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77岁“香港戏剧教父”钟景辉:戏剧是最近接人的艺术


来源:南方都市报

记者颜亮 实习生刘紫琦 上周五,香港中英剧团版《相约星期二》在广州十三号剧院上演。钟景辉日前接受南都专访,直言“戏剧是最接近人的艺术”,对于广东人,让他们最入戏的方式就是用广东话。

上周五,香港中英剧团版《相约星期二》在广州十三号剧院上演。77岁的“香港戏剧教父”钟景辉亲自登台演出,三场演出场场爆满。《相约星期二》改编自美国同名畅销书,故事讲述体育记者明哲大学毕业后放弃理想,为生活拼搏。一次偶然机会,他获悉大学教授慕理病重,之后相约每个星期二都去探望他,他们一共进行了14次会面,直到教授去世,谈论的问题涉及爱情、家庭、社会、死亡等等。此次中英剧团演出的版本诞生于2007年,全程采用粤语对白。钟景辉扮演慕理教授,学生明哲由演员陈国邦扮演。钟景辉日前接受南都专访,直言“戏剧是最接近人的艺术”,对于广东人,让他们最入戏的方式就是用广东话。

南都:之前果陀版在广州演出也引起轰动,这本书很多人也看过。这部戏当初吸引你参演的原因是什么?

钟景辉:它谈的都是一生中你必须经历的一些经验,包括生老病死、婚姻、原谅他人、爱等等。虽然这个题目很大,但当你去读它时却会有切身之感。当然他的写法也很特别,由学生这样慢慢讲述他跟教授之间一段一段的谈话,这些谈话又能触动你去思考。

南都:这部戏2007年首演后曾数度公演,随着你年纪增大,会不会有不同的感悟?

钟景辉:2007时我70岁,今年是第十三度演出,我77岁。在剧本里,慕理教授是78岁,所以我是越来越接近他的年龄,也越来越接近他对人生的看法。在我看来,慕理教授很多对人生的看法,其实跟中国人非常相似,包括生儿育女的问题,包括教导你要珍惜眼前事物,这些都是我们必谈的。除此之外,对于死亡,他也非常坦白,死亡随时都会到,你也无法控制,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你生存的时光。这种感觉我也越来越感受到了。

南都:这个版本的《相约星期二》是粤语版,你最早在香港提倡用粤语演音乐剧和荒诞剧。怎么看现今香港粤语戏剧的状况?

钟景辉:我第一次用粤语做百老汇音乐剧是在1980年,当时跟香港话剧团排《梦断城西》的时候争议就很大,大部分人都觉得不行,怎么能把英语改成粤语?但我始终坚信可以,只要填词人能用心去填,最后我是找了黄霑帮忙,成功把百老汇英文变成了广东话。出乎意料的是,第一次演出,大部分观众就能接受我们这种做法了。以后还搞过很多类似作品,反响也都不错。

假如你是演戏给广东人看,那肯定广东话是最好,能让他们更容易进入到戏里。你到欧洲去演《茶馆》,也不会用英文去讲,还得保留《茶馆》的特色。

南都:你也做过粤剧版的《茶馆》。

钟景辉:我导过两次。一次是在1984年,在香港文化剧团做《茶馆》;再一次是今年年初,我在香港理工大学又做了一次。这次演出下来,有观众看完之后就告诉我,他们也看过普通话版的,但这次却让他更了解《茶馆》了,因为听得更明白。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我比北京人艺做得好,而是说通过这种方式,让讲广东话的人更能理解《茶馆》。

总的来说,戏剧是最接近人的艺术。那你接近人用什么方法呢?用他明白的语言当然是最直接、最有效。当这个方法不能用时,你再去用其他的方式。

南都:但《茶馆》里有那么多属于北京的东西,要把它转换成粤语并不是一件易事吧?

钟景辉:我对北京土话也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我还请了另一个导演,请他把每句北京土话的意思翻译给我们听,然后去想一句粤语中比较接近的话。当然,假如你要在我这个戏里找北京味道,坦白说,肯定没有北京人艺的那么多。但我们制造的这个《茶馆》,绝对是观众能够接受的一个《茶馆》。就像做历史剧,你也不能说你百分之百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只要做出一个能让观众接受的东西就行了。这就是凭着这个信念在做《茶馆》。

南都:你很年轻就投入戏剧艺术,对你来讲,戏剧这么吸引你的魅力究竟是什么?

钟景辉: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戏剧是最接近于人的艺术。只有戏剧是真人在舞台上跟观众接触,没有其他的艺术是这样。这也是戏剧最吸引我的地方。2000多年来戏剧都没有被打败,没理由在这个世纪被打败。

细节回味

导演古天农说,明哲第一次去探望教授,教授去冰箱拿水给他喝。明哲说:“你不要动,你都病了。”教授回答说:“趁我还可移动,我就要动”。“这些都是剧本里没有的,但你要让台下观众看下去,这也是处理这个剧本最重要的地方。他也体现了教授不要被动接受死亡的态度。”

明哲问教授,“你知道为什么我不让我太太来看你?”。教授说:“因为你想留着太太自己享受。”明哲回答说:“不,我是想留着你给我享受。”“明哲”的扮演者陈国邦说,在这短短两句台词中,悲喜已经混在一起,而演员需要的是用力度来一步步推进死亡的信号。

[责任编辑:杨海亮]

标签:戏剧 钟景辉 1980年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