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罗伯特·麦基:中国电影应拒绝模仿好莱坞


来源:中国新闻网

麦基在“把脉”中国电影时提到,如果中国电影还想再有辉煌的国际化存在的话,“就应该拒绝对好莱坞的模仿”。

中新网北京5月27日电(上官云)“我对‘故事’有天然的好奇心。”近日,有着“好莱坞编剧教父”之称的罗伯特·麦基在北京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专访。他表示,“故事”,既是艺术也是一门手艺。同时,麦基在“把脉”中国电影时提到,如果中国电影还想再有辉煌的国际化存在的话,“就应该拒绝对好莱坞的模仿”。

罗伯特·麦基在接受采访

一本“预先并未有计划要出版”的书

对于罗伯特·麦基这个名字,中国的电影从业者们并不陌生。他创作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原理》(以下简称《故事》)是不少艺术院校编剧、导演专业学生的必读理论著作。据出版方介绍,该书至今已有超过包括英语、法语等20多种语言版本,他本人亦创作过《死亡档案》、《苦难》等多个剧本。从1983年开始,麦基从事编剧培训事业,彼得·杰克逊、梅格·瑞恩、朱莉娅·罗伯茨等著名编导、演员都上过他的课。今年5月份,他再次来到北京开设故事研习班。

对于“故事”,麦基自小就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他说:“在我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读故事的时候会觉得快乐或惧怕,然后就会感到好奇:故事为何能给人带来这种感受?我对故事背后的原理,对于写作者如何施展这样一个‘魔法’很好奇”。

最初,麦基并没有想要出版《故事》。他说,自己原本是一名大学教授,开设有关“故事”的课程,后来这门课越来越受欢迎,“有人邀请我把这门课带到欧洲,然后是美国等地”。

期间,有出版机构开始联系麦基,希望他能就此出书。当时,麦基回绝了。他的想法很简单:这门课程结构是基于学生的问题,并由此来做研究,并不适合出书。但他最终还是被一家出版社说服了。

麦基说,毕竟个人精力有限,单凭授课难以让更多人了解到他对“故事”的研究成果,写一本书的话影响的人会多一些,“但老实说,这真不是一部事先就计划好的书”。

《故事》平装立体封

故事是艺术也是一门手艺

麦基衡量故事的好坏自有一套标准。他认为,从主观角度来说,好的故事要对读者有吸引力并能保持住,给予读者阅读满足感,同时带来正面激励作用。

“故事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手艺。好比一张精美的图画,一般观众主要去感受画面美,而专业学习美术的人却会研究笔法、颜色搭配等。其实,所有的艺术本身都是二者的混合,一方面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是实施力、执行力、技巧。”麦基分析道。

在某种程度来说,“编剧”也意味着写故事、讲故事,经常会涉及对原著二次创作。麦基认为,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几乎不可能把一部文学作品直接搬上银幕,“比如小说可以对一个人的内心有细微的文字描写,但摄像机却难以直接拍摄角色的内心。所以,必须有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同,编剧们在改编的时候会遇到小说家难以遇到的问题。麦基举例:“比如要表现人物内心,有个偷懒的办法:配画外音或加入角色‘独白’。但表现力比较弱。改编好了,皆大欢喜;如果没有改好,大家可能就会抱怨你不忠于原著。在这个方面来说,李安的《色·戒》改编得非常成功”。

“所谓改编或者再创作,最重要的是既要抓住原作的灵魂和精华,又要在此基础上有好的发挥,这样实际上非常困难,需要一个特别有敏感度的编剧。事实上,大部分的改编最后都不太成功。”麦基略有遗憾地说道。

罗伯特·麦基在讲课

中国电影应拒绝对好莱坞的模仿

对于中国电影和中国编剧行业,麦基也有所关注和了解。他透露,近来自己看了六部在中国国内热映的中国电影,“这些电影有成功之处,但模仿好莱坞模仿得比较差,这样的电影永远不可能走出中国”。

麦基回忆,30年前中国电影曾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国内的第五代导演们在世界各大影展上拿了很多奖项,“如果中国电影还想再创国际辉煌的话,就应该拒绝模仿好莱坞。要是用好莱坞模式来展现中国的神话传说,就很难成为一流的作品”。

“对于故事来说,银幕虽然永远需要存在,但现在人们可能更多地通过手机、电影来观看,或者干脆在家里就有大银幕。像电影院这样需要在固定时间、地点观影的模式已经是有些落后了。”麦基分析,最后可能一切故事都通过“在线”来看,或将其存储在某个设备里,随时随地看。

不过,麦基认为,这样也会让艺术家所受的来自投资方、制片人的限制减少,“未来我们还是需要有非常好的演员、故事和摄影师,但他们协作的方式会发生很大变化”。(完)

[责任编辑:冯婧 PN041]

责任编辑:冯婧 PN041

  • 笑抽
  • 泪奔
  • 惊呆
  • 无聊
  • 气炸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