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永乐大典》之谜:编者解缙为何被灌醉后冻死?

2012年03月02日 10:43
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阎崇年

字号:T|T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本书为阎崇年潜心三十年之作,同名节目正在央视百家讲坛播出。全书从明朝迁都北京开始,历史跨度长达600年,以全新的“大故宫”概念,打开故宫外延,首次将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沈阳故宫、南京故宫、台北故宫等,纳入故宫姻系,并以此为脉络,透彻解析绵延千百年的封建皇家族系、机制构架、社会人文、文化渊源,以及建筑、文物、民风等,实为生动可读、耐人寻味的“故宫百科全书”式著作。

[上期回顾]

金榜题名后,如果有幸被“点翰林”,也还要努力争取任侍讲、侍读、经筵讲官等,这样被皇帝注意的可能性才最大。

《永乐大典》是永乐皇帝下令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类书”,就是将许多图书里的内容打散,按照不同内容,分类编纂,再按照字韵等重新排列起来,便于查阅。

永乐元年,明成祖向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下达了修书敕令。永乐帝修书要求就是两个字:“全”与“便”,就是汇集要齐全,使用要方便。解缙显然没有理解这个“全”字。他组织了一百多人的编辑部,只花了一年多,编好了一部《文献大成》,向朱棣交差。朱棣一看,嫌该书不够完备,于是加派姚广孝等为总负责,让礼部在全国搜罗纂修和缮写人,“开馆于文渊阁,命光禄寺给朝暮膳”。

在揣摩上意方面,姚广孝显然比解缙更胜一筹。他把编修队伍从100多人扩大到2169人,供事人员更达3000余人。到永乐五年冬,一部收书七八千种、共22937卷、11095册、3.7亿多字的大书,摆在了永乐皇帝面前。永乐帝为这部新书赐名《永乐大典》,并作序。《永乐大典》修成后,放到南京文渊阁珍藏。

《永乐大典》开馆纂修之际,总负责解缙的仕途也达到了顶峰。解缙19岁就中了进士、点翰林,明太祖对解缙“甚见爱重,常侍帝前”。朱元璋比解缙大四十多岁,一天他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意思是朕与你,虽说是君臣,却如同父子,你有话可要知无不言啊!

这话笼络成分居多,可解缙太年轻,缺乏城府,竟当了真,当天就给朱元璋上了万言书。

这封万言书,大到用人、刑名等国务,小到皇帝读什么书,解缙全批评一顿,特别是严肃指出了朱元璋杀人过多等弊政。奏书后,朱元璋别的没说,仅称赞他的才华。解缙没明白朱元璋的真实内心,又上了《太平十策》。朱元璋继续不理。一次,解缙到兵部索要差役,语多不恭,被告到朝廷。朱元璋随即让解缙改做御史。后来解缙的父亲觐见,朱元璋对他说:“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就这样客气地把解缙赶走了,没动怒,没贬官,也没杀头。解缙在乡八年,朱元璋病死。他进京吊丧,又被劾母丧未葬离乡,贬到了甘肃去当吏员。亏得有人说情,他才回到朝中,做了个从九品的低级官员。

朱棣政变后,建文帝的官员士子大多不服。解缙认为升官时机已到,于是主动迎接新君,愿为新皇尽忠效力。永乐帝在孤立之时,见解缙投桃送李,便破格加以信用,让他入直文渊阁,参加机务。短短两年,解缙一路春风,节节攀升,位极人臣。

朱棣曾对解缙等人说:“慎初易,保终难,愿共勉焉。”可叹解缙没有参透皇帝讲的这个“慎”字。他少年登朝,才华过人,锋芒毕露,口无遮拦,随性臧否,招来嫉恨。朱棣立储时,在嫡长子高炽与次子高煦间犹疑,问询解缙,缙力主高炽,即后来的洪熙帝。于是觊觎储位的汉王高煦对解缙恨之入骨。

到了永乐五年《永乐大典》编成,解缙也被因细故外贬。临走前,又有人举报他发牢骚,便把他发到粤西南,远离政治中心。永乐八年,解缙进京奏事,顺便去看太子。当时朱棣在北征蒙古,朱高煦就说:“缙伺上出,私见太子。”朱棣听后震怒,解缙被下诏狱,严刑拷打,牵连甚广。这一关就是五年。

永乐十三年,朱棣阅看在押犯名单,见到解缙的名字,对锦衣卫头目纪纲说:“缙犹在耶?”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嫌他活着,打算杀了解缙;二是念他活着,打算起用解缙。纪纲理解为前者,就在寒冬深夜,把解缙灌醉,埋在雪中,活活冻死:一代才俊,四十七岁,悲剧谢幕,令人深思。

《古今图书集成》主要由陈梦雷编纂,从康熙四十年开修,到雍正四年印出64部,历时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全书“贯穿今古,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无不备具,为典籍之大观”。

陈梦雷,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康熙九年,年仅二十岁的陈梦雷中进士,后点翰林。梦雷通满文,光明前途遥见,厄运不期而至:康熙十二年,梦雷送母亲返乡,遭遇三藩中耿精忠叛乱。他虽然躲到寺庙里,但是耿的手下一手拿令箭,一手执白刃,胁迫陈父供出了他的下落。陈梦雷坚不附逆,被下狱,释出之后,削发入寺。

后来耿精忠硬要给他授官,陈梦雷摆脱不掉,托病不出。陈梦雷的不合作态度,不仅换来牢狱之灾,而且让全家陷入贫困,大儿子甚至因为没有奶水而死去了。梦雷不改其志,寻找报国机会。恰好陈梦雷同年进士、同官编修、同为闽人的李光地也回家探亲,与陈密谈。按陈梦雷的说法,他将耿逆虚实写成奏疏,封在蜡丸里,由李光地夹带回京,上呈朝廷。

可惜,李光地到了京城,呈上蜡丸,据为己功。耿逆平定,朝廷将陈梦雷打成逆党。康熙十九年,陈梦雷在刑部审讯时,母亲去世。次年,陈梦雷被下狱论斩。万念俱灰时,相传日讲起居注官徐乾学相救,才从宽免死,发往沈阳给披甲人为奴。陈梦雷和夫人被押上路,“两人耦系,起卧与俱”,备受精神与肉体摧残。他到戍所不久,病倒在一座僧寺,后被心月和尚关照住进沈阳龙王庙。奉天府尹高尔位聘他主持纂修《盛京通志》。他在沈阳既修书,又读书,所住的草堂,“四壁图书列,烟光一径深”。流放期间,陈梦雷先痛失爱女,又遭遇夫人逝世。后康熙帝东巡谒陵,他到抚顺迎驾,跪诉冤情。康熙帝用满语和他对话,最后赦免了他。陈梦雷结束了17年的流放生活,回到京城,奉旨侍皇子胤祉读书。

胤祉(1677-1732年),康熙帝第三子,封诚亲王,学问渊博,是玄烨诸子中的科学家。陈梦雷为给王爷进讲,从康熙四十年起,整理诚亲王和自己积累的古代文献,按经、史、子、集,“目营手检,无间晨夕”,勤奋编修,请人誊写。到康熙四十五年,初稿告成。

康熙帝对胤祉进呈的《汇编》极为珍重,赐名《古今图书集成》。陈梦雷后在熙春园(今清华大学内)松鹤山房内,带领80余人,编纂、增补、修订、完善,并用铜活字印刷《古今图书集成》。

康熙帝去世,雍正帝即位。胤祉因同兄长废太子关系较好,被囚禁在景山永安亭,后来忧郁而死。陈梦雷受其牵连,《古今图书集成》受到影响。雍正元年初,73岁的老翁陈梦雷被流放,后死于关外卜魁(今齐齐哈尔市)。雍正帝命户部左侍郎蒋廷锡(雍正四年升户部尚书)等“督承在馆诸臣”,修订《古今图书集成》。蒋廷锡对该书仅进行了极少部分校订,删去修撰人陈梦雷姓名。

康熙帝所有相关谕旨,《清圣祖实录》一条未收。雍正帝亲自作序,完成了《古今图书集成》。但是,《古今图书集成》的主要功劳应归于陈梦雷,而不是蒋廷锡。就连《清史稿·蒋廷锡传》对《古今图书集成》修书一事也只字未提。

《古今图书集成》后来和《四库全书》都贮藏在北京皇宫的文渊阁。

[责任编辑:陈书娣] 标签:解缙 陈梦雷 永乐大典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