宣教功能,在皮克斯的序列里也从不缺席,《海底总动员》系列里是满满的“爱护家人”、“帮助他人”,谆谆教诲不绝于口,父母与朋友的教化功能被一再放大。

就在看《海底总动员2》的前一天,恰好在上海电影节上重温了4K版的《瓦力》,就免不了把这两部相隔8年的动画放在一起比较,因为它们都是“皮克斯出品”,它们的导演和编剧都是安德鲁·斯坦顿。一句话,看《瓦力》时有多激动,看《海底总动员2》时就有多失望。或许是对斯坦顿这个老皮克斯的期望太高,眼见一个还算精良的动画片,脑子里却仍是《瓦力》里击节赞叹的想象力。一个从造型到立意,各方面都在重复自己的皮克斯,还是那个勇往直前的小台灯吗?

从剧情编排的角度讲,《海底总动员2》在《海底总动员1》上映13年后才诞生,人设上其实讨了个“偷懒”的便宜,在这个有些烦躁、啰唆的配角身上,承载了更执著的情感。影片一直在消费多莉“短暂失忆”的设定,反复使用闪回来承接后续剧情,一旦她的寻亲之路遭遇瓶颈,编剧就让她想起某个线索,给出新的提示,遭遇新的角色,如同单线游戏跳到下一个场景。这样的套路重复多了,难免单调,这也就是为什么开场20分钟后,累积成一种乏味的定势,鼓噪的对白更让人疲倦,只能靠八爪鱼的“伪装术”来掀起新意。

估计很多人看完《海底总动员2》之后,印象最深的就属那只八爪鱼了,这也是整部影片中最具想象力的角色。皮克斯充分挖掘了他“变形变色”和“身手敏捷”的超能力,逼真地模拟周边物品和色彩,既能像鱼一样游,像狗一样跑,像猴一样吊,最后还能像人一样开车……简直是“开了挂”的终极生物。以八爪鱼能力之强悍,他压根就不需要多莉的那个小标签,直接变身藏在车厢里就行了,所以一开始的交换条件,只不过是编剧为了让他有足够的动机去帮助多莉而硬加上去的借口罢了。相比之下,其他的配角即便是尼莫父子都略显单薄,两只大鲸的造型更是乏善可陈。

虽然多莉口口声声说“人生没有计划”,但整部影片都是精心编排,充斥着巧合的计划。且不说以太平洋之大,跨越的路途之远,怎会如此轻松地一步到达,即便是多莉的寻亲过程,也是在一种牵强的(旧)情感中定义,不及马林寻子来得自然顺畅。幸好这是一部儿童向的动画片,“乐于助人”终归是值得赞扬的优秀品质,哪怕八爪鱼的条件来得如此生硬,鸟儿和海狮的帮忙无头无尾,也不会有孩子去追究其中的逻辑强度。

皮克斯在技术上无可挑剔,但《海底总动员2》并没能把他们在建模和渲染上的能力充分发挥,与《恐龙当家》里重建山川的计算量和逼真程度相比,这一次的海底世界虽然提升了光影和流体的质感,但在视野的开阔和纵深上并不显著。迪士尼动画片承载的宣教功能,在皮克斯的序列里也从不缺席,《海底总动员》系列里是满满的“爱护家人”、“帮助他人”,谆谆教诲不绝于口,父母与朋友的教化功能被一再放大。

伴随着西格妮·韦弗温厚的嗓音“救助,治疗,放生——”全人类都成了充满爱心的环保主义者,水族馆也是为了“保护弱势群体”而建,治好了病鱼就放归自然,没有买卖,没有杀戮,也没有表演,连上一部的熊孩子都不再露脸了。在一个没有反派的完美世界里,如何制造高潮,主创们也算是煞费苦心,影片最后20分钟总算来了点激情,却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海底总动员2》在北美的分级从上一部的G(大众级),降为PG(家长引导),或许就是因为片中唯一的高潮戏——公路飙车太过瘾了,美国电影协会生怕孩子们跟着学了坏。这种心态就像是多莉的父母,总是小心谨慎地守着孩子,纵然在一个小鱼缸里生活了一辈子,也不敢向大海跨出一步。

在皮克斯老大约翰·拉塞特入主迪士尼之后,这两家原本风格不同的公司,在取材和定位上愈加交融。年初火爆的《疯狂动物城》,玩得就是成人世界的“现实梗”,把社会关注热点都搬到了动物的乌托邦;而像《海底总动员2》这样,表面上“人畜无害三观正”的合家欢动画,也被片方偷偷夹带了私货:多莉他们在路上撞到的那对CP,很明显就是“同性恋夫妻”。联想到多莉的配音者艾伦·德杰尼勒斯,正是美国著名的同性恋明星,很难不让人猜测,这又是迪士尼在刻意掺入现实敏感话题。

在美国,已经有家长提出了质疑,在这种动画中添加的特定导向的人设,是否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演斯坦顿不置可否,艾伦也没正面肯定,“不过是一个女人剪了很丑的短发,这也不能说明就是同性恋呀”。鉴于奥巴马主政期间,同性话题在美国社会达到了新高度,精明如迪士尼当然不会放过,迟早要把这种趋势做到主流动画里。到那时,就不只是《冰雪奇缘》里遮遮掩掩的“姐妹情”了,说不定在《海底总动员3》里,长大后的尼莫还会离开老爸,独自去寻找一条“男朋友”……

[责任编辑:冯婧 PN041]

责任编辑:冯婧 PN041

  • 笑抽
  • 泪奔
  • 惊呆
  • 无聊
  • 气炸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