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55岁“小喇叭”迎来第三春?受“妈妈粉丝团”追捧

2011年06月02日 14:45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金力维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如果打开记忆的八音盒,我们是不是能听到这样的声响——嗒嘀嗒、嗒嘀嗒、嗒嘀嗒——嗒——嘀——“小朋友,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

1956年9月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办《小喇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喇叭》成了小朋友的童年良伴。“文革”期间《小喇叭》停播,1978年11月6日《小喇叭》复播,迎来了事业第二个高峰。

1984年,23岁的李晓冰大学毕业带着一份荣耀来到节目组,27年来一路见证了“小喇叭”的辉煌与落寞。如今,他是这里最老资历的一员。伴随了新中国三代人的成长,现在对“小喇叭”而言,显然不是最美好的日子,却也并非最绝望的年景,它可能在绝处里逢生,也可能在希望中沉寂……2009年《小喇叭》成为当年卓越亚马逊音乐排行榜最大的黑马,突然受到“妈妈粉丝团”的追捧。现在,距离退休还有十年,李晓冰干劲十足。希望在最后的十年里,实现一个愿望,“我希望能在已经密不透风的天空中挤出一条缝,再开辟出一条儿童频率。”说这话时,他用手指着办公室的天花板,眼中充满期待与希望。

初来乍到 最怕进幼儿园的男编辑

李晓冰1984年走进“小喇叭”编辑部,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这里工作,在当时既是一份荣耀又是不可多得的机会。“我是北师大中文系儿童文学专业毕业的,在学校读了那么多儿童文学名著,可到小喇叭的前半年,一篇稿子都没播出来。”李晓冰回忆起那时,心里虽有挫败感却并不愤恨,因为当时编辑部里的老师个个都是作家,对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

当年的“小喇叭”有严格的审稿程序,除了编辑审、领导审,最后还要“小朋友说了算”。编辑写好稿子后,得拿到幼儿园去,面对面地念给孩子听,然后,再让孩子们复述一遍,通过察言观色看他们的反应,如果儿童语言运用比较好,故事生动有趣,孩子就能完整复述出来;如果复述不出来,说明稿子还不成熟,要拿回去再改;如果孩子听的时候就开始做小动作,甚至听一半就走了,那这篇稿子无疑是失败了。

那时李晓冰最怕进幼儿园,他觉得自己一个大小伙子在小孩面前总是张不开嘴。“都工作四五年了,我这个毛病还没克服,坦白说,这个心理障碍直到2008年才完全消除,那次进幼儿园,我跟小朋友们做游戏,他们把我跟叠罗汉似的压到最底层,我突然感觉到已经把年龄忘了。”李晓冰说,和孩子交流最重要的是平视他们,顺着他们的思路想问题。“比如,有一个小女孩,见到你就撩裙子,你怎么说?批评教育?不行的,你得明白她在想什么。哦,原来她穿了条特别漂亮的小花裤衩,想让你看到,这时你只要夸她的裤衩漂亮,她就把你当朋友了。”

所以,在“小喇叭”节目组里无论领导、老编辑还是年轻人下意识地维系着一种平等关系,老编辑不会用指导的口吻教年轻人怎么写稿,“老师们会客客气气地跟我说,‘小李,麻烦你帮我把稿子抄一遍好吗,我的字潦草,怕播音员认不清’,其实,播音员念他们的稿子念了几十年,怎么会认不清?”李晓冰回忆说。

跌入谷底 儿童节目只剩“小喇叭”

上世纪90年代,是广播最低潮的十年,电视的崛起让广播听众大量流失,新鲜有趣的外国动画片一下子抓住了孩子,“小喇叭”快没人听了。老同志陆陆续续退休了,和李晓冰同期来的几位年轻同事纷纷转到更需要人才建设的新闻节目组,因为编制的问题,没有新人补进来,“小喇叭”从12个人编制缩减到3人,就剩下他和两位老同志,李晓冰也犹豫了,要不转行干电视去?

几经考虑,他最终还是留在了“小喇叭”,“一方面我还是喜欢广播,另一方面,我实在舍不得‘小喇叭’,当年老同志们毫无保留地教导我,培养我,最后就剩下我一个了,总要有人留下来做个守望者,把帮带传下去。”

进入90年代,来信越来越少,反馈的声音不见了,从轰轰烈烈一下子跌到冰点,“小喇叭”甚至走到了生死去留的边缘。每次换领导,李晓冰的压力就巨大,虽然每次都躲过裁撤,但又像一叶孤舟时刻处于风雨飘摇中。2000年后,汽车收听和网络广播的普及虽然让“小喇叭”重现生机,收听率上去了,来信又多起来,然而,儿童广播的辉煌却是一去不复返了。

李晓冰当上了儿童节目部主任却必须面对这个部门最终被裁撤的命运。那是2004年,也是最险的一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正式更名为《中国之声》,在一个新闻频段播学龄前儿童节目,领导觉得有点不伦不类,要不别办了。领导的想法我懂,我也觉得不合适,但‘小喇叭’不仅是一个五十多年的品牌,还是儿童广播节目的旗舰,如果它没了,恐怕全国其他电台的儿童节目也会应声而倒。”果然不出所料,虽然“小喇叭”保留了,但儿童节目部被裁撤了,二选一的结果是这个部门另一档面向青少年的《星星火炬》节目退出历史舞台,全国的同类栏目也随之消失了。

此后的两年里,李晓冰没有职务了,挂名“业务指导”,“小喇叭”节目组也就剩下两个人,每天支撑着20分钟的节目。“那段时间,心情特别糟糕,成立于1951年的少儿节目部在我手里不存在了,‘小喇叭’从最初的每天播出3次变成1次,还是安排在下午,小孩都上课呢,根本没法听。”最艰难的日子也是让李晓冰最感动的日子,“可贵的是,那时候节目组的人都有一个信念,坚守下去,只要节目还有一天就不离开,只要还有一个小朋友听,哪怕只听了一句,我们都坚持品质做节目,让他不白听。”虽然信念足以支撑理想,但现实的压力是,人力不足,“小喇叭”最可贵的两个传统,原创儿童文学和到幼儿园去和小朋友交流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他们开始大量翻译外国儿童文学,“有一段时间,人家说我们都快成外国台了,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机遇重现 “妈妈粉丝团”追捧

2010年,一则新闻报道:谁也不会想到,《小喇叭》竟然成为2009年卓越亚马逊音乐排行榜最大的黑马。榜单一经公布,引来无数网友唏嘘。对于这个20年前就有的儿童益智广播节目,许多网友表示既没听说过也不感兴趣。而使《小喇叭》PK掉俞澋明和梁静茹、打进总榜单第四名的原因,竟是背后拥有强大网购势力、来势凶猛的“妈妈粉丝团”。与“小喇叭”同时入围前十的还有 “迪士尼”,但“洋货”终究不敌“国货”人气,只排名第七位。

“小喇叭”仿佛一夜之间迎来了第三个春天。 “其实不仅有妈妈,还有奶奶们,是我们的忠实粉丝”,李晓冰说,他仿佛从没怀疑过“小喇叭”的影响力,“50%的孩子来信说,是在爸爸、妈妈车上听节目的。”仿佛在一个时刻,一切又都转好了,节目组里来了充满青春时尚气息的年轻人春天姐姐;播出时段调回晚上八点半了,很适合孩子睡前收听;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应用让家长随时可以为孩子点播节目了;今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规划将“小喇叭”50多年来脍炙人口的经典童话拍摄成动画片。

去年,李晓冰重新提出“小喇叭”进幼儿园和小朋友互动,然而想要做到和二十年前一样,如今的困难有很多。“现在的幼儿园有很多限制,会碰到安全、卫生等一大堆事。比如,不能觉得小朋友可爱就摸摸人家的头,拍拍人家的背什么的,因为老师和家长认为成年人的手不干净,甚至跟小朋友谈话都不能离得太近,小朋友的床更不要碰,总之,跟以前相比,下幼儿园做儿童节目是有困难的,但我还是希望尽量克服,尽量和孩子多接触,这是‘小喇叭’老一辈传下来的最有效的工作方式。”李晓冰无奈地说。

[责任编辑:马靖雯] 标签:小喇叭 迎来第三春 55岁 外国动画片 小花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