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我们的主流戏剧为什么不好看?


来源:北京青年报

任何戏剧发达的国家都存在主流戏剧,所以我们对戏剧的主流诉求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我们的主流戏剧作品为什么不好看呢?或许是我们的创作者们忘记了戏剧的初衷。

戏剧审美原本是一个灵魂被洗礼被净化的过程,然而在今天,每当看完“中国原创”走出剧场后感受到的更多是被无趣的人、无趣的事,以及干巴巴的高尚主题撞了个满怀,脑中留存下的只有空泛、虚假、肤浅的感叹,而醍醐灌顶的愉悦几乎成了奢望。

中国国家话剧院作为一个国家戏剧的生产平台能够高举“原创”旗帜,绝对是一件极具战略眼光的好事。毕竟近年来国家艺术院团创作观念的陈旧、艺术作品佳作少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提倡“原创”,无疑是对当今创作力的重新警示,而把全国院团的新创话剧集结到北京来,是对中国戏剧原创能力的一次摸底。

我并不清楚国话在邀请剧目时是否有倾向性,从两届原创话剧邀请剧目来看,以现当代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目占据的比例相当高。第一届除《枣树》《代理村官》《老大》《民生巷11号》《理发馆》《鲁甸72小时》等当代生活题材之外,更有契合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作品,如《祖传秘方》《古田会议》《共产党宣言》等。也有少数历史题材的作品,如《伏生》等。第二届邀请展虽然才刚刚开幕,纵观《叩问》《生命如歌》《秦岭深处》《小平小道》,以及《红岩魂》《图云关》《朝天门》等,创作题材仍然紧扣时代。

提倡“原创”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表现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有人说要体现时代精神。显然,更准确地说,它是主流戏剧的诉求。而主流戏剧与原创戏剧概念的混乱也说明了我们对“原创”有误解。

任何戏剧发达的国家都存在主流戏剧,著名的普利策戏剧奖,作为美国主流戏剧的重要奖项,当初设立的宗旨就是表彰以美国当代生活为创作素材的美国本土剧作家。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姆斯、阿瑟·米勒等都曾获此殊荣。所以,我们对戏剧的主流诉求是没有问题的。那么我们的主流戏剧作品为什么不好看呢?我想,或许是我们的创作者们忘记了戏剧的初衷。“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着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模仿”,它“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或曰戏剧的这个定义永远不会过时。

戏剧审美原本是一个灵魂被洗礼被净化的过程,然而在今天,每当看完“中国原创”走出剧场后感受到的更多是被无趣的人、无趣的事,以及干巴巴的高尚主题撞了个满怀,脑中留存下的只有空泛、虚假、肤浅的感叹,而醍醐灌顶的愉悦几乎成了奢望。曾有学者感叹“文学正在从精神领域退场”,我想这大约也是戏剧等艺术疲软的症结——文学都没有精神了,戏剧又何谈文学性?好的文学对戏剧艺术的滋养绝对功不可没,它是创作者精神的积淀,它是创作者对现实存在的深度思考,它是创作者对人生命和精神的本质求索。今天的文学不仅从精神领域退场,也从戏剧中退场,从而使得更多的当代戏剧仅仅停留在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浅表描摹上。

当下与永恒,如何求得平衡?这首先是个文学创造力的问题,其次才是舞台创造力的问题。诞生于上世纪末的京剧《曹操与杨修》今天已然成为真正的经典,并不是因为编剧陈亚先热衷于对当下时代的书写,而是因为他找到了人性跨越历史、跨越时代的共通性,发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勾连,发现了“人”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再透过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伟大和卑微,去思索历史和历史中的人。《曹操与杨修》是陈亚先用毕生的积淀来创作的,所以他说“我就是杨修”。而今天的剧作家,还有多少人是调动灵魂来创作?

让主流戏剧成为经典,让文学深度在场是必要的,只是难道这就足够了吗?非也。文学的现代性和舞台语汇的经典性同样必要,当“导演时代”真正来临之前,主流戏剧创作者只要老老实实地通过演员塑造形象、再现剧本、完全写实主义地舞台表达、让观众能够领悟到经典剧作文本带给我们的巨大震撼就足够了。但今天,当“导演时代”来临,毫无创造性地呈现经典反倒会成为导演创作力匮乏的代名词,因为,躺在原作上,绝不会让经典更有力。

2015年末到2016年初北京先后迎来了英国国家剧院的戏剧电影“卷福”版《哈姆雷特》和“皇莎”版的《亨利四世》《亨利五世》。莎翁剧作文学的现代性毋庸置疑,那么如何让经典精湛继承,如何让古典离我们更近些,就体现了导演的思考。“卷福”版《哈姆雷特》和“皇莎”版《亨利四世》《亨利五世》都没有惯常经典改编那样被解构、被肢解的剧情,如果对照剧本会有惊人的发现,前者整部戏的戏剧发展除了局部微调之外,几乎全部按照莎士比亚原著中的戏剧场景推进,而后者更是在场景、情节、台词,甚至古英语上都极度忠实。但是,不同的是,《哈姆雷特》中当演员和舞台被灯光赋予生命后,一切都显得并非那么简单。上半场的富丽堂皇和下半场的黑色废墟共同呈现出古典和现代杂糅的风格,表演风格同样如此。“卷福”版《哈姆雷特》的导演显然无意于颠覆经典,而是企图在古典与现代中自如切换,在经典中寻找与当下对话的方式。同样属于主流戏剧的创作,“皇莎”版的导演手法就显得亦步亦趋,过于敬畏,没有突破,呈现给观众的更多是莎士比亚的世界,而不是他们自己。

其实,与其说“原创”是为了表达时代精神,表达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不如说,“原创”是一种创作者思考世界的方式,是创作者对自己精神追求的抵达。也就是说,“原创”的烙印是属于个体与个体精神的,而不是属于某一个时代。无论是主流戏剧,还是商业戏剧,抑或是先锋戏剧,概莫能外。而主流戏剧的创作因为更需要兼顾当下时代精神与人精神的永恒而值得我们细细考量。

[责任编辑:徐鹏远 PN071]

责任编辑:徐鹏远 PN071

标签:戏剧 主流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