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诗人西川:“流氓”丛中的老式知识分子


来源:凤凰网文化

著名诗歌评论家唐晓渡将西川称为“一开始就成熟的诗人”,在他身上具有“老式知识分子”的文明姿态,这是当代中国诗人中是稀缺的。一位外国的诗歌学者私下里跟自己说,中国的当代诗人很多都像流氓。

西川任北师大驻校诗人获赞“伟大的诗人”

诗人、散文家西川 图/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

凤凰网文化讯 11月30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驻校诗人西川入校仪式暨向着无边的诗与思想之路西川创作三十年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主持会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诗人任洪渊,北京师范大学首任驻校诗人欧阳江河,著名诗歌评论家吴思敬、王家新、敬文东,著名诗人林莽、翟永明、赵野、吕约等出席仪式。

西川是继余华、贾平凹、严歌苓、欧阳江河之后,北师大驻校作家诗人计划引入的第五位。

诗歌的圣徒“黑衣人”的指引

作为主持人,张清华首先对西川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认为西川是一位“令人生畏、难以把握”的诗人,“在他的诗歌里,思想的复杂性和文本的复杂性,语言的复杂性和技术的复杂性都是显在的。诗人在诗和思、破和立、庄和谐、雅和俗、表达和消解之间穿梭摇摆,非常丰富,是一位在探索之路上开拓前进、从不停歇的诗人,特别值得我们敬佩。”

北师大首任驻校诗人、西川好友欧阳江河在致辞中谈到与西川的交往。他将自己与西川比作“桃园三结义”般的感情,但是是精神上的亲密朋友。他说:“我跟西川见面最多的地方是在他的车里,两个人就在堵车的处境里聊天。那种真正孤独的感触十分真切,可以称得上是‘诗歌的瞬间'”,外面是北京四环的车水马龙,车里的两个诗人,“两个人像孤魂一样的处境”。他用“博物馆性质”来概括西川的驳杂:“那样一种写作,有地方志、器物志、地理志、游记、博物志、历史志……所有东西的综合。”

北大教授任洪渊说,北师曾有牛汉、钟敬文等著名诗人校友,如今西川驻校北师,进一步传承了北师“以诗名世”的文学传统。任洪渊高度肯定了西川诗歌的思想性,并表示:“中国诗歌已长大成人,和西方平等对话的时代已经开始”。

西川的诗歌同样得到评论家吴思敬的肯定,他说自己早在多年前就看好西川会是一位坚持终身写作的诗人。西川可以称得上是诗歌的圣徒,“西川在谈到自己的写作时曾引用莫扎特创作《安魂曲》时遇到黑衣人指引的传说。在西川看来,他的写作也受到了‘黑衣人'的指引。这‘黑衣人'代表着宇宙万物、历史、人类,是一种死亡和生长的力量,一种歌唱和沉默的力量。”此外,吴思敬进一步强调,“西川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最具有国际影响、最具有国际化性质的诗人,也是外语最好,最有能力参与国际交流的诗人,能够在把握当下世界诗歌发展的同时又研究中国传统诗学,这样的角色在中国的诗人当中还不是很多。视野的国际化,技术的成熟,也是西川成为优秀诗人的重要因素。”

此外,吴思敬还提到了著名的已故诗人海子和骆一禾,两人都曾是西川的好友,某种程度上正是西川保留并整理编辑了两人的手稿,才将两人推到了当代中国诗坛的重要地位。同时,西川又在海子神话被热捧之时站出来反对,这是一种高洁的人品,有君子之风。

西川任北师大驻校诗人获赞“伟大的诗人”

诗人西川接受聘书 图/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

写作者与同时代人的关系

西川表示,今天这么多朋友来捧场,自己欠了一个很大的人情。其实自己在诗歌圈子待了这么多年,不太怕别人骂、讽刺和挤兑,反而有点受不了人家说好的时候。他说:“这个经历带给我思考,一个写作者跟他的同时代人之间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所有的关系,以及不同的写法,都对我有意义。”

“诗人或者艺术家被鼓励是一种幸运。”西川谈到,工作状态对一个诗人很重要,在长期的书写过程中,会产生某种虚无感,甚至对于自己的厌倦,如果身边没有人鼓励、鞭策,是难以走远的。他谈到,自己能够坚持写作,是因为“尝到写作里的甜头”,这其中有友谊、鼓励,也有机会。

“流氓”丛中的老式知识分子

在之后的西川创作三十年研讨会上,与会诗人及学者对西川30年来的诗歌创作进行了热烈讨论。

著名诗歌评论家唐晓渡将西川称为“一开始就成熟的诗人”,高度评价他多年来对于诗歌可能性的不断开掘,每个诗人或许都对自己的本分有不同界定,但西川是显然格外自律、自省的一个。在西川身上具有“老式知识分子”的气质,“写诗可以夸张,但在读书、做人问题上不能虚言,内心要有所警惕、有所敬畏”,这在当代中国诗人中是稀缺的。唐晓渡说他清楚地记着一位外国的诗歌学者私下里跟自己说,中国的当代诗人很多都像流氓。

诗人林莽总结:“西川的诗歌可以用四个词来描述,开阔、沉潜、宏大与细微。他以工作的态度对待文化,迈出了那些世俗的、狭隘的小知识分子的所谓学生腔的写作,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他对于所谓的校园写作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和怀疑,他觉得诗人应该是天生的,很多校园写作其实是受到某些文化潮流的影响,难以真正的持续下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福春回忆,西川199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中国玫瑰》,但他收到的赠书,起码有1/5的部分被西川进行了修改:“几乎每一页都有改的地方,剪下来再重新贴上去。”他说自己没有看到有人像西川这样对待自己的作品,把写诗当炼金,现在的诗人更不会了。

刚刚从台湾回来的王家新结合自己的游历观感说,中国诗人往往太容易满足,容易迎合时代的时尚。台湾是诗歌的共和国,大陆的诗人氛围有时是有毒的。在提到西川的转变时,王家新用了“死中求生”这四个字,“到了一定份上,他完全重新开始。这种创作精神非常难得,也非常罕见,中国诗人太容易自我满足了,也容易迎合时代,或者某种时尚。但是西川这一点让我非常佩服,有了这样的精神,我们今天才能够走下去。”

诗人欧阳江河将西川视为自己在文学上对照的标准,“通过西川可以校正、测量自己在创作上走到了哪一步。”他说西川的诗歌写作中具有的复杂性与开阔性,使他超越一般标准,不断提炼出新的诗歌伦理应对新政治中的新诗意。“西川是一个庞然大物,你拿那些更容易得到大众认可的标准去套他,是套不住的。他在捕捉这些新政治意义中的新诗意,其中的颠覆性是我特别特别敬佩的。”

诗人翟永明则表示,搭顺风车与西川讨论诗歌,是自己最放松的时刻。“这些年我一直在阅读西川,他对自己创作的思想性与文体一直有意识地进行着开拓,这种探索对我是十分有启发的。”她说,西川的诗可能一开始不容易接受和认同,但是却很耐读。

诗人吕约则在分析了西川30年诗歌轨迹之后,提出了自己的总结:“西川的诗从亲近圣洁之物到世俗之物是一个由死到生的过程。这不仅是西川自己的历史,也是当代诗歌变化轨迹的浓缩:从寻找一个无限,变成和有限交流。”

西川任北师大驻校诗人获赞“伟大的诗人”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图/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

[责任编辑:徐鹏远]

标签:西川 当代诗歌

人参与 评论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