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威尼斯电影节为什么越来越颓?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为全世界最“古老”的电影节,诞生于极权时代的威尼斯电影节已经走过了83个春秋,如今它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全球化的市场,更难把握风向潮流的艺术环境。

作为全世界最“古老”的电影节,诞生于极权时代的威尼斯电影节已经走过了83个春秋,如今它要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全球化的市场,更难把握风向潮流的艺术环境。面对关注度下降的现状,曲高和寡的威尼斯电影节又该何去何从?

红毯上一票美国明星

获奖的却是另一拨人

在各国媒体的文章中,“星光黯淡”,“虎头蛇尾”,“奖项爆冷”成为近年来威尼斯电影节的标签,虽有些苛刻,倒也算贴切。譬如刚刚抱得金狮的《来自远方》,冷得连嘘声都听不到了。自2012年阿尔贝托·巴贝拉接手威尼斯以来,面对日渐衰落的人气,这位卷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主席,能够抓住的救命稻草并不多,数来数去也就两件:好莱坞出品与电影交易市场。这两把刷子与威尼斯数十年来强调的艺术性并不相称,硬要绑定反而让参与者和旁观者有种割裂感,红毯上是一票美国明星,获奖的却是另一拨人。毕竟曾是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的主场,挖掘过黑泽明、侯孝贤等世界级大师的老牌电影节、对风格探索的鼓励,对异域文化的挖掘,对艺术表现的推崇,让威尼斯的骨子里沿袭了意大利人于文艺复兴后的执着和迷恋。然而,毕竟遭到5月份戛纳的直接压制,一年内最优秀的大师力作已被筛选了一遍,威尼斯只能在那些还不够顶级的名导和来不及做后期的影片中选择。强烈风格化的电影更容易收获追捧,譬如今年“鬼才编剧”考夫曼的动画片《失常》,居然就拿了评审团大奖。

威尼斯的评委们依然秉承着“艺术至上”的宗旨,68届是索科洛夫的《浮士德》,70届是本土纪录片《罗马环城高速》,去年则是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寒枝雀静》荣登金狮。由大牌明星参与的美国独立电影,以及作为欧洲主流艺术片代表的法国制作,在威尼斯常常是陪跑,这种“吝啬”的状况近5年来愈加明显,夹杂着昆丁·塔伦蒂诺讨好“前女友”科波拉,把金狮奖强送《在某处》的“丑闻”,以及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大师》因评审翻脸而败给《圣殇》的尴尬事件,艺术之名似乎成了少数人的盛宴,而大部分旁观者一脸茫然。这种趋势也让威尼斯的气质愈加“高冷”,愈加难以捉摸。不甘心过于小众的导演,反而会考虑前往柏林和戛纳,毕竟评奖趋势的相对稳定,对于创作者来说也是种引导。

今年的入围者阵容,比戛纳还是低了一个档次,甚至于被调侃“还不如几位评委有名”,手拿金狮的委内瑞拉导演不忘致敬侯孝贤,可大家还是记不住他的名字,两部获大奖的南美电影,依然很遥远。回想起马克·穆勒时代,他过多的商业操作(譬如招揽好莱坞大片,设立3D电影单元,招商建造新电影宫,讨好华语电影等)虽然伴随着质疑,但也带来实实在在的赞助,颇高的媒体关注度和人气;而到了巴贝拉时代,倒是简化得清净、纯粹、像《寒枝雀静》的取景一般冷僻,可这份任性,也是要付出代价——“曲高和寡”的涵义就是,“外人看不懂了,自个儿玩儿去吧”。

只为新片攒口碑

交易市场还不灵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威尼斯电影节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电影交易市场,仅有个俱乐部性质的联谊机构,而非真正能够谈成生意的商务平台。目前三大电影节中,戛纳的电影市场最为成熟,全球影响力和交易量互为推动,地下二层每天谈成的版权交易,某种程度比地面上的红毯秀更有意义。柏林则占了2月开幕的“先机”,也在大力发展自己作为欧洲电影交易市场的潜力。可是到了9月份,一年中剩下的未交易新片已经不多了,不仅卖家稀少,买家手中的配额也常常用完,既然丽都岛为国际发行商留下的选择屈指可数,他们与其在展台后无所收获,还不如早早打包另谋出路呢。

对于威尼斯为何迟迟没有自己的电影市场,上届主席马克·穆勒的态度倒是干脆,“威尼斯不需要市场,欧洲片商还在度假……多伦多就是市场,威尼斯就是为新片积攒口碑的!”然而这种为他人作“嫁衣”的慷慨,流失的却是影展在业内人心中的实用性,与其在威尼斯冒风险博口碑,还不如直接去多伦多一榔头敲定。

巴贝拉上台后,欲迎还羞的威尼斯终于想通了,真正着手打造自己的交易市场——挖来了法国人帕斯卡·迪奥特来效仿戛纳,通过老买家的关系网建立稳定的合作意向,视频资料库的积累,新片特别放映,在线平台的搭建,实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经过3年的运作,威尼斯的交易市场只能说是初具规模,在巴贝拉口中,超过1000的注册展商,赶着多伦多开幕前结束的交易市场,完全能称之为“胜利闭幕”了,至于真正的成交量,那还得看当年的整体形势,本土片商就算想追好莱坞新片,也得看市场容量下菜。

其实,威尼斯无时无刻不在羡慕戛纳的长袖善舞,有意拉拢了好莱坞新片首映,大牌明星对人气的提振明显,看看今年上半场的热度就一目了然——强尼·戴普简直要被疯狂的媒体和粉丝们绑架了!尤其是前两年《地心引力》和《鸟人》作为开幕片的口碑爆棚,他们之后的奥斯卡横扫,的确彰显了威尼斯选片人的眼光。然而,它们对于威尼斯本身并没有多大的促进,那些海报上印着金狮图案的艺术电影,通常要排到来年春天后才能在欧洲和北美上映,那时人们可都去关注柏林和奥斯卡了。

更何况,今年的开幕片《绝命海拔》哑了火,杰克·吉伦哈尔也救不了场,《丹麦女孩》、《聚焦》和《黑色弥撒》这三部“明星片”聚完了第一波人气,剧组成员随即赶往多伦多,那里还有更热门的《火星救援》,想要娱乐效果就得接受民众的“势利”。纵然威尼斯抢到了这些影片“世界首映”的卖点,但仅仅相隔几天的红毯,对于多伦多的观众反而拉高了期待值,便宜了在那边“守株待兔”的媒体和片商。至于9月10日后被冷落的威尼斯,景色依旧,门庭稀落,只能靠12日的颁奖来挽回一丝关注。

拿金狮的导演是谁?哦,一个委内瑞拉人。

感情回报低

对影迷不“友好”

交通不便,恐怕是威尼斯的红毯现场和观影人气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与圣马可广场熙熙攘攘的游客人群相比,威尼斯电影宫所处的丽都岛几乎算是个僻静的角落,这里虽有数家知名大酒店,但在电影宫10分钟路程外,则完全像是个欧洲人度假的小村落。悠闲的本地居民并不把电影节放在心上,那些匆匆赶来的国外记者们擦肩而过,一头扎到电影宫里,无需与他们打交道。许多剧组住在主岛上古色古香的酒店里,奢侈品牌的派对也常选择那些洛可可风格的水边旧宅,明星们通常只在作品首映的当晚,才匆匆坐着快艇赶到丽都岛。电影宫后面的小码头,是他们与媒体接触的第一站,红毯、首映、发布会、一时间的热闹,其实都远离传统的威尼斯景区。想要目睹这一切,影迷们得不辞辛苦地从圣马可坐船到丽都岛,提前赶到电影宫还老被保安拦在了红毯外,只能找门口的金狮塑像和海报自娱自乐了。

没有戛纳满街都是的海报,威尼斯市区里的电影节气氛并不浓,可偏偏同戛纳的规格一样,大多数影迷们即便来到了丽都岛,也没机会进电影宫里观影,只能在老远举着牌子看一眼明星,能要到签名就算撞大运了。从威尼斯火车站,圣马可码头,再到丽都岛电影宫,这一大段长途跋涉,只为远远看到明星红毯的影子,若非职责在身的记者,又有几个游客愿意这般折腾。

即便是欧洲本土的产业人士,也有抱着度假的心态来到威尼斯的,毕竟缺少市场交易的任务,也就没有了成交量的压力,威尼斯对于他们来说,还真成了看新片首映的好去处。而那些匆匆赶来,又匆匆飞走的人,大多是“下半场”要赶往多伦多的剧组明星。毕竟那里的关注度和人气,能更快转化为商业价值,效率也远高于慢悠悠的意大利人。2004年李安在威尼斯还未结束前,就带着《断背山》赶往多伦多,谁想一下飞机就接到威尼斯组委会的通知,直接坐上返程班机回来领奖。这些年,威尼斯与多伦多在举办时段上的重合,让许多导演和明星都有类似的赶场经历,甚至不得不放弃在威尼斯的红毯首映,李安本人也是直到2009年当评委主席时,才真正能“安心”地在丽都岛上从头待到尾。组委会也着急,咱威尼斯如此独特的美景,惬意的时段,怎就被人抢去了风头,难不成真是上次施工挖出的石棉断了“风水”?而对于想要去朝圣的影迷来说,车船票,住宿和消费,纵然是八九月的好天气,普通人想感受下电影节的氛围也并不容易,时间成本之高,情感回报之低,说来还真不如在家刷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呢。

[责任编辑:杜鑫茂]

标签:电影节 威尼斯电影节 风格探索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